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7月17日訊】今天焦點:出逃軟件測試員揭中共數字體制欺詐與暴力,極端監控個人行為;內地企業席捲香港,港本土商業特色難維繫。
中共數字體制充斥欺詐與暴力 極端監控個人行為
陳恩得曾是一名在中共治下的所謂軟件測試員,經手了不少國家企業和單位等官方項目測試。他先在一家軟件測試「皮包公司」工作,又辭職到了阿里菜鳥科技的數據後台,再到天闕科技的政務平台工作,在七、八年的時間裡,他親身經歷了中國數據造假、學術腐敗與國家數字監控體系的重重黑幕。最終在2023年,他走線逃到美國,並將這一切揭露出來。他近日在大紀元專訪中披露,他的行業充滿了欺騙和造假,而中共利用數字信息嚴密地控制著社會每一個民眾的生存權利。
今年36歲的陳恩得介紹說,早年他通過家人走關係,在2015年從一個車間工人進入了北京一家所謂軟件測試公司,任職於軟件測試項目。
這家公司表面上從事軟件測試工作,實際卻是一家連正式辦公場地都沒有的「皮包公司」,沒有正式辦公場地,也沒有專業團隊,只靠電話、微信聯絡指派工作。陳恩得的所有工作皆在自己租住的簡陋房間進行。
他坦言,自己當時學歷只有中專一年級,並未受過正式培訓,公司甚至為他偽造了一份文憑來應付項目要求。
他名義上執行的是系統測試任務,實際上只是根據對方提供的使用手冊和需求文檔,將操作流程與預期結果照本宣科寫成報告,交由「國家信息中心軟件評測中心」核章。
陳恩得的第一個項目是替中國石化(中石油)撰寫測試報告。後續兩年間,他陸續負責國家信訪局、清華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寧夏信訪局等單位的測試工作。
讓陳恩得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農業大學的一個專案。對方的軟件漏洞百出,他們也坦白地告訴他,這套舊軟件只是改了個名字、拼拼湊湊湊出來的版本,目的是為了再次申報科研項目經費,實際根本不打算用。
同樣的例子也包括清華大學一套「無人機操作系統」。陳恩得收到的只有一份操作手冊,既沒見過無人機,也無法啟動系統。然而他仍然寫出所謂「測試報告」,然後由國家信息中心審核、蓋章,成為申報經費的依據。
陳恩得透露,這整個測試業務的核心人物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陳莉。她既是對外對接人,也是專案主要掛名人。皮包公司老闆曾是陳莉在北航的學生,並在陳莉建議下成立「中策軟評」,以承接更多「官方」測試項目。
為了讓實驗室具備「合法資格」,老闆甚至賄賂國家實驗室審核人員。陳恩得說:「這種上下串聯、關係護航的模式,在中國官場幾乎是常態。」
一次他被上司緊急要求連夜改寫一份報告,並於次日親自將兩萬元人民幣現金送到國家信息中心。
當對方見他一進門,就明白來意,直接收錢、接過他帶來的U盤,馬上就列印報告、蓋章、密封。
平常審核流程需時三至五天,但只要送現金、走關係,一天就能完成。
陳恩得做的報告越來越多,心裡也越來越沒底。他擔心以後可能要背黑鍋,因此就辭職了。隨後上了半年軟件開發培訓班。
2018年5月,他進入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網絡科技公司,工作內容是收集、整理用戶物流信息,並將信息出售給國內快遞企業。
他驚訝地發現,內部系統可以查閱用戶購買記錄、商品細節、收件人姓名、電話與地址等全套信息。
他說,阿里巴巴內部設有中共黨支部,數據可隨時提供給中共當局。「只要政府要打擊某個人,這些信息全部都能即刻上報,沒有人會拒絕。」
2019年年底離開阿里菜鳥科技後,陳恩得加入杭州一間專為政府提供數字政務服務的公司「天闕科技」。該公司負責浙江省「網格化管理」系統,將轄區人口依據戶籍、居住、流動等類別分組,並設立重點關注名單,包含上訪戶、異議人士等。
這套系統可將異常行為即時上報,達到高效監控與預警目的,彷彿一個行動式的「數字攝像頭」。系統也整合了阿里旗下的「釘釘」等企業內部工作流應用,幫助政府掌控基層員工的審批與行動動態。
陳恩得提到,自2016年起,中共開始推動數字人民幣(數字錢包),2023年更升級上線數字身分證,全名為「國家網絡身分認證」。目前全中國已覆蓋17個省,並與微信、淘寶、小紅書、中國鐵路12306、國務院與地方政務平台等67個常用應用系統接軌。
他警告,一旦數字身分證強制應用於所有平台,「哪一天你若上了中共的『黑名單』,中共根本不需要花錢建集中營或動用公安來抓人,只要坐在辦公室動動鼠標,封掉你的數字身分,就能剝奪人的所有自由與社會權利。
「生活會瞬間陷入黑暗,沒法工作、沒法購物、沒法搭車、沒法看病……」「你雖然活著,但在這個信息化時代裡,已經形同死亡。」
這種精準針對個人迫害的手段,被他形容為「一場數據文革」。
疫情期間,由於對封控政策持批評態度,認為健康碼加劇了社會災難,如餓死、無法就醫等,陳恩得向天闕科技領導反映說這是「助紂為虐」,結果被公司認定為政治觀點不正確,被踢出項目組並長期邊緣化,最終在2020年7月被解僱。
現在已經來到美國的陳恩得表示,在中國時他曾因害怕,不敢公開批評政府,只敢網上發些暗喻評論。但自從他翻牆了解「六四」、文革與活摘器官等事實後,他決定不再沉默,而且會堅持到底。
內地企業席捲香港 港本土商業特色難維繫
近幾年來,大陸的企業大規模進入香港,從珍珠奶茶和連鎖餐廳,到運動服、電動車和黃金供應商,大陸企業已經進入香港的大街小巷,快速改變香港的商貿環境,當地的本土商家遭遇嚴重擠壓,香港獨特性被改變,經濟越來越轉向內陸。
根據香港投資推廣署的數據,2024年,新增中國內地企業數量首次超過外資企業。共有273家內地企業進入香港,涵蓋科技和金融服務公司、家族辦公室、旅遊企業和消費品牌等,而外資企業數量則為266家。相比之下,2022年,僅有92家內地企業在香港開設門店,不到外資企業208家的一半。
這些內企的經營模式也在改變香港的生態環境——低價快速搶灘市場、逼垮競爭對手的現象更為嚴重。
除了小店,大品牌也遭遇同樣的衝擊。中國外賣巨頭美團於2023年借助海外品牌Keeta進軍香港,憑藉燒錢折扣策略,迅速成為香港外賣行業的領軍企業,令競爭對手難以匹敵。十年前進入香港的英國平台Deliveroo於2025年3月關閉並撤離香港。
內地企業的湧入改變了香港的表面,而背後則是更深層次的政治轉型。自從2020年中共頒布了所謂的《國家安全法》後,這座曾以高度自治為榮的城市越發失去了自由。
尤其是COVID疫情後,尖沙咀旅遊區的空置率飆升。在5月之前,整個零售額已連續14個月下滑。因大陸經濟不景氣,香港依賴的大陸客也已消費降級和減少各項支出。
法國外貿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Gary Ng)表示,港府在安全和經濟問題上向北京越發靠攏,沒有動力改變方向。
他指出,香港吸引內地連鎖店比吸引外地連鎖店容易得多,而且中國知名品牌的入駐也可以幫助提高官員的政治表現。
吳卓殷警告說,一旦內地品牌日益占據主導地位,反過來可能會侵蝕香港的獨特地位。他擔心香港區別於內地的商業特點會減少。
——《紀元焦點》製作組
責任編輯:連書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