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警戒今昔,深得人心;那么,如果只是在心中出现的心思并没有去做,或还没有去做,也会被知道吗?若是,又是怎知道的?另外空间有心镜和业镜两面镜子,发挥作用。还有呢?
天外飞来一块瓦的警戒
清朝有个驿使,派到台湾当差。路途中他在驿站过夜。一天夜里,他在驿站客房,正准备睡下,忽然瞥见一貌美女子,悄悄爬上墙头往他房中偷窥。驿使一声大喝:“哪来的妖物!”那女子立刻一闪不见影了。
驿使自觉威风凛凛,翻身睡去。谁知半夜他陡然惊醒,不知哪来的一块瓦片已经落在枕边。他大怒,赫然起身,对着窗外吼道:“哪个妖怪这么大胆,竟敢冒犯我堂堂朝廷差官!”
窗外传来俏皮的女子声音,道:
“哎呀,大人,您可是福大命大的贵人,我躲您远远的,哪敢冒犯?初更被您一声大喝,小女子我吓得魂飞魄散,怕犯了天条呢!只是……大人啊,您在睡梦里起了歪邪的心思,把我当成驿站小卒的女儿,还盘算着日后纳我为小妾。人心一歪,鬼神立刻知道。这种坏念头,本就该招邪,不怪我送您一块瓦,算是提醒大人收敛的警告罢了。您生啥气啊?”
对方话音落下,驿站又恢复寂静。然而驿使满脸通红,羞愧得恨不得钻进地里。他慌慌张张收拾行李,连夜跑路,不敢再逗留。
业镜与心镜
有一位读书人夜间行经祭祀岳神的庙,见到紧闭的朱门中忽有一人走出来。读书人知道是神明,急忙膜拜称呼“上圣”。对方引他起身说道:“我并非贵神,只是右台司镜吏,奉命送簿册来这里。”
读书人问:“‘司镜’是什么意思,是指执掌业镜吗?”
司镜吏说:
“大体是这样,但不只于这样,还有深处的层次。每个人一生的善行与恶行,都能在业镜中反映出来。然而,人心里的隐秘念头非常复杂多变,起灭不定,包藏非常幽密,外表无迹可见。表面看似端正高雅,但内心却可能暗藏邪念或不轨的意图,未曾显露之时,业镜也难立刻看透。
“自南北宋以来,人心越来越工于伪装,有些人甚至一生行事不露破绽。于是诸天神议定:将业镜移到左台,专门照出‘真小人’;另外在右台设立心镜,专门照出‘伪君子’。在两面镜子照映下,人的善恶与真伪之情,都洞然若揭、无所遁形。”
司镜吏形容一些“伪君子”和“真小人”的内心状态,例如:
“有的心思固执、倔强、偏斜,就是歪曲不正;
有的漆黑一片,像抹了黑漆,看不见一丝光亮;
有的念头弯曲不正,像钩子一样;
有的灵杂乱肮脏,就像粪堆烂泥;
有的心机太深,城府重重深锁;
有的思绪盘屈,像藤蔓缠绕;
有的充满敌意,像荆棘带刺,或像森森刀剑;
有的怀着毒念,像蜂虿的毒刺,或像虎狼的獠牙;
有些为名的心浮现出官帽服饰和车乘华盖的影像;
还有些为利心冒出金银财气;
然而看他们的外表形貌,却都是正襟危坐,道貌岸然。
至于心镜中照到心光圆润如珠、清澈如水晶的人,千百人中难得一二。”
司镜吏又说:
“我立在镜侧将镜中所见记录下来,每三个月一期呈报给狱帝,据以判定罪福。其中名位愈高者,相对地课责愈重;伪术愈巧者,惩罚愈严。《春秋》二百四十年‘彰善瘅恶’,表扬好的,憎恨坏的,程度不一,唯独对隐匿恶行最为看重。春秋时代鲁国那件震动夷伯之庙的事,即天意示警于展氏,因为他有隐匿之恶。你要铭记在心!”
这位士人感恩拜谢教诲,归家后请人为匾额题字,将书斋命名为“观心”。
附记:震动夷伯之庙的历史
展氏是鲁大夫,是鲁国掌政权的卿大夫家族——季孙氏的亲信,夷(谥号)伯是展氏的祖父。一个己卯日夜晚,雷电击中夷伯之庙。这是天降罪的显示,惩罚展氏有隐慝之恶,隐藏非法作为,“即是八年,盗窃宝玉大弓”。因其在朝为季氏亲信,未获罪罚,因此天地生变自然生异象,以打醒当事人及示警其他人:得祸于天,垂恶于万世!(据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卷第五‧僖公〜15年》;唐 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僖公卷十一起八年,尽二十一年》)@*#
资料来源:《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滦阳消夏录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 如是我闻一》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