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僅3歲的罹癌幼童在化療後,其血液細胞竟呈現出類似80歲未化療老者的基因磨損程度。凸顯出救命藥物對健康細胞造成的長期損害——這種改變可能持續一生。
最新研究顯示,化療可能對健康的血液細胞DNA造成永久損害,使它們過早老化,並可能增加患者在數十年後罹患繼發癌症的風險。
「這些DNA損傷是終身的。」間皮瘤研究中心(The Mesothelioma Center at Asbestos.com)的腫瘤學家丹尼爾・蘭道(Daniel Landau)指出:「最令人擔憂的是化療可能增加其它癌症的發病風險。」
3歲幼童化療後血液細胞老化數十年
這項近期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Nature Genetics)的研究,探討化療如何在基因層級上影響健康血液細胞。研究人員比較了23位曾接受化療者(年齡從3歲到80歲)與9位未曾罹癌者的血液樣本。接受化療的一組平均接受了21種治療,涵蓋鉑類與烷化劑等會破壞DNA以殺死癌細胞的藥物。
其中,一名接受化療的3歲男童,其血液中突變數量是同齡健康兒童的10倍,甚至超過一名未接受化療的80歲老者的細胞老化程度。
「傳統化療雖然能有效減少腫瘤負荷,但也帶來對健康組織的重大副作用,同時增加癌細胞的突變與抗藥性風險。」未參與該研究的恩維塔醫療中心(Envita Medical Centers)首席醫療官約翰・奧特爾(John Oertle)說。
基因「疤痕」同特定化療相關
研究發現,抗癌藥物會在正常血細胞中留下明顯的基因損傷痕跡,這些痕跡會在治療結束後長期存在,從根本上改變細胞的功能與老化方式。
研究中總共發現了11種只存在於化療患者血液中的突變特徵,其中4種過去從未被發現。這些特徵就像癌症治療留下的永久性基因「疤痕」。
這些發現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癌症倖存者往往在日後面臨心臟病、糖尿病、中風與癡呆症的較高風險。
「受損的幹細胞無法完全恢復,並可能在日後發展成其他健康問題。」蘭道表示。
不同化療藥物對DNA損害程度各異
並非所有化療藥物都會造成相同程度的DNA損傷。例如,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與乳癌的環磷醯胺,其導致的突變相對較低。
相對的,本研究中突變性最強的藥物也顯示出「明顯更高」的長期毒性。雙功能烷化劑(具有兩個反應基團,可破壞DNA以殺死快速分裂的癌細胞),如美法崙(melphalan)與氯氨苯酸(chlorambucil),主要用於治療骨髓癌,其繼發癌風險明顯高於環磷醯胺。
研究者指出,曾用於兒童霍奇金淋巴瘤治療的甲基肼(procarbazine),已因與不孕與繼發癌症風險過高有關聯而不再使用。他們並指出,這些差異可能反映不同化療藥物在DNA破壞方式上存在「微妙差異」,以及細胞對損傷的修復能力不同。
開發精準的癌症療法勢在必行
這些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開發更安全、精準的癌症治療策略勢在必行。「我們目前能做的是正確劑量使用化療,並在可能情況下使用替代療法。」蘭道醫生說,「我們也經常使用其他藥物,例如免疫療法與標靶治療來取代化療。」
由於目前尚未有可有效保護血液細胞免受化療DNA傷害的手段。橙縣城市希望中心(City of Hope Orange County)的腫瘤學家克魯尚吉・帕特爾(Dr. Krushangi Patel)指出,未來的研究應聚焦於是否能保護這些特定細胞,減少長期損傷。此外,研究也發現,並非所有癌症患者都會出現相同的DNA變化,顯示治療類型、療程長短與恢復時間等因素也可能影響結果。
作者介紹:George Citroner 負責報導健康與醫學相關新聞,包括癌症、傳染病與神經退化性疾病。他因一篇關於男性骨質疏鬆風險的報導,在2020年獲得了媒體骨科報導卓越獎。
原文「Chemotherapy Alters DNA, Accelerates Aging in Healthy Cells」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衛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