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学大师的七条黄金法则

作者:索菲娅‧林(Sophia Lam) 唐薇译
中国古代经济学家计然。 (Linda Zhao/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76
【字号】    
   标签: tags: , , ,

二千二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历经磨难而崛起,跻身春秋五霸。他的成功乃是凭借智者计然传授的五条计策。这些策略出自七条永恒黄金法则,史称“计然七策”。计然被视为中国古代最富智谋的思想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话说当年勾践战败后,被迫臣服于吴王夫差,最终屈辱地回国。然而,他凭借耐心、纪律和谋略,秘密重建了越国。他的奇迹反转得益于其首席谋士范蠡,而范蠡则师从在濮阳隐居的名士计然(字文子)。计然因深谙经济学和自然法则而闻名四方。

计然向范蠡传授了七条法则。其中五条足以使越王复国并战胜敌人。后来,范蠡隐居经商,他运用同样的策略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中国最受尊敬的商业人物之一,人称“陶朱公”。

计然的七条法则勾画了一幅韧性与繁荣的蓝图,历久弥新:

1. 预见冲突时,为战争做准备;预见需求时,储备物资。天旱之时,购买船只;遇到洪灾,购买车辆。

这条法则的道理是:应该预测日后的需求,在危机来临前予以应对。把握时机和未雨绸缪至关重要。

2. 农商必须双丰收。稳定粮价,平衡商品供应。

也就是说,保持市场稳定,确保农民和商人都能获利兴达——此乃富国强民之道。

3. 优先选择优质商品。切莫闲置资金。

这条建议的意思是,不要买卖廉价货品,不要让钱财睡大觉。品质和流通是创造财富的保证。

4.切忌囤积易腐烂货物。不得抬高价格。

易腐烂货物应以合理的价格快速运输。延误运输可能会造成损失。

5. 评估剩余和短缺,以确定价值。

越稀缺的东西,价值就越高。了解供应情况,才能定价。

6. 价格见顶后便会下跌,见底后又会上涨。

所有市场都会波动。认清周期,避免追逐高点或错过低点。

7. 出售贵重物品时,如售卖泥土;购买便宜货物时,视之为玉石。

需要卖出时,不要犹豫。需要买进时,不应迟疑。

以上七条法则不仅富含睿智,而且能为个人、商业或国家带来积极的改变。正是这些谋略,重建了一个王国,创造了历史传奇。不仅如此,千百年来,它们持续为战略、领导力和财富之道提供永恒的指引。

原文:7 Golden Rules From an Ancient Economist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索菲娅‧林(Sophia Lam)自2021年起担任英语大纪元编辑,撰写与中国相关的各类文章。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东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写作《渔樵闲话录》,透过一渔夫和一樵夫,磨了一面浮世绘之镜,反应人世怪状、迷态,用故事妙喻,启发人生。这一天渔夫和樵夫又聚首,这次他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唐代《裴硎传奇》中一篇和虎相关的“伥鬼”故事,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对应到宋代、对应到现今人生,竟然道理灼灼,完全没有因年久而“失焦”。到底故事反映了什么人间道理?
  • 中共治下,礼崩乐坏,道德沦丧。很多人只想着一夜发财,却不修德行,甚至不惜坑蒙拐骗,完全忘了道德为何物。在人们不知道“道德多少钱一斤”的时代,让我们来重温古人重德的故事。
  • 孔门所重,在德不在佞。《论语》中孔子称冉雍“简”,颜回“如愚”,曾参“鲁”, 此三人皆孔子高足,而皆不佞。
  • 修行能出神通,这在历代僧人身上无意中常有展现。唐代的名僧万回是一位具有异能的僧人,他在唐朝君臣之间广泛受到崇敬,他的神通功能有哪些种表现?神通是怎么来的?
  • 子贡(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图)
    孔子对子贡的才能多有肯定。例如,孔子曾对季康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本章说子贡是“瑚琏”,则有褒有贬。褒者,才能之高雅贵厚也;贬者,未至于不器也。
  • 图:黄帝像,出明仇英绘《帝王道统万年图》册页。(公有领域)
    马缟,五代人。年少时嗜好学习儒术,唐末以明经及第,又举拔萃科。后梁时为太常修撰,累任尚书郎,参知礼院事,后擢迁太常少卿。著有《中华古今注》,此书以考证名物制度为主,体例与崔豹《古今注》大致相同。
  • 什么是人生的“无故之乐”?世上也有“无故之忧”,那又是怎么来的?世上之人可能乐未完,哀便来;笑声未绝,泪又随之。这话真不虚呀!东坡以唐明皇的一件故事作了解答。
  • 在台湾、闽南一带俗称黄历七月为“鬼月”,传说七月一日“开鬼门”、七月三十为“关鬼门”,各地方可见“普渡”孤魂野鬼的祭拜,这些习俗的来源为何呢?我们怎样对待“鬼月”呢?
  • 本章孔子称赞弟子子贱为君子。“有君子之德哉,若此人也!鲁国若更无君子者,斯子贱安得取斯君子之德行而学行之乎?”这就既称赞子贱能尊贤取友以成其德,又称赞了鲁之多贤。对此,朱熹引苏氏曰:“称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师友,厚之至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