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9月03日讯】有些味道,短暂停留过一座城市,却在消失后留下久久难以散去的记忆。香港人对美食的执著,从街头小吃到国际餐饮品牌,总能在餐桌上找到一段属于时代的故事。进军香港逾40年的汉堡王(Burger King),山顶分店在8月31日结业后,只剩下香港机场禁区分店。
事实上,除汉堡王外,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式餐厅,如红龙虾(Red Lobster)、澳美客牛排屋(Outback Steakhouse)、得意妹(Wendy’s)和 出奇老鼠(Chuck E. Cheese),都在香港的商场与街头留下过闪亮的身影,如今却一一淡出。来到美国纽约,依然能在这片异乡土地上,找回那些曾陪伴香港人度过青春、家庭聚会甚至生日派对的滋味。

消失的火焰烤肉香气
比起麦当劳与肯德基,汉堡王在香港的存在显得曲折离奇。它在1980年代初次进驻,旋即撤出;2003年卷土重来,一度在港有超过二十间分店。然而,到2025年,山顶分店也宣告结业,全港只剩下机场禁区的一家孤独门市。
许多人对它的记忆,来自那个与麦当劳截然不同的“火焰烤肉”味道。华堡(Whopper)的烟熏香气,是它的灵魂所在。还有人钟情于它粗身的薯条,觉得比竞争对手更有“马铃薯的味道”。

汉堡王的诞生,本就是一段关于创新的故事。1950年代,两位创办人受麦当劳启发,却决心做出与众不同的产品。他们发明了火焰烤炉,让牛肉在火焰中穿梭烤制,保留焦香却不失肉汁。华堡自此诞生,售价仅37美分,却成为一代经典。
如今,在纽约街角的汉堡王分店,华堡依旧以巨大的广告牌吸引顾客。点一份套餐,热气腾腾的汉堡与薯条上桌,仿佛能把香港那段短暂却鲜明的快餐回忆召唤回来。


短暂闪耀香港的红龙虾
2019年,红龙虾(Red Lobster)进军香港,铜锣湾店甫一开幕便人潮不绝。店内七成菜式都与龙虾有关,从牛油烤龙虾到经典意粉,再到港式限定的避风塘炒龙虾、黄金虾,让人感觉这间美国热门餐厅懂得入乡随俗。谁料,三年后的一纸公告,宣告结束香港营运。
对于许多食客而言,这不仅是餐厅的结业,更像是一段美食缘分的终结。有人记得初次约会时的烛光龙虾餐,有人怀念家庭聚会时孩子们吃得满脸奶油的模样。如今,这一切都只能留在照片与记忆中。

红龙虾的故事其实更像美式餐饮的缩影。1968年,在佛罗里达州一间小餐馆起步,它凭借“人人都能吃得起的海鲜盛宴”迅速发展,甚至开创了全美第一个海产品分销系统。它的广告率先登上电视,吸引无数家庭周末前来用餐。这种“休闲餐饮”的概念,如同一场海鲜革命。

走进纽约的红龙虾,依旧能闻到黄油与蒜香交织的气味。不同的是,这里没有香港限定的避风塘炒龙虾,却能在时代广场的霓虹下,点一份经典的龙虾尾与起司饼干(Cheddar Bay Biscuits),仿佛时光倒流。有人说,这一口是从香港铜锣湾延伸到百老汇的一条食物记忆链,连接着两地食客的味蕾。

牛排大亨见证香港经济腾飞
“澳美客牛排屋”在香港的黄金时期,遍布九龙与新界。它以平价却质量稳定的牛排著称,搭配大份的炸洋葱圈和浓厚的烤肉酱,总让人觉得热情澎湃。1990年代,不少家庭在周末专程去“Outback Steakhouse”聚餐,孩子吵着要甜点,父母举杯共享牛排,那是一种属于经济起飞年代的集体记忆。
2024年,Outback宣告结束在香港的九间分店营运。消息一出,不少人感慨:“少了一个与朋友庆生的地方。”这间以款待(Hospitality)、分享(Sharing)、品质(Quality)、勇气(Courage)、乐趣(Fun)五大理念经营的牛排屋,最终还是难敌市场变化。
但在纽约,Outback依旧活跃。走进纽约分店,你仍能点到熟悉的烤带骨牛排,油花均匀,肉汁丰盈。餐厅的装潢依然以“澳洲荒野”为灵感,木质桌椅、粗犷壁画和宽敞座位,延续着那股“美式想像的澳洲风情”。
对香港人来说,Outback代表的不只是牛排,而是一种“西式餐厅亲民化”的体验。如今,在纽约重温这份味道,既是怀旧,也是对往日家庭聚会的一次追寻。

港人集体回忆“得意妹”
对许多香港人来说,Wendy’s的回忆带着一丝模糊又亲切的情感。1980年代,它以“得意妹”的名字初登场,那个扎着孖辫、满脸雀斑的小女孩,曾经出现在中环、尖沙咀与湾仔的街头。后来改名“云狄斯”再战,却仍敌不过市场压力,最终在2001年全线撤出。
与麦当劳相比,Wendy’s的定位较高,标榜用料新鲜。方形汉堡肉饼、海盐薯条与霜淇淋Frosty,是它的三大特色。霜淇淋尤其让人难忘——半冰半奶昔的质感,总在炎热夏日带来一口沁凉。

在纽约,Wendy’s依然是大街小巷常见的快餐店。午后的店内,年轻人边咬着方形汉堡边滑手机,与二十年前香港学生的身影似乎重叠。对香港人来说,这里不仅是补充能量的快餐店,更像是一种“平行时空的重逢”——那些在香港失落的红白招牌,如今在纽约依然闪烁。

出奇老鼠:儿童乐园的遗梦
如果说红龙虾是成年人的浪漫,那么Chuck E. Cheese则是许多香港八九十年代孩子的童年乐园。1982年,它以“出奇老鼠薄饼乐园”之名登陆香港,带来室内游乐场与披萨的结合。那句广告口号——“薄饼乐园开心地,出奇老鼠锡晒你!”至今仍有人能脱口而出。

在那里,生日派对有机械老鼠乐队载歌载舞,孩子们在电子游戏机前流连忘返,父母则在桌边分享薄饼与炸鸡。可惜,不到十年,它便撤出香港,把市场让给后来的“欢乐天地”。

如今在纽约,Chuck E. Cheese依然存在。走进店内,虽然许多机械人偶表演已经简化,但孩子们的尖叫声与笑声依旧不变。对香港一代人来说,它不仅是一间餐厅,而是一种失落的童年回忆。
在纽约重拾香港的美食记忆
从红龙虾到Chuck E. Cheese,这些餐厅在香港曾短暂繁华,却因市场竞争、租金高昂或饮食习惯差异而逐一撤出。有人说,它们的离开代表香港餐饮市场的残酷淘汰;也有人觉得,正因如此,那些曾经的味道才更显珍贵。
然而,在纽约,它们仍在。从时代广场的红龙虾,到遍及各区角落的Wendy’s,从街角的汉堡王到郊区的Chuck E. Cheese,每一家店铺都像一个食物时光机,把香港的过去与纽约的现在连接起来。
对旅居纽约的港人而言,这些餐厅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地方,更像是一场味觉上的寻根之旅。当一口华堡入口,当一杯Frosty在口中化开,当披萨的香气混合著游乐场的喧嚣,仿佛又回到昔日香港繁华的街头。
食物有时候比语言更有力量,它让我们在异乡重遇故乡,也让香港消逝的餐饮记忆,在纽约这座城市里延续、重生。#
责任编辑:李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