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捷運電車內爆發優先席衝突事件:73歲的老婦人對著一名年輕男子扔手提袋,要求他讓座。男子不甘示弱、奮起反擊,直接將婦人踹到對向的座位上。
起初,網路輿論熱血沸騰、慷慨激昂,幾乎是一面倒的支持年輕男子,認為他勇於教訓涉竊盜罪遭判刑未到案被通緝老婦的「飛踢」,實在是幹得漂亮、大快人心!箇中理由不外乎:「惡馬惡人騎」、「一物降一物」、「一方破一方」……
後來,冷靜、理性的聲音逐漸的出現了。有學者指出,「不管是不是坐在優先席,禮讓給需要者的公共運輸文化,還是要『大力宣導」和『建立』,避免類似糾紛。」也有專家表示:「比起懂得怎麼『動用』自己的力量,更要懂得在甚麼時候『不動用』自己的力量。因為必須知道,每一次出手,都有成本、有代價。」
各方的不同看法,都一一彰顯出來了。這是一件令人慶幸且欣慰的事,因為這體現了公民社會正常的運作模式:公眾事務能夠透過不斷的討論、探究,讓特定社會需求和公共利益,得以不斷的改善或革新;據此,來建立一個更加諧和、進步的社會。
然而,外在世界是內在狀態的反映,而內在世界是外在現實的根源。只有內在世界的巍然不動,才足以因應外在世界的千變萬化。針對此事,一位老師網友的觀點令人印象深刻,她告訴學生:「對方的情緒行為自然會帶來相應的後果與代價,而我們願意成為甚麼樣的人,擁有甚麼樣寬廣的胸懷,才是更重要的事。」
「外在的實相,是內在的投射」,試想:如果面對爭端,你想成為怎樣的人?是路見不平即拔刀相助的「正義使者」?是主持公道、排紛解難的「調解王」?是置若罔聞、漠不關心的「隱形人」?還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第三方」? ……相信答案是見仁見智、自有定論。關鍵在於:無論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一定要守住「真誠」、「堅忍」與「善良」。
僅管世界如此紛擾、混亂,然而,我們還是可以決定自己要用何等的姿態和氣度,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據此,認真的生活與學習。@
責任編輯:方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