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父亲曹芸是成德军节度使幕府的“都知兵马使”,就是节度使手下的全军兵马的大总管。曹彬还有个皇亲姨妈,是后周太祖郭威的贵妃张氏,算起来是皇帝的亲戚。曹彬在孩提时,就显出一副专注笃定的小官将神采。他周岁那天,家人按照“抓周”习俗,铺满一地玩具、书卷、兵器、礼器、官印、算盘给他“抓周”。小小曹彬左手抓起干戈、右手拿起俎豆(古代祭祀用具),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官印,对其它玩具看都不看一眼。围观亲戚们惊呼:“这娃不简单,将来八成是个会理政、能打仗、还当大官的大人物!”
旁人看他 国之大器
据《宋史》形容,长大后的曹彬“气质淳厚”。宋太祖拜曹彬为枢密使,总管全国军政,又加官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显示曹彬是位地位崇高的朝廷重臣,获得宋太祖极大的肯定与信任。那么“气质淳厚”的曹彬是怎样纵横战场,成为全国最高的军事将领的呢?我们先从他人的眼光来看曹彬的表现。
五代时期,后汉乾祐年间,曹彬当了成德军的牙将(副将)。当时节度使武行德看到端正恭谨的曹彬,便指着他对身边人说:“这小子不是泛泛之流,是国之大器,做大事的人!”
蒲州将领王仁镐(后周太祖的枢密副使、永兴军节度使)知道曹彬是皇亲国戚,特别礼遇他。可曹彬丝毫没把自己当作“特殊人物”,反倒是更加谦恭自持。在公府应酬聚会的时候,他不交头接耳、也从不东张西望,任何时候都端庄持重。有“端谨俭约”之誉的王仁镐私下对人说:“我自以为已经够夙夜匪懈了,现在看到监军(曹彬)这么一板一眼,严谨自持,才觉得自己散逸!”
仁心宽厚 过一年才杖罚
曹彬当徐州知州的时候,有个小吏犯了法,案子早已经侦查清楚也立案了,但是他却迟迟不对犯法小吏执行杖刑。大家都不明白他葫芦里卖什么药。一年过去了,许多人想曹知州是否忘了这案子了?这时,曹彬下令执行该小吏的杖刑。曹彬的作法让许多人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
曹彬解释说:“这人去年刚娶了媳妇,要是那时杖打他,他的父母很可能会归罪于媳妇入门带来煞气,把她当灾星,搞不好早晚打她、骂她,她还怎么过日子呢?也可能发生什么不测也说不定。我只是缓了一年再执行,没有枉法,情理也顾到了。”曹彬仁心宽厚是这般周到。
胜战的行李袋 只有图书和衣被

乾德二年冬天,曹彬以枢密承旨为副将(都监),将领步骑二万出归州道攻蜀。当峡中郡县全被攻下时,诸将都要屠城、逞欲,主将王全斌等昼夜宴饮,部下则鱼肉人民到处掠夺,唯有曹彬申令辖下士兵把兵器收起来,他们所到之处,百姓心悦诚服。战乱中,其他诸将多掠取女子、玉帛,而曹彬的袋中除了图书、衣服、被子别无他物。
还有一则记载说,曹彬下令把士兵抓获的妇女通通集中安置在一座宅子里,封门封窗,只留个小洞给她们送饭吃。曹彬对部下说:“这些女子是要留下来给送进宫的,你们要守密好好保卫!”等到战事平定之后,他派人一一寻访这些妇女的亲人,能找到家人的就送她们回家;找不到的,就帮助她们寻觅良缘出嫁。(出《圣宋掇遗》)
从不邀功自夸 利国为他
平定后蜀的最后一役也是由曹彬与刘光毅领军,击败后蜀将领全师雄的十万军于新繁。蜀地终于底定。曹彬的清介廉谨,使得他督导的军队发挥了最大的战斗力,也让后蜀人民心悦诚服。
宋太祖奖赏战功,封赐曹彬荣誉功臣特奖——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上殿晋见,推辞道:“启禀陛下,此次征战,全体征西将士俱得罪,唯独臣受赏,恐怕无法达到劝告效果。”宋太祖道:“卿战功显赫,又从不邀功自夸。若是你真有什么小过,其他将领早就跑来告状了,还会这么沉默平静吗?国家赏罚分明,立功得赏、犯错受罚,这是国家常典,没有让步的余地。”
称病为了打“好仗”
宋太祖开宝八年攻打金陵(也就是今天南京),眼看城池就要拿下了,曹彬突然说他生病了,不处理军务。诸位将军一听,急忙来探病,问他怎么了。他躺在榻上,幽幽地说:“我的病,药吃不好的,得靠你们帮个忙。只要你们大家发个誓,说攻下了城不滥杀一人,我的病就会好。”
诸将领随即许诺了,当下焚香发誓,不滥杀一人。隔天,曹彬精神抖擞,神清气爽,说:“病好了!”攻下金陵之后,城里百姓百姓安居乐业,一如往昔。
反观另一位偏将军曹翰,攻打江州时久攻不下,气急败坏,下令屠城。部下杀红了眼,杀得一个不剩。
这两位曹将军作战都攻下了城池,但后代的命运迥然不同。曹彬的后代高官厚禄,昌盛不衰;曹翰的府第光荣不到三十年,已经有后代落魄乞讨了。(据清朝戒显法师《现果随录》记载,后来曹翰转生,世世为猪任人宰割。)
宋太祖在底定南唐后,召拜曹彬枢密使(位同宰相,专掌军政),太宗即位,加封同平章事(主责行政),太平天国八年,进封鲁国公,待之更加丰厚。宋朝时,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枢密使位高权重,统帅全国军队,与中书门下之同平章事合称“宰执”。曹彬这位北宋的开国元老,一人担任文武宰相,又有鲁国公封地,小时候抓周时,他左手抓起干戈、右手拿起俎豆(古代祭祀用具)外加一个官印的预告全都应验了,而这一切荣耀的根基,并不因为他的善战,而是由于他的宅心仁厚而来!@*#
资料出处:《宋史‧列传第十七》;宋 李元纲《厚德录‧卷一》
——看更多【救世古鉴】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