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小故事:梦见乘龙飞天 唐朝一帝为何自比乡贡进士?

作者:允嘉徽
有贞观之风的唐代英主宣宗。(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60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引子:皇帝小笑话

唐僖宗李儇(音同宣)是懿宗第五子,11岁即位,在位十五年,得年26岁。僖宗的朝代已是唐末,他的人生和时局的动荡同步,在位之年,约有一半期间逃难在外。

唐僖宗小时即热衷于踢足球(蹴鞠、步打)和斗鸡,自信步打球技高超。他曾对优伶石野猪说:“朕若作步打进士,亦合得一状元。”即“我若参加步打进士科考,状元应该属于我。”

石野猪回应皇上,说若逢尧、舜、禹、汤这些古代圣君作礼部侍郎主掌科考,陛下不免要落第。唐僖宗听后,笑而不语。

清 黄慎《蹴鞠图》。画中描绘宋朝君臣蹴鞠游戏的场面。(公有领域)

唐宣宗自比乡贡进士

时光若往前回到僖宗祖父唐宣宗的朝代,会发现祖孙两人的趣味形成强烈的对比。

宣宗庙号圣武献文孝皇帝,是一位勤朴好善、崇尚文雅的君主,经常在宫中遇到翰林学士不忙时,与他们谈论政事,经常关注前代的兴衰历史。当他和宰相大臣们谈论政事时,无论何时都是全神投入,终日不知疲倦。

宣宗非常重视科举为国举才的制度。有一次他在殿柱上亲自题写了“乡贡进士李某”,可见他对国家栋梁才的企盼,对国事的用心。

宣宗皇帝雅好诗文,每当朝中大臣出镇外府,他还会为宰相们赋诗,诗词句都非常清丽。

唐代英主 有贞观之风

唐宣宗(公元810─859年,846年─859年在位)在登基前平日里极少与人说话,韬光养晦,外表看起来平凡不起眼。到了他登位时,人们才终于看出他隐藏的慧光。年幼的他看似不聪明,十多岁时,他得了一场重病,突然间出现了一道光辉照亮他全身,他陡地起身,两手合于胸前作揖,有如君主对待臣子的姿势。他的乳母认为他可能心理出了问题。

当时,穆宗(皇兄)看到后,扶着他的背说:“这是我们家的英才,他不是心理疲惫。”穆宗并赐给他玉如意、御马和金带。宣宗常常告诉母亲,说他梦见自己乘坐着龙升上天。

在一年重阳节赐宴群臣时,宣宗亲自作了一首《重阳锡宴群臣》诗,诗云:“款塞*旋征骑,和戎委庙贤。倾心方倚注,协力共安边。”(款塞*:意指外族前来扣塞通好或投降)这句话表现了皇上对一朝英勇将士和贤能大臣的期待,表现了宣宗对国政的投注与用心,愿君臣同心协力绥靖边境,守护国家的心意。

我们用白话来说《重阳锡宴群臣》:英勇将士奋战让外族前来扣塞通好、投降;绥靖边境外族的重任托付诸位贤能大臣;一颗诚心倚赖大家投注心力,同心协力安定边疆。

当时,宰相大臣们都和上应制诗。其中宰相魏謩(音同谋,谟的古字)所作的诗,最得宣宗嘉赏,赞美良久。魏謩的诗中两联云:“四方无事去,神豫杪秋来。八水寒光起,千山霁色开。”这诗描绘:重阳时节国境无事,安乐迎晚秋;虽然寒冬要到了,放眼天际晴空万里,映照千山沉着镇定、优雅无边的景致。诗中展现四方太平、国泰民安的景象,令宣宗欣喜。

宣宗怎样选博士

宣宗朝,进士陈玩等人参加博宏词科博士考试。主管官员考定名第并奉上他们的诗赋论等作品。皇上在延英殿诏来中书舍人李藩,询问说:在考试中有重复用字的怎么办?

李藩回答说:“赋忌用冷僻之词,忌繁多杂乱之气。论忌褒贬不明,是非不清。诗则要求切题押韵。重用字或许还可用,也有前例。”
皇上又问:“谁的诗用过重字?”
李藩回答说,钱起(*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湘灵鼓瑟》诗中用了两个“不”字。

《湘灵鼓瑟》诗云: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逸韵谐金石,清音发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宣宗说,钱起虽然重用了不字,但别人的诗都不如他。以前谢眺有首诗:“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远,水还江汉流。”这篇也没法比。在这次博士宏词科考试中,宣宗选拔的博士的诗中就出现了重用字,但宣宗以为诗好更重要,表现了他良好的品鉴能力。

大中之政  唐朝英主

唐宣宗在位十四年,年号大中,他器识深远,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而且恭俭好善,惠民爱物。史家称赞宣帝为“李之英主”,即李唐英主。《旧唐书》说“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

民间发生小饥荒时,宣宗就面带忧容。他自己过生活极为简朴,废弃了之前皇帝留下的一些奢华排场,饮食也仅仅数盘菜肴而已,除非是母后送来佳肴,否则不会享受宴乐。当宫人患病,宣宗就遣医诊治,当其痊愈时,就悄悄从袖中拿出钱送给他,并叮嘱说不要让使者知道。

从宝历年间(公元825─827年)开始,宫中权臣们滥用职权,多行虚假和欺诈,京师的权贵们横行霸道,给穷苦百姓带来了巨大困扰。到了大中年间,宣宗皇帝临朝之日,朝中刑政得到整顿,贤能之才得以发挥,使得权豪敛迹,奸臣畏法,后宫的阍寺也纷纷丧胆。他在朝十四年,政治一片清明。在宣宗身边的臣子、宫中人从未见过他有懈怠之日。

宣宗明白甄别善恶,尽去宫中外实内虚的败稗奸臣;他在位时,陷入蕃人之手百余年的河、陇之地全部复归唐朝,驱散了北方受敌的阴霾。直到五代,遗老们还在歌颂赞美唐宣宗这位明君。@*#

资料来源:《旧唐书‧本纪第十八下 宣宗》《北窗琐言》《云溪友议》

─点阅【皇帝小故事】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东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写作《渔樵闲话录》,透过一渔夫和一樵夫,磨了一面浮世绘之镜,反应人世怪状、迷态,用故事妙喻,启发人生。这一天渔夫和樵夫又聚首,这次他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唐代《裴硎传奇》中一篇和虎相关的“伥鬼”故事,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对应到宋代、对应到现今人生,竟然道理灼灼,完全没有因年久而“失焦”。到底故事反映了什么人间道理?
  • 中共治下,礼崩乐坏,道德沦丧。很多人只想着一夜发财,却不修德行,甚至不惜坑蒙拐骗,完全忘了道德为何物。在人们不知道“道德多少钱一斤”的时代,让我们来重温古人重德的故事。
  • 孔门所重,在德不在佞。《论语》中孔子称冉雍“简”,颜回“如愚”,曾参“鲁”, 此三人皆孔子高足,而皆不佞。
  • 修行能出神通,这在历代僧人身上无意中常有展现。唐代的名僧万回是一位具有异能的僧人,他在唐朝君臣之间广泛受到崇敬,他的神通功能有哪些种表现?神通是怎么来的?
  • 子贡(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图)
    孔子对子贡的才能多有肯定。例如,孔子曾对季康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本章说子贡是“瑚琏”,则有褒有贬。褒者,才能之高雅贵厚也;贬者,未至于不器也。
  • 图:黄帝像,出明仇英绘《帝王道统万年图》册页。(公有领域)
    马缟,五代人。年少时嗜好学习儒术,唐末以明经及第,又举拔萃科。后梁时为太常修撰,累任尚书郎,参知礼院事,后擢迁太常少卿。著有《中华古今注》,此书以考证名物制度为主,体例与崔豹《古今注》大致相同。
  • 什么是人生的“无故之乐”?世上也有“无故之忧”,那又是怎么来的?世上之人可能乐未完,哀便来;笑声未绝,泪又随之。这话真不虚呀!东坡以唐明皇的一件故事作了解答。
  • 在台湾、闽南一带俗称黄历七月为“鬼月”,传说七月一日“开鬼门”、七月三十为“关鬼门”,各地方可见“普渡”孤魂野鬼的祭拜,这些习俗的来源为何呢?我们怎样对待“鬼月”呢?
  • 本章孔子称赞弟子子贱为君子。“有君子之德哉,若此人也!鲁国若更无君子者,斯子贱安得取斯君子之德行而学行之乎?”这就既称赞子贱能尊贤取友以成其德,又称赞了鲁之多贤。对此,朱熹引苏氏曰:“称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师友,厚之至也。”
  • 《诗经‧大雅‧抑》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点,还可以把它磨掉;但说话不谨慎而出错,却是无法挽回的。南容“三复白圭”,目的是告诫自己说话要谨慎。孔子认为南容这样的人,无论“邦有道”还是“邦无道”,都能明哲保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