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香港2019年社运口述史”新书发布:记录珍贵历史

2025年9月12日,温支联在位于市中心罗伯逊广场的卑诗大学举办了“香港社运口述历史计划”分享会。(大纪元)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25年09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高晓雯加拿大温哥华采访报导)2025年9月12日,温哥华支援民主运动联合会在位于市中心罗伯逊广场的卑诗大学举办了一场分享会,主题为“香港社运口述历史计划”,同时举办新书《半世纪的抗争——香港2019年社运口述史》发布会,新书共同撰稿人及编辑到场分享著书的初心和历程。

新书《半世纪的抗争——香港2019年社运口述史》。(大纪元)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记录香港人数十年的社会运动经历,保存个人叙述,促进离散社群对话,并展望香港民主运动的未来。

前温支联主席李美宝在分享会上致辞。(大纪元)

活动吸引了本地香港人及支持者,前温支联主席李美宝在开场白中介绍说,“香港社运口述历史计划的核心是通过访谈和记录2019年香港社会运动参与者的亲身经历,保存其回忆、观点和心路历程,作为核心的研究和文化保存。”“为香港2019年社会运动建立多角度记录。”

温支联主席Edmund Leung(左)与嘉宾们对话。(大纪元)

座谈会主持人、温支联主席Edmund Leung以提问的方式与三位嘉宾互动,展开了一场关于香港社运的记忆保存、社群疗愈与身份认同的深度对话。

以口述历史对抗中共抹杀记忆

美国乔治城大学亚洲法律中心研究员黎恩灏在现场与观众互动。(大纪元)

美国乔治城大学亚洲法律中心研究员黎恩灏(Dr.Eric Lai)在分享会上表示,这项口述历史计划的核心,是以访谈和记录2019年社会运动参与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旨在将他们的回忆、观点与心路历程完整保存。他指出,“在2020年在香港实施《国安法》之后,许多香港人离散至世界不同的地方,譬如在英国、澳洲、加拿大、美国、台湾。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过去几年,(中共)官方对于香港民主人权的打压,不是单纯针对政治犯。其实它同时在做很多的功夫,是希望让香港,生活在香港里面的人,甚至国际社会都忘记香港原来有一段这么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而这个社会运动不单止是2019年的抗争,他们现在想抹去的记忆,是包括对于八九六四的记忆,甚至是更早的香港人反对殖民统治的抗争等等的记忆都想抹去。”

黎恩灏表示,“我们希望可以尽我们的绵力去做一个实验,去记录不同年代的香港人,他们在香港或者海外,譬如在温哥华,在多伦多,他们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怎样去参与社会运动,去贡献和去支持香港的民主发展。”

谈及《半世纪的抗争》他认为,“这本书其实是一个空间,给大家一起分享大家的同理心,或者同情共感。实际上,有很多在海外的香港朋友,可能刚刚初来到,也有很多事情不适应,也对于离开香港有一种愧疚,或者罪疚感,而这些情绪可能还没有疏理,但是在分享的时候,其实他的无奈,或者他的悲观,或者他的负面感,反过来就告诉大家,其实大家都是面对同一个处境。”

黎恩灏说编辑过程让他沉淀反思,“其实做口述历史就是跟受访者对话,在了解对方的时候,透过对方的故事,也是给自己反思的时候。”

黄智斌:反思如何在分歧中对话

加拿大国王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黄智斌博士在现场与观众互动。(大纪元)

加拿大国王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黄智斌博士(Kennedy Wong)从社会学角度补充,指出香港离散社群的自豪感与目前面临的挑战。书中记录了从1970年代工潮组织者到2019年的抗争者,他们的视角各异。他说,由于资源限制,未能收录所有访谈,他建议在线查看完整内容,并提到其他香港离散社群的记忆保存工作。

黄智斌分享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受访者故事:一位刚刚出狱、流亡海外的年轻人。他曾身处2019年抗争最热烈的时刻,却在入狱后陷入“急冻”,出狱后发现外部世界已然天翻地覆。“到他出来之后发觉顺和中心,旺角很多地方都插了(中共)国旗。”“他走出来之后,发觉自己好像真空了几年……他身边的朋友很多以不同的方式去适应新的环境,政治环境。”

这位受访者通过口述历史,获得了整理记忆和感受的渠道,同时让黄智斌反思:“我们觉得我们代表香港人、所谓香港人的时候,其实有多少香港的香港人会真的理解这件事呢?”

他认为这个项目不仅是记录,还促进了多元理解。“我们看到不同年代、不同立场者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位置为何不同,这让我反思如何在分歧中构建对话。”

他提到英国的创意项目,如公民意识绘本,及加拿大的学校工作坊、龙舟队,展现离散社群从内向到外向的转变,“这让我感到我们向前迈了一步,不只局限于自己的圈子。”

周竖峰:讲述平凡故事 促进理解

卑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及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周竖峰分享访谈过程中的思考。(大纪元)

卑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及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周竖峰(Ernie Chow)说,在访问和写作过程种颇有感触,人们习惯讲史诗般的故事,但访谈中捕捉到离散港人平凡的苦痛,如因抗争失业,或雨伞运动后多年的情绪起伏。

周竖峰认为,“口述历史就是提供了一个空间,让我们在这些位置记录一些微小的事情,这些在弘大叙事当中没有办法被容纳的微小事情,而这些才是更加(令人)相信,更加贴近我们一般人的日常生活。”

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收获,称访谈过程让他重新审视历史。“与不同阵营对话,不是自我回音,而是了解他人如何思考,这对治愈分歧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李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