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主因不在遺傳 生活方式才是防癌真關鍵

癌症主因不在遺傳 生活方式才是防癌真關鍵
生物學中的癌細胞與疾病,3D 模擬示意。(Shutterstock)
文/Lynn Xu、Brendon Fallon 編譯/姜心潔
2025-10-24 01:00 中港台時間|10-25 19:48 更新
人氣 1106

癌症越來越被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疾病,而非純粹的遺傳問題,其風險因子是可以控制的。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指出,美國約有40%的癌症與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有關,例如肥胖、不良飲食和缺乏運動。

在《生命徵象》(Vital Signs)節目訪談中,暢銷書《癌症密碼》(The Cancer Code)作者傑森·馮(Jason Fung)醫師挑戰了傳統的「基因中心論」,指出細胞功能與環境之間存在著複雜互動。他強調,改變生活方式,尤其是飲食,可強化免疫系統並改善人體「細胞土壤」,這是預防癌症的關鍵。

癌症風險的真相:生活習慣的影響力遠超基因

很多人以為,得不得癌症主要是基因或遺傳造成的。這個觀念因為好萊塢明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而更有名。她因為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有很高的罹癌風險,就動了預防性手術。這讓大家更覺得,癌症是寫在基因裡的命運。

但現在的研究告訴我們,真相併非如此。基因問題其實只佔了癌症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兇手,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像是抽菸、吃得不健康、肥胖等等。這些因素就像是基因所在的「土壤」,土壤不好,再好的種子也可能出問題。美國癌症協會的數據就顯示,因吸菸而死亡的癌症病患人數最多,這就證明了後天習慣比天生基因的影響更大。

科學家還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不管是在亞洲還是歐美,得乳癌的病人,她們的癌細胞特徵都驚人地相似。這不是因為她們有相同的基因,而是我們的身體在某些長期壓力下,會啟動一套古老的「出錯程式」。這也再次證明,外在的環境和生活習慣,才是引發多數癌症的關鍵。

頭號警訊:肥胖如何創造「癌症體質」?健康飲食是解方

肥胖與癌症的關聯,已經是醫學界的共識。

早在2002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就明確指出,肥胖是食道癌、大腸癌、乳癌等多種癌症的重要風險因子。2023年的一份大型研究報告,更用強力的證據再次證實了這一點。據估計,所有癌症中,約有30%的病例與肥胖和不良飲食習慣有關。

簡單來說,肥胖主要透過三種方式來助長癌症:

1. 引發慢性發炎 2. 造成荷爾蒙失衡 3. 導致新陳代謝功能障礙

這三者共同創造了一個極度有利於腫瘤生長的體內環境。

馮醫師特別提到,「胰島素」是一個關鍵角色。當身體處於超重或肥胖狀態時,胰島素水平常常偏高。高濃度的胰島素就像一種生長促進劑,會刺激包含癌細胞在內的各種細胞加速增生。這也是肥胖者罹患乳癌風險較高的原因之一。

因此,關注我們的代謝健康,透過健康飲食來維持正常的荷爾蒙水平,是降低癌症風險、能帶來實質改變的有效方法。

癌症的起源:細胞對慢性損傷的防禦與失控

馮醫師將癌症描述為細胞在進化上的「倒退」:當細胞長期受損,會放棄體內的合作角色,回到單細胞生存模式,侵入鄰近組織以爭奪血液與營養。這種細胞的「無政府狀態」反映出一種生存重於合作的原始倒退。

不良飲食、毒素、吸菸、慢性發炎、老化等因素都會引發慢性細胞損傷。馮醫師認為,癌症治療不應僅聚焦於清除惡性細胞,還應恢復細胞間的平衡與改善生理環境,讓「細胞土壤」不利於癌症生長。他建議:

減少慢性發炎:少吃加工食品、精製糖及過量 Omega-6 油,增加蔬菜、富含 Omega-3 的魚類與橄欖油攝取。

增強免疫功能:保持規律運動、營養飲食、充足睡眠並減少壓力。間歇性斷食與代謝療法有助平衡胰島素與葡萄糖代謝,恢復免疫監視功能。

管理壓力:長期壓力荷爾蒙會削弱免疫力與細胞修復功能,可透過冥想與呼吸練習減壓。

避免毒素與致癌物:遠離菸草、過量酒精與環境污染源。

總之,預防癌症的重點,與其單純消滅癌細胞,不如改善細胞所處的環境,根除癌症的滋生條件。

人體的自然防線:免疫系統的癌症監視功能

在健康狀態下,免疫系統能辨識並清除異常細胞,防止其癌化。馮醫師稱此過程為「癌症監視」(cancer surveillance),是防止癌症形成的核心機制。

但當免疫系統因老化、壓力或免疫抑制藥物而受損時,癌細胞就可能逃脫監視。舉例來說,器官移植患者因需服用高劑量免疫抑制劑以防排斥反應,卻同時導致免疫防禦力下降、癌症風險上升。

馮醫師舉了一個例子:一名黑色素瘤患者在治療後病情緩解,但癌細胞仍以休眠狀態存在體內。多年後該患者因意外去世,其器官被移植給他人,其中一位受贈者因免疫系統被抑制,最終出現了廣泛的黑色素瘤。這起案例強烈說明了免疫監視對防癌的重要性。

癌症治療新策略:啟動自身免疫系統精準抗癌

傳統治療(如化療)在攻擊癌細胞時,常會誤傷健康的組織。

免疫療法則是啟動並強化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精準抗癌。

以CAR-T療法為例,它透過取出患者的免疫細胞,在體外進行基因改造,使其能識破癌細胞的偽裝。這些被「升級」的細胞輸回體內後,就能主動找出並摧毀癌細胞,恢復身體原有的防禦能力。

結論:防癌之路始於可行的生活方式改變

癌症由多重因素導致,難以預測或完全預防。超重會增加罹癌風險,但不代表一定會罹癌;同樣,苗條也無法保證免於癌症。吸菸是肺癌主因之一,但並非所有吸菸者皆會患癌。這些都屬於風險因素,而非像傳染病那樣的直接因果關係。

隨著研究逐漸轉向基於環境和免疫的預防方法,馮醫師預見,未來的癌症預防與治療將更有效且侵害性更低。就目前而言,從簡單且可行的改變著手——例如採取低胰島素飲食、減少高糖高脂食物、規律運動以強化免疫系統——是降低個人癌症風險最務實的起點。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健康資訊參考,非作為診斷或治療依據。如有症狀或健康疑慮,請諮詢專業醫師。

作者簡介:布蘭登·法倫(Brendon Fallon)曾是《大紀元時報》的記者與攝影師,現為新唐人電視台(NTD)健康節目《Vital Signs》的主持人與執行製作人,該節目專注探討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健康議題,串聯全面健康的各個方面。

原文 Cancer Is Not Just in Your Genes: Be Aware of These Key Culprits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衛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留言

  • 大紀元保留刪除騙話貼、下流話貼、攻擊個人信仰等惡意留言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