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高耸的天花板下,来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屏息凝神,仰首凝望,脸上洋溢着同样的惊叹。有人潸然泪下,有人静默膜拜。在这个神圣的空间里,手机被禁止使用,美弥漫在每个角落。当观者抬头仰望时,他们的大脑活跃运转,而身体则渐渐进入宁静,这一现象持续吸引着神经科学家和医生的探索。
在2004年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受试者接受脑部扫描仪扫描,并向他们展示精美的画作。大脑中一个特定的区域——眶额皮质——瞬间被激活。这个专属神经区域被称为“美感中枢”,意味着对美的欣赏与我们的认知结构紧密相连。此外,我们的大脑能够在几毫秒内识别美,远在意识思维形成之前。这种瞬间识别暗示着我们天生具备辨识美的能力。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但有一种美是人类普遍欣赏的——它能与大脑产生共鸣,并影响我们的健康。
美的方程式
许多美丽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都蕴藏着一个共同的主题:1.618。这个被称为“黄金比例”的无理数,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尊为“神圣比例”。
这个比例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从螺旋形的贝壳、葵花籽、星系结构到人脸的比例,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传统艺术家,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经常将黄金比例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恩佐·格罗西(Enzo Grossi)是维拉圣玛丽亚基金会(Villa Santa Maria Foundation)的科学总监,也是将美应用于临床环境的倡导者。他表示,如果美存在某种普适性,那必然体现在黄金比例之中。
格罗西告诉《大纪元时报》:“黄金比例是一种潜在的模式,它构成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复杂性。”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天生就喜欢遵循黄金比例的形态。
格罗西说:“这可能是因为黄金比例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使其成为大脑熟悉且舒适的模式。”
黄金比例不仅仅是文化的体现,它也具有数学和认知基础。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处理基于黄金比例的形状比其它比例更流畅、更高效。这个序列兼具可预测性与平衡感,既对称又不对称,给人一种和谐感,也更容易被视觉系统解读。这种流畅性进而又增强了我们的愉悦感。
我们对自然之美的喜爱是有充分理由的。
格罗西说:“在自然界中,茎干与树木、叶片与花朵都呈对称生长,而畸形的玉米穗可能不宜食用。”他认为美丽的事物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或许正是因为它们有助于人类生存。
然而,美的本质并非始于或止于实用性。新泽西理工学院(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哲学与音乐教授、《美的生存》(Survival of the Beautiful)作者大卫·罗森伯格(David Rothenberg)指出,大自然有时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吸引力。孔雀那华丽的五光十色的尾羽没有任何功能上的优势——事实上,它反而使飞行更加困难。但雌孔雀却对此情有独钟。
罗森伯格向《大纪元时报》表示:“动物具备天生的审美意识,它们欣赏美本身的意义。”
超越审美层面,美对人类健康具有深远影响。
美景与康复
1984年,罗杰·乌尔里希(Roger Ulrich)在宾夕法尼亚州郊区的一家医院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的实验。格罗西认为,这项研究有力证明了自然美景具有疗愈功效。
在实验中,乌尔里希研究了46位接受过相同胆囊手术的患者的康复情况。这些患者在大多数方面都完全一致,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甚至住院楼层都相同。唯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康复期间,半数患者窗外是绿树成荫的林地景观,另一半则面对着褐色砖墙。
能看到自然景观的患者康复速度更快,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了近一天。他们需要的止痛药剂量显着减少,头痛或恶心等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低,护理记录中的负面评价也明显减少。
这项研究为数十年来将自然美与健康益处联系起来的研究打开了大门。如今,荟萃分析表明,接触大自然,哪怕只是绿意盎然的窗景或在公园的20分钟散步,都能缓解压力,改善免疫功能,降低2型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
然而,大自然绝非疗愈之美的唯一源泉。伟大的艺术作品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有些作品的影响甚至更为深远。
拥有美术博士学位的艺术家埃里克·贝斯(Eric Bess)告诉《大纪元时报》,虽然艺术家常常试图表达普世之美的某个方面,但古典艺术家最擅长此道。
当人们欣赏古典绘画时,会经历双重反应:先是瞬间的情感共鸣,随后是更深层、更持久的沉思,这种沉思往往与个人记忆和文化联想紧密相连。
古典艺术为何能如此触动人心?答案之一在于其可预测性,但又暗藏玄机。大脑既倾向于处理易识别的模式(如黄金比例),又渴求适度的新鲜感来保持专注。古典作品通过结构与色彩的和谐统一,辅以独特表现力,恰好满足这两种需求。贝斯指出,如果艺术作品与观众熟悉的结构相差过大,可能令观者感到冷漠或困惑。
为了测试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刺激之间的生理差异,在2018年发表于《艺术与健康》(Arts & Health)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77名本科生随机分配到罗马国立现代和当代艺术馆的三个区域之一:
- 具象艺术展厅:风景画、肖像画及写实场景
- 现代艺术展厅:抽象画、表现主义及当代装置艺术
- 博物馆办公室:对照组
在参观前后,研究人员测量了参与者的血压和心率。
结果非常有启发性。超过一半的具象艺术组参与者的收缩压显着下降。而观看现代艺术或办公室空间的参与者未出现统计学意义上的变化。
有趣的是,参与者对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风格的评价同样积极,而参观博物馆办公室的满意度则明显偏低。这一评分表明,具象艺术的舒缓效果不仅仅是因为更大的享受。似乎具象艺术有某种独特的影响,即使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也会影响我们的生理状态。
研究人员指出,具象艺术可能具有特殊镇静效果,因为它更易于理解,并且比现代艺术更容易激发积极的情绪,而现代艺术通常更具挑战性,有时还带有挑衅性。他们甚至建议,参观博物馆可以作为治疗压力相关疾病(例如心脏病)的辅助手段。
此外,对美的欣赏不仅限于视觉。
优美的音乐同样具有疗愈功效,能降低皮质醇水平并增强免疫力。古典音乐能持续缓解焦虑与压力,而其它音乐,例如重金属音乐,则会加剧紧张和敌意。西方音乐的许多和声,例如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都建立在黄金比例之上。
即便是悲怆之美,从忧郁的乐曲到悲剧艺术,也能产生积极效应。这些体验能激活大脑的共情回路,促进情绪调节,实现通过艺术释放情感的宣泄。
贝斯在观看神韵艺术团的中国古典舞演出时对此有所感悟。当看到法轮功学员因信仰遭受迫害的场景时,他说:“你会为人类遭遇的不公感到悲伤,但同时也会对他们的坚韧产生同情。”
由此可见,美并不总是关乎愉悦,有时,它关乎意义。
美的终极体现
罗森伯格说:“美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言喻的。”
这种不可言喻的特质或许正是美常常唤起敬畏之情的原因,一种面对浩瀚、崇高且超乎理解的事物时的感受。
人们通常将敬畏之心描述为对自然奇观或艺术杰作的感受。然而,当心理学家达切尔·凯尔特纳(Dacher Keltner)及其团队询问世界各地的人们,什么最常激发敬畏之心时,首要的答案并非自然或艺术,而是道德之美。
在数千份反馈中,最常被提及的敬畏之源是目睹非凡美德,勇气、善良、坚韧和无私。
在大学建筑系任设计师兼教授的詹姆斯·史密斯(James H. Smith)表示,道德的善与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连系。
他告诉《大纪元时报》:“美的本质是德行。当一个人的品性趋向于无私、善良和宽容时,便彰显了人格的纯粹。”
哲学家们已经对此思考了千年。贝斯援引新柏拉图主义奠基人普罗提诺(Plotinus)的观点指出:“美是善所戴的面具。”
作为一名艺术家、哲学教授和《大纪元时报》美术专栏作家,贝斯秉持着“美是神圣的,是神圣之源赐予人类的”这一理念。他认为,要想在艺术和日常生活中感知并体现真正的美,一个人必须首先要净化灵魂。
尽管这种观点本质上属於哲学范畴,但当代神经科学已为其提供了佐证。
在《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期刊发表的一项实验中,受试者观看两类图像:美丽面容的照片,以及道德行为的照片,例如一个孩子用自己的外套保护受伤的鸽子。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测量了受试者的大脑活动。
两组受试者均呈现出眶额叶皮质(大脑的“美感中枢”)的活跃状态。虽然外在美触发了基本的神经回路,但道德之美则激活了更广泛的脑区网络,这些脑区负责社会理解和共情(理解和感知他人情感、想法和处境的能力)。格罗西说:“这种美,不求回报的善,对我们的大脑产生了同样的影响”,但在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层面上。
渗透到你的DNA中
202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与美的互动甚至可能在分子层面上影响身体。
作者假设,接触艺术或音乐等美好的事物可能会改变DNA甲基化,这是一种有助于调节基因活动的生化过程。
虽然这一观点仍然属于推测性范畴,但在某种程度上,美与DNA是紧密相连的。DNA双螺旋的完整一圈长34埃,宽21埃。这两个数字,34和21,构成了斐波那契数列,正是黄金比例的数字模式。绘制成图后,DNA尺寸的比率1.619与黄金分割率1.618惊人地接近。

不管巧合与否,这是一种诗意的提醒,表明美丽、对称和比例或许早已融入生命本身,甚至融入了构成我们本质的分子之中。
探索美之境
西斯廷教堂是众所周知的美的表现形式之一,每年有数百万游客仰望其高耸穹顶时都心生敬畏。贝斯回顾自己的参观经历时说:“那种恢弘气势令人震撼不已。”

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美学中心(Penn Center for Neuroaesthetics)主任安詹·查特吉(Anjan Chatterjee)指出,这种令人心驰神往的体验往往可遇不可求,可能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找到。他强调日常的美往往隐藏在寻常景致中,但要发现它,必须放慢脚步,让纷扰的思绪归于平静。他向《大纪元时报》表示:“我们需要从一种事务性的生活模式转变为一种让我们活在当下的生活模式。”
如果某种事物吸引了你,花朵、色彩、图案或声音,请驻足停留,沉浸其中。美往往不张扬,它更显精致,常在静默中显现。
追寻美需心怀专注。《环境心理学杂志》(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有意识欣赏周围环境的人来说,亲近自然能使生活满意度提升25%。而漫无心绪行走者,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益处。
然而,美的展现,无论自然或艺术、恢弘或静谧,美的呈现皆能抚慰心灵深处,唤醒人们对更高境界的追寻。
格罗西指出,柏拉图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在其《斐德罗篇》(Phaedrus)中阐述了美的作用。柏拉图写道,当我们在自然或人文造物中邂逅美时,它提醒我们超越眼前的存在,并将我们的视线引向更高远的地方。格罗西说:“在那一刻,我们仿佛被赋予了翅膀,得以飞向更高的天空。”◇
英文报导请见英文《大纪元时报》:Your Brain Craves Beauty, Here’s Why。
作者简介:Makai Allbert是一位健康作家,拥有生物医学科学学士与人文硕士学位。他曾在马里兰大学从事生物医学研究,与NASA合作数据分析专案,并曾任哈佛大学希腊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他致力于撰写深度研究的健康新闻。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责任编辑: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