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臣

【文史】史上最爱与皇帝开玩笑的臣子
东方朔(公元前154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人。他非常有才华,是西汉文学家,其赋体散文《答客难》开了赋体文学的新领域,他也是影响后世的术数家。
断舌骂叛贼 大唐忠臣——颜杲卿
南宋忠臣文天祥在其流传千古的作品《正气歌》之中,列举了历朝历代“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几个忠臣义士,其中有“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张睢阳齿”,说得是气吞山河的大唐忠臣张巡固守睢阳,以身徇义的浩然正气。 而“颜常山舌”则是指大唐忠臣颜杲卿舌断仍喷血骂叛贼的壮烈事迹。
惩治不法官吏 百姓盼着他到来:清朝名臣彭玉麟
刚直公彭玉麟天性不喜安逸,治军十多年,没有为自己建一座屋子,增一亩田产,也没有请过一天假。曾国藩评价他:“淡于荣利,公而忘私”。
当代中国,多么需要范仲淹所身体力行的美德与精神!今天,“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气节在中国日渐衰亡,大批知识分子的良知已被暴政高压、党文化的侵蚀以及私利私欲所蚕食。
小县令政声清廉 康熙钦点 官运扶摇直上
康熙帝感佩甘汝来无畏强权,公正刚直,裁定汝来无罪,并复其官职,也下令将毕里克革职。甘汝来“循吏”美誉也由此而来。
转危为安 严戒鞭靴之贪 唐朝宰相陆贽青史留名
陆贽谪居僻地,仍心念黎民,因当地气候恶劣,疾疫流行,遂编录《陆氏集验方》五十卷,供人们治病使用。他先后向皇帝写了近百条奏疏,体恤民生。他写了近万字的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力劝德宗爱护百姓,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认为上至君王,下至士人其职责在于“志于道”和“喻于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蒋琬继诸葛亮位 坦然接受“不如前人”批评
三国时代,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情势危悚。蒋琬为相初总朝政,却镇定自若。他为人宽厚,能纳逆言,被后人赞为“宰相肚里能撑船”。
在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中,有一个占据两浙的小国,居然在夹缝中生存发展了近百年,直至顺应天意,归顺大宋王朝。在这个小国家中,不仅百姓安居乐业,而且因为这一地区战争很少,所以生产发达,经济繁荣,其都城杭州更是发展成为东南地区繁荣的大都市,史称“富兼华夷”、“百事繁庶”,有“地上天宫”之称。这个小国就是吴越国。
他是史上第一位状元 敢拦截唐太宗马车
他拦住皇帝马车,将马缰绕在腰间,噗通跪于马前:“陛下今天就请从老臣身上踏过去,臣愿意一死换得皇上纳谏。”
【成语故事】不欺暗室
一位有道德的正人君子,并不会因为他人看不到就放纵自己。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蘧伯玉,就是这样一位“不欺暗室”的君子。
古代有一位贤者,因其才华出众,齐湣王对他格外器重,并对他的主张几乎言听计从。他就是列精子高。有一次,他照“镜子”后,引发的一番感叹,竟流传了二千多年。
【名句故事】孺子可教也
名句故事:孺子可教也。
林则徐祈雨 施巧计募款赈灾
虽然宦海浮沉,但林则徐不论到哪儿,都依然守着浩然正气,为民之心始终不变。即使在充军伊利期间,熟悉水利工程的林则徐,在当地协助治水。他详细探求水道,开凿河泊,既调济水量,避免洪灾,又便于百姓灌溉农田。所以西北的百姓都称林为神人。
松树古来拥有百木长的桂冠,千岁材的美称,说松树有灵性的故事,拾掇史书间也不少。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丈夫若松之常青。
文官目不识丁遭弹劾 最后竟成一代名臣
张曜是清朝咸丰光绪年间的一位重臣,但少年时,因为家境非常贫寒,没有上过学。后来捻军围攻河南固始县时,县令眼看县城将被攻破,于是张榜:“谁能守住这座城,我就把女儿嫁给他。”
宽恕君子黄霸 使得颖川人息讼为他人着想
《汉书》中,曾选评汉朝以来最善于治理百姓的官吏,黄霸居榜首。 汉朝末年,刑法走向严罚酷刑,黄霸仍然秉着宽恕的治理之道,始终反对酷刑,仁慈宽厚君子的风度在当时非常与众不同。
谢振定“烧车御史”名号由来
说起谢振定,人们鲜少知道他是谁。但若说起“烧车御史”,他在大清可是传奇人物,一时名震朝野,声名远扬。谢家儿子也因此蒙受祖上荫福,受到皇帝嘉奖。
南宋名臣真德秀
有学徒向真德秀请教,人的一生什么最重要?真德秀说:“好好读书,好好做人。”真德秀生前常常对学徒说:“人的一生很短暂,千年时光很漫长。功名地位都不能长久,惟有德业才能长久。”
神童杨亿为人有气性 皇帝不恼反称许
杨亿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充满故事性的一生,被后世称为传奇。传奇的背后,宋太宗、真宗两位皇帝的知遇之恩,帝王善待臣子的胸怀,不同寻常的君臣之义,也成就着非凡的风采,永隽青史。
朱元璋为他写醉酒歌
每到早晨,朱元璋令宋濂陪同进膳,与他一同探求旧有的典章礼法,并他的征询意见,还向他讲述并讨论治国之道,每到夜晚才令他退下。
重情重义的唐朝名臣——高士廉
高士廉无论身在官场,还是留居在家,他待人处事都体现着一个“德”字。高士廉对太宗感怀知遇之恩,从始至终保持着君臣之义;对大唐的社稷江山,倾尽心力,化民俗,推善政,致力福惠芸芸百姓。高士廉的风范,正如太宗所说:“德范宏深,风猷远着。”
“馆阁大儒”胡俨 除虎害惠万民
明朝贤士胡俨(1361年─1443年),字若思,号颐菴,江西人。胡俨年少时勤奋好学,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深究。
【元朝名臣】尚儒学的蒙古答剌罕
后人评价哈剌哈孙:素来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远远望去自有威严;为人光明正大,行事至诚皆出于天性,又蕴涵着犹如江海一样的度量;不威而令行,不言而人服;“端委雍容而朝廷尊安,天下受其赐”。
相士预测:改朝换代后 李纲官至公卿
李纲一生为人忠直,以恩义待人,在朝受到皇帝器重,在家受到晚辈爱戴。李纲没有因为忠直敢言,屡犯龙颜,就失去官位,反而屡次受到赏赐,官居显赫。唐朝官场流露的风气,着实令今人刮目相看。
大丈夫 “无礼犯上”安彦威悔过自责
北宋宰相张齐贤记载安中令和刘某的故事,称赞安中令胸怀大度,善于纳谏,是王侯之中的贤者;称赞刘某行事磊落,真的是以大丈夫赤诚之心事奉上级
【隋朝儒林】隋朝国子博士何妥
隋朝国子博士何妥,字栖凤,西域粟特(今乌兹别克斯坦)人。早年,何妥的父亲何细胡,因经商进入中原蜀地,并在郫县(今四川成都平原中部)安家。何细胡侍奉梁朝武陵王萧纪,主管王府财物。他理财有方,成为巨富,当时号称“西州大贾”。
【元朝名臣】兵征天下时 严实的东州却是乐土
严实(1182年-1240年),字武叔,泰安长清(今山东长清)人。元金之际,在汉地掌控一方,享有较大自主权的军阀被称为世侯。这些世侯中,严实的出现格外醒目。他于蒙军兵征天下时,救人无数,并将所辖之地治理成一片乐土。
【隋朝循吏】民之慈母 德化黎民的辛公义
隋朝众多循吏中,辛公义有他特别之处。他刚到任上,不去官府,先去视察监狱。工作起来,效率极高,只用十多天,处理了现有的全部案子。为改变地方抛弃病人的陋俗,他和数百名得瘟疫的病人同吃同住,以身垂范,直到病人痊愈。
【元朝名臣】少年宰相 忠宪王安童
安童(1248年─1293年)是太师木华黎(1170年─1223年)的四世孙。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为追念功臣,召安童入朝担任宿卫官,官位在百官之上。
防堵民众的言论,比堵塞河流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比喻不让人民说话,最终必酿成大祸。语出《国语‧周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