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像变真人的故事 比马龙神话的启示

有爱的作品生机勃勃。
作者:詹姆斯‧塞勒(James Sale) 李小奕 译
简‧巴蒂斯特‧雷尼奥(Jean-Baptiste Regnault)1786年的画作:《比马龙祈求爱神维纳斯赋予他的雕像生命》(Pygmalion Praying to Venus to Animate His Statue)局部图。布面油画,法国凡尔赛宫。(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古希腊有个超凡入圣、震撼人心的神话故事:比马龙(Pygmalion)传说。

比马龙的故事,不像“点石成金”(Midas touch)、“潘朵拉的盒子”或“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等神话那么叫人朗朗上口或耳熟能详;但在古今西方文化中有很多作品都参照过这个故事。1913年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根据此故事编写了一部精彩的戏剧《卖花女》(但结局大不同);后人将其改编成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90年的电影《麻雀变凤凰》(Pretty Woman,又译:风月俏佳人)也算此作的翻版。

而这则神话也对音乐家和艺术家有所启发。简‧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的歌剧《比马龙》(1748年)是较早期的歌剧作品;爱德华‧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等多位“前拉斐尔派”(Pre-Raphaelite)画家创作了一些以比马龙为主题的作品。所以说,神话故事一直都是绝佳的灵感泉源。但是,比马龙传说究竟有何意涵呢?

比马龙神话故事(The Myth of Pygmalion

14世纪一本手抄书中的细密画(miniature):比马龙在制作他的雕像。(公有领域)

比马龙传说出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的《变形记》(Metamorphoses)第十卷,此书约成书于公元8年。

书中说,比马龙是赛普勒斯(Cyprus)的雕塑家,他厌恶凡间女子的瑕疵,决定独身一辈子。他创作了一座栩栩如生、完美无瑕的美丽象牙女子雕像,并且爱上了这个雕像,还替她取了名字,叫葛拉蒂雅(Galatea)(这是后来版本的名字,非奥维德原作中的名字)。

比马龙把雕像当作活生生的人,送它礼物,替它穿衣打扮,和它说话。他在爱神阿芙萝黛蒂(Aphrodite)节庆当天,祈求女神赐给他一个同雕像模样的妻子,阿芙萝黛蒂为其虔诚感动,便赋予雕像生命,比马龙如愿娶了自己的作品为妻。

后来,他俩生了一个儿子,叫帕福斯(Paphos),赛普勒斯有一座城市就是以此名字命名的。如今,帕福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因其丰富的考古遗迹而备受赞誉,包括马赛克拼图、神殿遗址和其它古迹。古时候,帕福斯是最著名的阿芙萝黛蒂朝圣中心,根据传说,阿芙萝黛蒂就是从帕福斯附近的海浪泡沫中诞生的。

神话的意涵

传统观点认为,这则神话所要探讨的是幻想与现实的拉锯——意愿(desire)如何能改变现实世界。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奥维德的《变形记》,并探讨了该书的一个核心主题“转变”——既有字面意义上的转变,例如象牙变为肉体,也有象征意义的转变,例如孤独转化为陪伴。

这则神话也告诉我们:艺术有改变人的力量。

女权主义者或许会觉得,这个故事是在讲男性渴求一种理想化、可一手掌控的女性形象。因此引申出一个问题:女性是否被“物化”了——不是爱一个真人,而是爱一个完美形象。

以上这些观点或许都有道理,但这则神话有一个更深、更重要的意义,要理解其意涵,就要从爱神阿芙萝黛蒂说起。

创造力的根源

简‧劳克斯(Jean Raoux)1717年的画作:《比马龙与葛拉蒂雅》(Pygmalion and Galatea)。图中,爱神阿芙萝黛蒂(Aphrodite)赋予雕像生命。(公有领域)

神话中的比马龙是个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他内心向往完美女人的欲火点燃了他的想像力。但如果没有阿芙萝黛蒂的恩宠,雕像就无法变成活人。

可是,比马龙为什么能获得恩宠呢?因为:他深爱自己的作品。

创作的热情

有人爱的东西才有会有生命,才会充满喜悦、活力和吸引力(这些正是爱神阿芙萝黛蒂的特质)。换句话说,艺术家如果是为了名誉、金钱、声望、权势或什么原因而创作,则其作品即便技艺高超,也没有生命,因为它没被爱过,或者不是因爱而生。无论诗人、音乐家、剧作家、电影制作人或任何创作者皆然。

英国神学家威廉斯(H.A. Williams)曾说:“没有创造力的地方,就不可能有喜悦,因为创造力是喜悦之源,没有创造力就等于断绝了与造物主(神)的连系。所以,如果我们要当个神喜欢的人,就要当诗人——当然,不是指字面上的诗人(真正的诗人很少),是指当创作者。”

神要我们每个人都活得像祂一样——要我们当创作者。你可以在于花园里、在厨房里、在人际关系中,或一切事物、嗜好、娱乐中当个创作者,但唯有热爱你创作的东西,你才能实现这一点。

其实,这在各行各业不都有例可循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费曼(Richard Feynman)曾说:“如果你叫一群不爱某科目的老师去教那个科目,那注定会失败,也很愚蠢。”老师热爱教学科目,学生才会感兴趣,老师的热情会感染学生。

另外,日本学者江本胜(Masaru Emoto)在《生命的答案,水知道》(The Hidden Messages in Water)一书中说:“到老都还在工作且表现出色的人,想必都很有热情。”

因此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结论: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很多产,其作品生生不息,也就是说,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会持续创作、不断繁衍更多作品。

就像莎士比亚(Shakespeare),他在大约20年中,平均每年创作近两部戏剧,另外还有《十四行诗》和其它作品!产量惊人。相较之下,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也只有一首代表诗作;沃尔特‧萨维奇‧兰多(Walter Savage Landor)有一些美丽短诗,但作品数量不多。

还有巴哈(Bach),留存至今的作品就超过1,100部,另有100—300部佚失作品,同样产量惊人!而古斯塔夫‧霍尔斯特(Gustav Holst)或萨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他们有名的作品只有一部或少数几部。

依我看,那些产量少的创作者之“内在找碴鬼”(internal critic,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太凶猛了,以致难以爱上自己的作品,否则他们可能会更有创造力吧。有趣的是,像莎士比亚,他早期的编辑和同时代的人曾评论说:他写作“从没涂改过任何一句话”,由此可见他文笔极为流畅自如,且深爱自己的作品。莎士比亚的朋友、也是其竞争对手班‧琼森(Ben Jonson)有句名言,他说他倒希望莎士比亚“涂改一千句话”,暗示莎士比亚作品虽多,但如果他能更严格自我挑剔,他的作品可能会更完善。不过,从相反的角度来看,或许正因莎士比亚能无拘无束地表达想法,不过度自我审查,才能创作出精彩动人的作品。

比马龙神话启示我们要去创作、要爱我们的作品,如此作品就会有生命——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那么生动、就像巴哈的音乐那么动人、就像热情大厨的菜肴那么鲜美,或者就像业余园艺迷的花园那么生气勃勃。

提倡爱上自己的创作,感觉好像有点老调。但英国哲学家、神经学家伊恩‧麦吉尔克里斯特(Iain McGilchrist)说:“没人会因为‘爱情早已被人经历过’或‘其表达方式太过陈腐’而决定不去爱了。爱情的形式和语言虽然古老如山峦,但每段真挚的爱情,都焕发着独特而崭新的生命力。”

就像比马龙的故事,当你真心爱你的创作时,无论什么成品,都会变成全新的、纯粹原创的且独一无二的。

原文:How Art Comes to Life: The Myth of Pygmalion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詹姆斯‧塞勒(James Sale)已出版五十余部书籍,最新一部是《神、英雄与我们》(暂译,Gods, Heroes and Us,The Bruges Group,2025)。他于2022年获得美国普斯卡诗歌奖(Pushcart Prize)提名。他也是古典诗人协会(The Society of Classical Poets)2017年度比赛头奖获得者,于2019年出席该协会在纽约的首场研讨会并现场朗诵。他的诗集新作题为“DoorWay”。了解更多关于作者的资讯,包括他的“但丁计划”(Dante project),请造访EnglishCantos.home.blog。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佛罗伦萨人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创作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最动人、最受喜爱的艺术作品。他的创作主题从神话题材——包括名画《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和《春》(Primavera),到壮丽的宗教画《圣母与圣婴》(Madonna and Child)),还有包括美第奇家族成员在内的权贵肖像。
  • 独立厅因在建国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享有“美国诞生地”的美誉。公认独立厅是美国国家地标和世界遗产;也是民主的象征,代表了美国理想的传承: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
  • 贝尔沃城堡(Belvoir Castle)坐落于英格兰莱斯特郡(Leicestershire)贝尔沃谷的一座山丘之巅——“贝尔沃”在诺曼法语中意为“美丽的景致”(beautiful view)——公认为英格兰摄政时期建筑的最佳典范之一。
  • 纽约市“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的木兰花再次盛开。这些广受纽约市民喜爱讨喜的大型树种木兰花是纽约市最大型的木兰花,在春天重新绽放时,恰逢博物馆于4月17日重新开幕。弗里克收藏馆;博物馆斥资2.2亿美元,历时五年全面翻新历时五年的全面翻修,恰逢4月17日重新开幕,。投入2.2亿美元的巨资额的花费用在包括:2.7万平方英尺(约2508平方米)的新建筑、改造6万平方英尺(约5574平方米)的现有建筑空间、外墙翻新与扩建、增设礼堂与首家咖啡馆,以及花园的整修等等。
  • 独角兽是中世纪广受大众喜爱的神兽之一。在许多艺术创作媒材中,独角兽都是热门的题材,然而在手工编织的挂毯中,目前世界上仅有两套已知以独角兽为主题的系列挂毯存世。收藏在纽约修道院博物馆(The Met Cloisters in New York)的《独角兽壁毯》(Unicorn Tapestries)是该博物馆的著名馆藏作品。可能较少为美国人所知的是,另一套也同样是一件艺术杰作。
  • 圣嘉禄‧鲍荣茂教堂(St. Charles Borromeo Church)圣殿以黑、金两色装饰,对比中殿(中央走道)以少许金色点缀、风格相当简洁的白色拱门与柱子,强化了圣殿的视觉效果。(KerrysWorld/Shutterstock)
    这座比利时教堂在建造时就有人称这是“世界第八大奇迹”(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圣嘉禄‧鲍荣茂教堂(St. Charles Borromeo church)是早期宏伟的巴洛克建筑之一,也是西北欧最早建造的巴洛克式教堂。由于造价昂贵,负责建造的安特卫普 (Antwerp)耶稣会士,不得不紧缩预算。
  • 博罗梅奥城堡,又名安杰拉堡(Rocca di Angera),矗立于意大利北部伦巴底地区安杰拉镇的一处岩石悬崖上。城堡俯瞰马焦雷湖(Lake Maggiore)与阿尔卑斯山,视野辽阔,地势险要,是中世纪防御瑞士与拜占庭帝国(即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入侵的战略要地。
  • 1144年,法国建成了圣但尼圣殿(Basilica of Saint-Denis),成为哥特式建筑的全球典范。约莫25年后,这种崭新的建筑风格传入欧洲文化的边缘地带。位于西班牙阿维拉(Ávila)的救世主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Savior)由此诞生,成为西班牙最早的哥特式建筑杰作。
  • 汤玛斯‧杰弗逊大楼位于华盛顿市中心,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综合体的主图书馆所在地。它以《独立宣言》作者、美国第三任总统汤玛斯‧杰弗逊的名字命名,承载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