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昭傳奇】完結篇:穿越塵封的歷史解析楊家將(1)

【楊延昭傳奇】正史中的「楊無敵」

作者:仰岳
楊家將一門忠烈,在史上寫下千年傳奇。(夏瓊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60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楊家將」敘述了著名的北宋英雄楊業家一門五代保衛國家的忠烈歷史,這故事在中國流傳長達數百年之久,可謂家喻戶曉,歷代以此故事所作的評書、戲劇、小說可謂成百上千,跟楊家將有關的史蹟及地名也數不勝數。那麼,在正史中記載的楊家將有哪些可歌可泣的事蹟呢?本篇將展開楊延昭之父楊業(楊繼業)留名青史的英烈史卷。

正史中的楊家將  楊業戰威嚇契丹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皆為北宋名將,並稱「楊家將」。左:楊業(西元923年—986年),又名繼業,北宋抗遼(契丹)將領。中:楊延昭(西元958年—1014年),人稱楊六郎,北宋抗遼名將。右:北宋大將楊文廣(西元?—1074年)。(公有領域)

楊延昭的父親楊業(西元923年—986年)是并州太原人,早年於北漢為官,以驍勇善戰聞名,於雁門關一帶與遼國(遼國於西元983年—1066年期間改名契丹)交戰數十年幾乎戰無不勝,有「太原驍將」、「楊無敵」的稱號,之後歸降於大宋。

楊業出身將門,父親楊信,曾任北漢朝麟州刺史。楊業自幼性情豪邁,氣度不凡,樂於任俠,騎射過人,酷愛畋獵,所獵得之物遠勝常人。他曾對身邊隨從笑言:「我將來若為將出征,調兵遣將之事,也就如同操鷹犬去捕雉兔罷了。」弱冠之年楊業投效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屢立戰功,晉升建雄軍節度使,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國人讚呼他「無敵」。

宋太宗親征太原時,早已聞知楊業威名,私下曾多方用重金想招攬他。不久,北漢情勢日危,孤城岌岌可危,楊業見大勢已去,便進言君主劉繼元,勸其早日歸順宋朝,以保百姓生靈免於塗炭。繼元終而降宋。

宋太宗聞報後,立即遣中使召見楊業,見之大喜,隨即授以右領軍衛大將軍之職,班師還朝後,又擢升為鄭州刺史。由於楊業久歷邊事,對敵情了然於胸,太宗又派他出任代州知州,兼管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臨行前,太宗更密賜封裝重禮,對他寄以厚望。不久後,契丹軍大舉犯邊,越過雁門關南下,來勢洶洶。楊業僅率麾下數千騎兵,從西側山陘悄然出動,繞道小徑,折至雁門北口,突然從敵軍背後發動襲擊,一舉擊潰契丹主力。此戰大捷,震動塞外,宋朝嘉其功勛,加封為雲州觀察使。

自此之後,契丹軍但凡遠遠望見楊業軍旗,即不戰而退。楊業的威名讓許多戍邊主將對他心生忌妒,甚至有暗中呈奏誣告他。太宗閱後,一概不理,反將奏章密封交給楊業處置,對他深信不疑。

楊業最後一役  忠魂長留丹青

雁門關是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這裡也是楊家將忠烈衛國的重地。(Shutterstock)

雍熙三年(西元986年),宋太宗決定再次北伐契丹,收復燕薊故地,分三路出擊。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主帥,王侁、劉文裕當護軍,雲州觀察使楊業為副將率領西路軍自雁門關出發。起初進展順利,連續攻下雲、應、朔、寰四州,直抵桑乾河邊(位於河北、山西北部),但由於曹彬率領的東路軍挫敗,宋太宗即命三路軍全撤退,把西路軍攻下的四州人民遷往大宋境內,由潘美所領軍兵保護。

當潘美、楊業撤軍至朔州南面的狼牙村時,契丹蕭太后與手下幾名大將領著十餘萬大軍已攻陷寰州。楊業見來軍勢盛,主張繞道而行,保護州民撤退,並於陳家谷口設下強弩兵伏擊契丹軍,再以騎兵援於中路,以保證撤退的軍民們安全回到境內;然而這個計劃卻遭到潘美和監軍王侁等人的反對。

王侁譏諷道:「你統領數萬精兵,如今竟畏敵如虎,膽怯至此!我看不必拐彎抹角,直接從雁門北川直驅前行,擊鼓疾進就是了,何需這般顧慮?」當下劉文裕也表示贊成。

楊業沉聲答道:「萬萬不可!此舉必敗!」

王侁冷笑道:「君侯素有『無敵』之稱,如今見敵卻畏首畏尾、遲疑不戰,難道你心中另有他志?」

楊業回道:「我楊業不是伯死,只是認為時勢不利,不能讓士卒白死而又不能立功,既然你們指責我不去死,我就先死在諸公之前好了。」說完就帶兵由石峽路向朔州出發。

臨行前,他含淚對潘美說:「我此去必定要失利,我楊業本是北漢降將,按理早該死了,但皇上不殺我,反而讓我繼續任官帶兵,我並非故意放著敵軍不去出擊,而是等待時機,爭取戰功以報國恩,今天諸位指責我有意避敵,那我楊業就當先送死殺敵吧!」於是指著陳家谷口說:「請你們在此布置步兵強弩,分左右兩翼準備救援,待我楊業轉戰到這裡,就從兩面夾擊敵軍相救,不然我軍將會全軍覆沒。」

潘美答應了楊業的請求,在陳家谷口布兵以備救援。從清晨到午前,王侁命人登高望敵,見楊業沒有回來,以為楊業已擊敗契丹軍兵,為了爭功,擅自領兵離開谷口,主帥潘美無法制止,乃緣著交河向西南行二十里。不久後他們就聽到楊業兵敗的消息,但這時他們非但不前去援救,反而率兵逃離戰場。

楊業這邊率部下與契丹軍兵死戰一整天,自午至暮終於退到陳家谷口,但是潘美、王侁的援軍早已離去,楊業至此見到空無一人的谷口,悲傷至極,拍胸痛哭。他繼續率領將士們力戰,打到最後全軍壯烈殉難。此時身中數十處創傷的楊業仍奮力殺敵,手刃數十百人,直到坐騎受了重傷不能行動,才被契丹兵所俘,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在這次戰役中戰死。楊業嘆息道:「皇帝對我寬厚,給我機會討伐敵人報國,然而卻被奸臣所害,導致我軍戰敗,我真是無顏再活。」於是他絕食三日,就這樣死去。

太宗皇帝得知楊業死訊後深感痛惜,立刻發布詔令表彰他的功績,追封他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之後更下令給楊氏一族豐厚的賞賜,賜予千匹布帛和千石米糧。對於主帥潘美則給予降職三級的處分,而護軍王侁、劉文裕則遭免職除名為民。(後來王侁獲特赦,但病死於途中,劉文裕因非主事者,被召回。)

北宋《楊家將全傳》插圖,1892光緖壬辰年版本。(公有領域)

忠烈武勇效家國  眾人感泣留青史

楊業雖然不通經書,但他始終對朝廷忠心耿耿,其為人英勇無畏,不單足智多謀、謀略過人,更善於練兵攻戰,能與士兵同甘共苦。代州一地相當寒冷,人人都穿上毛氈披肩禦寒,而楊業卻僅僅披著一件棉衣,坐在營帳中處理軍務,周圍也不點火取暖,侍者因天寒而無法忍受,但楊業始終面帶微笑,毫不在意。他領導官兵有方,對下屬恩情相待,因此將士們誓死為他效力。

在朔州之戰飲敗時,楊業對身邊僅存的百餘名將士說:「大家都有父母和妻子,跟我殉死並無意義,大家可以自由逃離回去向皇上覆命。」然而卻沒有一人離去,隨行的淄州刺史王貴也奮力殺敵數十人,最終大家都戰死沙場。聽到這個消息的百姓們無不流下眼淚。

楊業死後,朝廷為了表彰他的英勇與忠誠,任命他的兒子延朗(延昭)為崇儀副使,並給予其他兒子不同的官職。@*#

參考史料:
《宋史‧列傳第三十一》
《隆平集》宋 曾鞏著
《楊家將故事考信錄》余嘉錫著 1945年出版
《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明朝 佚名著 秦淮墨客校閱
《兩宋志傳》明朝 熊大木著 秦淮墨客校閱
《楊家將(穆桂英)傳說》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年出版 高雪松整理
《楊家將外傳》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1986年出版 趙雲雁搜集整理

——看更多【楊延昭傳奇】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孟良是楊延昭手底下的一員勇將,他身負家傳武學,力大無窮,擅長使用一對大板斧,在戰場上罕逢敵手。在評書、小說描述中的的孟良僅是個勇猛的戰士,缺乏將才,然而在傳說中的故事的描述卻是粗中有細,一度還單獨擒住遼軍的大將大鵬呢!
  • 北宋初年,在益津關一地(現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將楊延昭成功運用「火牛陣」大敗韓昌的五萬鐵甲騎兵,重現了這場經典戰役。
  • 望兒山也稱百望山,此山為太行山脈至華北平原最東端,主峰的海拔雖僅有210米但視野極為開闊,對北京城周邊的景致可一覽無遺。此地樹林茂盛、環境清幽,到了秋季可見遍山楓紅,如詩如畫的美景令人為之心曠神怡。關於此山的文字紀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長安夜話》,其內容說道:「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猶見其峰,故曰『百望』」。
  • 楊延昭傳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清玉/大紀元)
    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小說楊家將演義中的紀載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因為和師父鍾離權慪氣要逆天助遼滅宋,就出山協助遼國擺下了一座失傳已久的天門陣藉以攻克宋軍,而在鍾離權回來後發現呂洞賓私自下世助遼滅宋,為了阻止他逆天造下大業,也只得下凡化身為雲遊道士助宋軍大破天門陣。然而在民間傳說卻流傳這一段與演義不同版本的故事…. 
  • 楊家將故事在正史《宋史‧列傳第三十一》中的原文不到三千字,雖然如此,在歷代傳奇小說中的紀載卻是極為生動多元。那麼,到底楊家將傳奇是虛構還是真實存在的事蹟呢?本文筆者進一步從文獻中進行彙整梳理探索未被正史紀錄下的故事。
  • 楊家將故事在正史中的記載在《宋史‧列傳第三十一》中的不到三千字,然而,在歷代傳奇小說中的記載卻是極為生動多元。看看小說及傳奇故事中楊家將的英勇忠烈……。
  • 「楊家將」的故事敘述了著名的北宋英雄楊業家一門五代保衛國家的忠烈歷史,這故事在中國流傳長達數百年之久,可謂家喻戶曉,歷代以此故事所作的評書、戲劇、小說可謂成百上千,跟楊家將有關的史蹟及地名也數不勝數。那麼,在正史中記載的楊家將有哪些可歌可泣的事蹟呢?本篇將展開楊延昭、楊文廣父子留名青史的英烈史卷。
  • 北宋曹彬周歲那天,家人給他「抓周」。小小曹彬左手抓起干戈、右手拿起俎豆(古代祭祀用具),不一會兒又拿了一個官印,對其他玩具看都不看一眼。圍觀親戚們驚呼:「這娃不簡單,將來八成是個會理政、能打仗、還當大官的大人物!」結果果真如是!他為何能有這樣成功的人生呢?靠家世、靠關係,還是另有「秘訣」?
  • 二十歲束髮從軍,十九年間位至將相;一生經歷一百二十餘戰,未嘗一敗。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實戰經驗,岳飛堪稱南宋戰場上叱吒風雲的最著名的統帥。他和他麾下的岳家軍,也成為中國戰爭史上的一段傳奇。
  • 生於寒微,起於行伍,岳飛憑藉赫赫戰功,一躍成為宋朝最年輕有為的統帥。高官厚祿、功名權勢,往往會帶給人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岳飛在不斷打勝仗、建奇勳的同時,卻選擇了一種樸實無華的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