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8月04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台南报导)夜色降临,街灯逐一亮起,老城台南的轮廓在光与影之间更显清晰。摄影家郑建南在入夜后背起相机,走入这座城市的老建筑与转角巷弄,在熟悉的街道中寻找时间留下的纹理。他说不喜欢铺张的叙述,只想安静记录那些陪伴城市很久的所在,那是他从年轻时走过的地方,至今仍愿意再三探访。


原为州会的图书馆:台南市中西区图书馆“建于1935年原为台南州会(议事机关),于2018年进行修护工程,2022年正式启用。”郑建南对这栋建筑的历史了若指掌。如今这栋三层楼的红砖老建筑,被重新活化为图书馆,一楼是228纪念馆,二、三楼是开放式的阅读空间。夜里的图书馆像是沉静的长者,窗户透出柔光,不喧哗,也不招摇。在一扇窗下,他拍到一位坐在书架间的读者,“那个瞬间很安静,像是在读一段自己的记忆。”这里不只是阅读的地方,更是对历史的温柔对话。他用镜头记录了建筑棱角、八角窗、斜斜走廊和斑驳墙面,那些细节仿佛在低语:我曾见证过这城市许多事。



曾经的酒家 如今的咖啡香“宝美楼”“宝美楼,日治时期知名酒家,现变身为咖啡厅,但仍保留原始建物。”他边说边展示手机里的几张照片,一张张老墙皮与木窗相互交织的画面,看得出这栋建筑已历经风雨。位在西门路二段,宝美楼如今是一间风格明亮的咖啡厅,内部保留老天花板与木扶手。他从楼中楼的角落拍下水晶吊灯悬挂空中,底下是等待咖啡的人与甜点柜台的灯光,那画面有种说不出的时间错置感。“不是要强调复古,是让人记得这地方还活着。”



洋式建筑中的台湾文学:国立台湾文学馆从汤德章大道经过,很难不被这栋建筑吸引。“落成于1916年,日治时期是台南州厅,也曾为市政府使用。”郑建南介绍得自然,仿佛带着人走进历史。这栋采用马萨式屋顶的建筑,在夜间光影映照下,有着欧日融合的典雅风貌。他拍下建筑正面的圆柱、对称立面,以及墙边那棵老树。“这种建筑,如果白天来看很庄严,但晚上反而多了些亲切,像是卸下公职身份后的老朋友。”


消防塔下的记忆:南市消防博物馆“建于1930年,原为台南合同厅舍,经修护再利用空间,规划为台南市消防史料馆及消防分队。”这是郑建南常拍的地点之一。他拍下整栋建筑的正面,高耸钟塔静静伫立,底下消防车在灯光中整齐停放,像是还没结束的演习。那天是平日晚上,街上不多车子。他从不同角度拍了三张:一张正面,一张近看圆窗与灰墙,一张则从建筑下往上仰拍。“这里的几何线条很好看,从建筑师的手法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稳定感。”



文青巷口的八十年老屋:旭峯号“旭峯号是80年特色老屋,具有文青风绘画感的味道。”他这么说,也拍出了这份味道。位于中山路,旭峯号坐落在红灯笼下的街角,招牌简单,骑楼铁门拉下,却一点不寂寞。墙上旧窗保留了时代的痕迹,镜头里,建筑斑驳但仍挺立,“像是在对你说:我还在。”



夜里最美的曲线建筑:台南美术馆一馆“这栋我常拍,尤其夜晚最美。”他口中的正是南门路上的台南美术馆一馆,原为警察署,外观保留圆穹顶与砖造立面,经整建后更显优雅。他在不同角度下拍摄这栋建筑,从正面仰拍圆顶,再走远些拍整栋全景,白墙与橘光交织在夜色中,像极了凝住的舞台。



拍的不只是建筑“我拍这些,不是因为它们漂亮,而是因为它们让我想起台南。”郑建南说完这句话后就背起相机,像是还有地方没拍完。这些影像,不只留下建筑的线条与轮廓,更记录了一位熟悉街道的人,与城市安静交流的时刻。当夜色笼罩、街道寂静,建筑的声音会慢慢浮出,而他总在那时按下快门,替我们留下一张张时光印记。



责任编辑:陈玟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