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95):枨也欲,焉得刚

作者:薛驰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身正气成圣功。(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42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十一》)

 【注释】

申枨(chéng):字周(一说子周),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其它说法也多。

【讨论】

本章明“刚”。《论语》中“刚”字凡五见。本章之外,有:(一)子曰:刚毅木讷近于仁( 子路篇);(二)“血气方刚”(季氏篇);(三)“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篇)。

大概当时多柔佞,所以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称得起‘刚’的人”。有人对他说:“申枨就是。”孔子的回话成为千古名言——“枨也欲,焉得刚”。

欲出自人之本性,孔子并不要求禁欲,而是主张“欲而不贪”(尧曰篇)。“欲而不贪”,就要节欲、寡欲,绝不能纵欲。《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做到“欲而不贪”,既要自知、又要自胜。本章孔子所说“枨也欲”的欲,显然是指贪欲、嗜欲,申枨当时尚没有做到自知、自胜,因此孔子说他“焉得刚”。

其实,古谚语就有说“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要人知道满足、节制,不能贪得无厌。《论语》此处则是将“欲”与“刚”联系起来讨论。

《论语注疏》说“刚者质直寡欲”。清初大儒李颙(李二曲)口授的《四书反身录》说:“正大光明,坚强不屈之谓刚,乃天德也。全此德者,常伸乎万物之上。凡富贵贫贱,威武患难,一切毁誉利害,举无以动其心。欲则种种世情系恋,不能割绝,生来刚大之气,尽为所挠。心术既不光明,遇事鲜所执持。无论气质懦弱者多屈于物。即素贞血气之强者,亦不能不动于利害之私也。故从来刚者必无欲,欲者必不刚,不可一毫假借。”

刚者的故事,可以“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为例。嘉靖时奸臣严嵩权势熏天,区区从五品官职的杨继盛,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其“五奸十大罪”。严嵩蛊惑皇帝,将杨继盛廷杖一百下狱。杨继盛被打得血肉模糊,双腿臃肿逐渐溃烂,并且开始滋生蛆虫,在一个深夜里,杨继盛招呼狱卒掌灯,他摔碎瓷碗,用碎片割腐肉,刮完肉还有筋膜,他就用手将筋膜扯断……好像刮的是别人的肉,为他持灯的狱卒被吓得肝胆欲裂,杨继盛却意气自如。

人之德性,以刚为难能而可贵。后人将本章意引申,称“无欲则刚”。钱穆则辨析道:“但此章仅言多欲不得为刚,非谓无欲即是刚。如道家庄老皆主无欲而尚柔道,亦非刚德。”

似不宜将欲与刚绝对对立起来。看来还是回到了那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仍以杨继盛故事为例。杨继盛在狱期间,儿子前来探监,他写了这么一首诗《五岁儿入视遣归不去同宿数夜有感》:

良知好向孩提看
天下无如父子亲
我有乾坤大父母
孝情不似尔情真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正义》(清 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德不孤,必有邻”,就孔门教学而言,强调修德,自然也含有人不能独修成德,必求师友夹辅之意,所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篇)。而在混乱之世,“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更是给人以巨大的激励。
  • 君臣、朋友既然是“人合”,怎么“合”?皆以“义”合者也。“义”,是仁义之义。义者宜也。为臣者,君有过则当力谏,谏之不从则当去;为友者,人有过则当忠告,告之不可则当止。如果超过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
  • 《诗经‧大雅‧抑》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点,还可以把它磨掉;但说话不谨慎而出错,却是无法挽回的。南容“三复白圭”,目的是告诫自己说话要谨慎。孔子认为南容这样的人,无论“邦有道”还是“邦无道”,都能明哲保身。
  • 本章孔子称赞弟子子贱为君子。“有君子之德哉,若此人也!鲁国若更无君子者,斯子贱安得取斯君子之德行而学行之乎?”这就既称赞子贱能尊贤取友以成其德,又称赞了鲁之多贤。对此,朱熹引苏氏曰:“称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师友,厚之至也。”
  • 子贡(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图)
    孔子对子贡的才能多有肯定。例如,孔子曾对季康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本章说子贡是“瑚琏”,则有褒有贬。褒者,才能之高雅贵厚也;贬者,未至于不器也。
  • 孔门所重,在德不在佞。《论语》中孔子称冉雍“简”,颜回“如愚”,曾参“鲁”, 此三人皆孔子高足,而皆不佞。
  • 漆雕开不仕,而有“儒侠”之名,盖其志不同于子路、子贡之类弟子吧!
  • 《论语‧子罕》中还有一处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从这个角度讲,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显得多么英勇豪迈、一往无前、决绝悲壮!可见圣人虽有伤时之意,而终无忘世之心。
  • 孔子甚赞三弟子的才能,却称“不知其仁也”,在一定意义上,将“仁”与才能、本领区别开来,突出强调“仁”是一种修为境界。这就为弟子们、后世人们高悬了一个崇高的目标——求仁,成为中华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 关于“闻一知十”和“闻一知二”的区别,《论语注疏》中说: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颜回亚圣,故闻始知终。子贡识浅,故闻一才知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