第三十七課
一.魚躍沼,鶴乘軒(十三元)(選自《聲律啟蒙》)幽對顯,寂對喧。柳岸對桃源。鶯朋對燕友,早暮對寒暄。魚躍沼,鶴乘軒。醉膽對吟魂。輕塵生范甑,積雪擁袁門。縷縷輕煙芳草渡,絲絲微雨杏花村。詣闕王通,獻太平十二策;出關老子,著道德五千言。
(下劃線字為入聲字)
一.注釋及說明:
1. 幽對顯,寂對喧:幽,幽暗或幽靜。|顯,明顯或顯揚。|寂,寂靜或寂寞。|喧,嘈雜。
棲身有分終幽隱,裕後多書遂顯揚。 明‧朱誠泳《壽錢員外八十大參大用之父》
行野眾喧聞雁發,宿亭孤寂有狼嗥。 唐‧薛能《蒙恩除侍御史行次華州寄蔣相》
2. 柳岸對桃源:柳岸,有柳樹的水岸。|桃源,指高人隱居之處或世外仙境。
殘月曉風思柳岸,黃鸝白酒話桃源。 清‧季念詒《題文玉徐君春遊圖照》
3. 鶯朋對燕友,早暮對寒暄:鶯朋、燕友,指成群結隊的黃鶯和燕子。出自唐‧白居易《春池閒泛》:「樹集鶯朋友,雲行雁弟兄。」|早暮,早晚。與「朝暮」同義詞。|寒暄,①「暄」本義指溫暖,所以「寒暄」指冷暖。唐‧皇甫冉《巫山峽》:「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②朋友見面時問候起居及冷暖的應酬話。
客路誰憐翔燕友,歸心每見集鶯朋。 (朝暉 原創)
學道修心無早暮,論交閱世識寒暄。 (朝暉 原創)
4. 魚躍沼,鶴乘軒:魚躍沼,游魚在池澤中歡快的跳躍。出自《詩經‧靈台》:「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比喻君王恩澤所及之處,老百姓自由自在地生活。|鶴乘軒,野鶴乘坐軒車。典故出自《左傳‧閔公二年》[1],(白話譯文)冬季,十二月,狄人進攻衛國。衛懿公喜歡養鶴,外出時讓鶴也使用官員才能乘坐的車子。將要作戰時,那些服兵役的人們都說:「讓鶴去,鶴實際上享有官祿官位,我們哪裡能打仗!」
「鶴乘軒」在古詩文中的運用,①常用作朝廷官員的謙詞。北宋‧趙抃《次韻高陽吳中復待制見寄》:「素志未容龜曳尾,誤恩深愧鶴乘軒。」②諷刺某人德不配位。南宋‧陸游《雜感六(其一)》:「鶴乘軒車已堪嘆,狐戴髑髏何可親。」
游魚躍沼凡塵少,野鶴乘軒俗世多。 (朝暉 原創)
5. 醉膽對吟魂:醉膽,醉酒後的膽量;比喻豪氣。南宋‧陸游《觀大散關圖有感》:「志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吟魂,比喻詩人的詩情、才思。
心遠何須憑醉膽,地幽常借滌吟魂。 (朝暉 原創)
6. 輕塵生范甑,積雪擁袁門:甑(音贈,去聲),古代蒸飯的陶質器具。「范」指東漢的范冉,東漢桓帝劉志時期的官員。據《後漢書‧獨行列傳》記載[2],范冉被罷官無俸祿來源時,生活困頓,有時幾天吃不上一頓飯,飯甑上都有了灰塵。
「袁門」典故出自《後漢書‧袁安傳》,唐‧李賢注引《汝南先賢傳》曰:「時大雪積地丈餘,洛陽令身出案行(巡視),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干人(干擾別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後以「袁門」「袁安高臥」比喻身處貧困而堅守氣節之人。|擁,讀音「勇,上聲。」
上下聯大意:范冉煮飯的甑裡,已經落下了灰塵;袁安家門口堆滿了厚厚的積雪。
7. 縷縷輕煙芳草渡:大意,長滿芳草的渡口旁,有裊裊炊煙升起。
8. 絲絲微雨杏花村:大意,春日裡,開滿杏花的村中,有絲絲小雨灑落。
9. 詣闕王通,獻太平十二策:詣(音亦,去聲),到。|闕,朝廷。|王通,隋朝文人、著名學者。絳州龍門人(今山西省運城市),字仲淹。幼好學。仕隋為蜀郡司戶書佐。隋文帝仁壽間至長安獻上《太平十二策》。後知所謀不被用,乃歸河汾間以教授為業,受業者以千數,時稱「河汾門下」。李靖、魏徵等皆從受王佐之道。
上聯大意:王通曾經向朝廷獻上《太平十二策》的文章。
10. 出關老子,著道德五千言:下聯大意:老子西出函谷關,寫下《道德經》五千言。

二、六首押「十三元」韻的古代經典唐詩
1. 詠懷古蹟(其三)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創作背景: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歷元年),杜甫客居於夔州(治所在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縣,三峽的起點)。他動身沿三峽去了江陵(今湖北荊州市)、歸州(今湖北秭歸縣)一帶遊覽。他走過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古代名人留下足跡的地方,並創作了「詠懷古蹟」五首詩。本詩為吟詠王昭君。
注釋:①荊門:荊門山,位於湖北省宜都市西北,長江南岸。|赴,前往。②明妃:指王昭君。漢代南郡秭歸人(今屬湖北省秭歸縣,在荊門山附近),名嬙,字昭君。晉時避司馬昭諱,改稱為明君,後人又稱明妃。西漢元帝時期宮女。竟寧元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漢代匈奴首領的正妻),以結和親。王昭君自請嫁匈奴[3]。③一去:自從離去之後。常用於指「一去不復返」。④紫台:皇宮,皇帝居然的地方。⑤朔漠:北方沙漠地帶。⑥青冢:本詩指王昭君之墓。昭君墓在塞外。⑦畫圖:民間傳說,王昭君入宮後,由於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被畫得不美麗,因此沒有被漢元帝選見,也就不被重視。直到王昭君要遠嫁匈奴前,皇帝才見到她的真實容顏,只是已經不好換人了。|省識:認識、見識(王昭君的美麗容貌)。⑧春風面:指美麗的容顏。⑨環佩:指王昭君生前所佩戴的飾物。這些飾物都作為殉葬品埋在昭君墓中,作者認為即使王昭君去世後的魂魄回歸故鄉,也無法帶著環佩歸來。所以說「環佩空歸」。⑩千載琵琶:琵琶這種樂器在秦漢時期已經興起,至杜甫時代約千年。⑾作胡語:指唐代流行的古琵琶曲《昭君怨》,樂曲中加入了西域遊牧民族音樂的特色元素。⑿曲中論:在樂曲聲中娓娓訴說。「論」本詩讀音「輪」。|載,當「年、年代」解,讀「宰,上聲」。其餘詞意都讀去聲「再」。
全詩大意:我跨越千山萬壑前往荊門;在荊門山附近,當年王昭君生活過的村落尚存。從王昭君離開皇宮遠嫁到北方沙漠地帶;到現在那裡只留下青草如茵的墓地在黃昏下獨處。單憑一幅畫像,如何能見識王昭君的美麗容顏呢?即使她在月夜下魂歸故里,也無法將生前的環佩等物品帶回。千年流傳的琵琶曲已經加入了西域的音色韻味,曲中分明訴說著昭君遠嫁的哀怨與故國之思。
賞析:首句「群山萬壑出荊門」,其中「群山萬壑」是指從白帝城到江陵這段水路,長江兩邊都是起伏延綿的山脈。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也是指這一段路程。
「畫圖省識春風面」,只憑畫像如何能見識王昭君秀麗的容顏呢?這是一個反問句,隱喻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家國情懷,其「致君堯舜上」的政治理念,隨著年紀漸長,很難實現。杜甫在「安史之亂」初期被貶官離開長安城之後,就一直沒有被朝廷召回任用。而他的諸多好友高適、王維、房琯等均被重新召回朝廷任職。
「獨留青冢向黃昏」「環佩空歸月夜魂」隱喻了作者因戰亂漂泊西南、有家難歸的悲愴心情。
「千載琵琶作胡語」化用典故出自北周‧庾信《昭君辭應詔》:「胡風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調琴上曲,變入胡笳聲。」其中「方調琴上曲」指和親的隊伍進入大漠後,王昭君在馬上彈琵琶,「變入胡笳聲」用琵琶輪指的手法,讓樂聲模仿胡笳蒼涼悲愴的音色。庾信詩中的「琴」指的是琵琶,不是古琴(筆者在第28課釋義過「馬上琵琶」這個詞,讀者可以參考)。「分明怨恨曲中論」是王昭君的哀怨?還是詩聖觸景生情的嘆息?或許只能用「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來形容吧。

三、附注
1.《左傳‧閔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
2.《後漢書‧獨行列傳》:所止單陋,有時糧粒盡,窮居自若,言貌無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
3.《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昭君字嬙,南郡人也……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譯文:王昭君,字嬙,漢南郡秭歸人……入宮幾年了,始終未被皇帝召見,心中有悲怨,於是主動請求掖庭令准許她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臨行前舉行告別宴會,漢元帝召來五名宮女供單于挑選。昭君盛裝打扮,容光煥發,光彩照人,在殿中顧盼生輝,令在場眾人驚歎。元帝見到她後大為震驚,本想反悔留下她,但因不願失信於匈奴,最終仍將她賜予呼韓邪單于。(《漢書‧匈奴傳下》記載:「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于。」)
說明:關於「毛延壽故意將王昭君畫醜」的記載,主要源自東晉葛洪《西京雜記》的故事,非正史。拋開王昭君的事情不談,《史記》《漢書》《後漢書》,均無記載漢代皇室有請畫師畫宮女圖像供皇帝選擇的事情。正史中也沒有提到「毛延壽」這個人。
但是,不妨礙歷代詩人借用這個傳說故事表達自己的看法,唐‧李商隱《王昭君》:「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顧人。」北宋‧王安石《明妃曲》:「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南宋‧辛棄疾《虞美人》:「夜深困倚屏風後,試請毛延壽。」清‧弘曆(乾隆)《宮詞體題冷枚漢宮春曉圖》:「畫師恐是毛延壽,費卻金錢更斂容。」以上詩句均帶有調侃的意謂。
點閱【跟我學唐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