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降共的李民彝将军以及在岳飞故里的一段抗战故事

文/仰岳
李民彝将军(背景图shutterstock,Chatgpt AI人物/大纪元合成)
李民彝将军(背景图shutterstock,Chatgpt AI人物/大纪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气: 112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宋金交战那一段悲壮的历史已随流水而去,是非成败的恩怨转眼已成空,当年的英雄岳飞虽已逝去八百多年,然而他留下精忠报国的精神仍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直至今日。

在近代的对日抗战及国共战争中,岳飞故里(河南汤阴)先后发生了两段冥冥之中似乎有着关联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李民彝将军,他于1897年出生于湖北应城,早年毕业于南京储才书院法律系,但弃文从武,投身于国军部队任职,以其法学专长历任秘书、视察员、县长、陆军新编二师少将新闻处长等职位。

他不只参与了1915年12月的讨袁战争、1917年7月的护法战争、1926年至1928年间的国民革命军北伐等诸多战役,对日抗战爆发后,也随部队参与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太原会战等二十余场战役,实战经验丰富。他非正规军事学校出身,但以其法学及文职专才任政战工作,在部队中他建立了防共通讯网,还成立三民主义研究会,用以强化官兵的精神教育,因而共军很难渗透他任职的单位。

对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虽将共军编入作战序列,但是共军却联合日军与国军为敌,在背后除了渗透破坏国军内部外,还不断以武力攻打国军部队,使得国军的抗战工作极为艰困。1940年初,新编2师先后于山西省境内遭共军多次突袭,损失惨重,李民彝也在战斗中不幸失去左眼,因而调职胡宗南上将麾下改任幕僚。

在李民彝将军沉潜了5年后,局势有了新的变化,国军终于赢得抗战胜利,原“汪伪部队”于战后编入国军部队序列为暂编第3纵队。1946年10月胡宗南将军任用李民彝担任政治部主任兼新闻处长。由于这时国军正面临着战后重建秩序及共军叛乱的威胁,有大量的国军退伍官兵及无知民众加入了共军的序列,而共军又在1946年6月底开始在华中地区不断攻击国军部队。面临着共军的威胁,胡宗南将军期望李民彝将这第3纵队教育成反共抗俄的坚强战力。

岳飞故里的一段抗日往事

暂编第3纵队驻守的地方为河南汤阴,也正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故里。李民彝将军刚到此地便立即对官兵们展开政治教育工作,重建官兵们的信仰,他知道最好的方式便是以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官兵,而这个地方也有着一段广为人知的英勇抗日故事:

杭州岳王庙正殿岳飞雕像。(Shutterstock)

就在2年前日军发动豫中会战,汤阴不幸遭攻陷,然而此地民众爱国心极强,不断抵抗。为了控制当地,日军与伪满州国(日伪)联手,准备要让岳飞的后代岳佐臣先生担任汤阴县长职位,以安抚民心。

而这时的岳佐臣先生一家虽已逃至附近的山区躲藏,但仍被日伪发现。他们派出特使送信给岳佐臣,提出高额薪资和特殊待遇,要求他担任汤阴县长职位。岳佐臣不愿屈服,当场撕去信件并将特使赶走。多次威胁利诱无效后,日军恼羞成怒,于是派人绑架了岳佐臣的全部家人并发出最后通牒:若坚持不就职,将没收毁去岳氏宗祠,甚至杀害全家。岳佐臣在考虑一日后终于回复任职的两项条件:

第一、正式举行祭祀岳家宗祠活动。

第二、祭典之后于县政府大礼堂正式举办就职仪式。

日伪军讨论后接受了岳佐臣的条件,于是岳佐臣就回到县城内岳家宗祠举行祭祖仪式。祭祀完毕后紧接着就是就职仪式,但是岳佐臣到了会场后却突然对所有人大声说道:“我不能就职!”

这时在场的日伪军双方代表反映激烈,连声威胁。只见岳左臣拿起笔在左手掌中书写一“岳”字,日伪军代表不解,问道:“这是何意思?!”

岳左臣答道:“我写这个‘岳’字,代表我们岳家子孙受先祖教训,头可断、血可流,绝不能做出有违背先祖精忠报国的精神、不忠于国家民族的事情!”接着又说:“我已祭祀完宗祠,祷告先祖佑我子孙,现在虽死无憾。”

日伪军双方代表听后大感震惊,感佩岳左臣先生的正气的同时,还让在场人员向他敬礼致意,不再为难他。日军干部事后还呈送了一份报告送回总部,最后总结道:“中华民族文化不可亡!难以用武力屈服!”

汤阴保卫战 被俘殉国

李民彜将军为激励将士们精忠报国的精神,指派官兵整理打扫岳飞庙,将庙内建筑重整彩绘粉刷,完工后带着全军官兵在岳飞庙举办盛大祭祀活动,以南宋岳家军与现今国军古今呼应。

昔日金国在北方扶植汉人刘豫建立“刘齐”政权,企图透过傀儡政权“以汉治汉”,宋室一度危亡,有赖岳家军的安内攘外,才让宋室转危为安,而今日中共以毁灭传统文化为名肆虐叛乱,比起当年的金兵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民彜将军勉励驻守汤阴县城的国军应当效法岳飞精忠报国之志,誓死保卫汤阴县城,在场将士与观礼乡亲们在祭祀庆典上无不动容。

抗战期间ㄧ位国军将领以精忠报国勉励前线士兵。(公有领域)
抗战期间ㄧ位国军将领以精忠报国勉励前线士兵。(公有领域)

1947年4月初共军将领刘伯承和邓小平率数万大军攻打汤阴县城,史称“汤阴保卫战”。战争起初,国军将领王仲廉率四个旅前来支援,但陷入共军的分割包围战术,到了18日,国军增援部队被击溃,邻近的淇县、濬县、滑县三城全遭共军攻陷,汤阴陷入孤立无援之地。面临着十倍以上的兵力差距,汤阴岌岌可危。

共军自19日开始对汤阴发动总攻击,一天的冲锋达13次之多,但国军汤阴守军士气如虹,共军难以越雷池一步,同时汤阴县城内的乡亲父老也主动自组救护及后勤队,所以在最初的几日勉可防守,但敌我兵力悬殊,共军的人海战术源源不绝,守军倍感吃力,苦战三十多天后弹尽粮绝,共军攻入城内,李民彜将军也因而重伤被俘。

汤阴作战要图。(翻摄自《国军对匪作战成败史例》,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986年编印。 仰岳提供)
汤阴作战要图。(翻摄自《国军对匪作战成败史例》,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986年编印。仰岳提供)

李民彜将军被俘虏后,中共强逼他认罪,还要他写思想汇报以及在国军任职的历程经过,但李民彜抵死不从,拒绝写任何东西,认为自己“无罪可悔”!他在被俘期间许多国军将士受不了酷刑及利诱纷纷妥协,但李民彜始终如一,在被俘期间他仍开展政战工作,并鼓励身边的人坚定信念,抗共到底。他在监狱里遭中共严刑拷打长达四年之久,最后中共没办法了,以“死不悔改”“国民党的忠实走狗”等罪名将他定罪。最后李民彜将军于1951年2月6日过年期间遇害身亡,时年五十一岁。

还原历史 入祀忠烈祠

李民彜死后妻子与3名未成年儿女一度流离失所,其间虽得到国民政府的3,000美元救济金得以度日,但在战乱中走散错失到台湾的时机。中共建政后不久发动文革,李民彜的妻子张静眉被中共打成右派,成了黑五类被迫害致死,李民彜的两名儿子则是在中共历年的整风运动中抑郁得病去世,只有女儿李亚兰存活下来。

李亚兰在成年之后开始寻找父亲李民彜的下落,直至1981年才在中共最高人民法院的资料中找到了父亲的死刑判决书,这时她才明白原来父亲早已从容就义,然而令人伤心的是遗体始终下落不明。为了让父亲不被世人们遗忘,李亚兰下定决心找寻父亲过去的史迹,期望让父亲能入祀在台湾的国军忠烈祠,就这样她开始了数十年奔走的历程。

李民彝将军(公有领域)
李民彝将军(公有领域)

李亚兰从90年代初就开始写信给海基会、陆委会、国防部、退辅会等单位寻求帮助,又与儿子亲自奔走台北驻香港办事处等单位,但徒劳无功。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终于在国史馆发现蒋介石总统文件档案中有记录李民彜将军的资料,但这点只字片语仍未能达到入祀忠烈祠的标准。

就在这看似绝望的状况下,事情发生了转机——时任国防部长的冯世宽得知了此事,下令有关单位重视处理,最后李民彝将军终于在2019年8月28日奉准入祀台北国民革命忠烈祠,典礼由时任陆军司令陈宝余上将主祭。惟高龄八十岁的李亚兰因中共阻止未能来台,只能由国外经商的儿子吕珂代表致祭。

李民彝将军在离世近七十年后,终于能回归中华民国,与当年牺牲奉献的国军先贤同袍一同入祀忠烈祠,而他生前反共报国的事迹也经学者整理公开而广受人们的景仰追思。

参考书目:

◎ 《宁死拒降中共,68年后魂归忠烈祠—李民彜将军》 “我的抗战”版主 庄秉汉 著

◎《岳飞史迹考》 李安 著 正中书局 1969年出版

◎《国军对匪作战成败史例》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986年编印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木兰从军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故事。木兰因为父亲年迈,不忍他上前线做战,因此乔装成男兵代父从军。也许是木兰的孝心感动天地,因此才让她连战皆捷,带着胜利的战果荣归故里。

    在15世纪的法国也有一位知名的女将领,她就是圣女贞德。

    贞德生长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笃信上帝的她,表示自己是上帝派遣的使者,要帮法国收回土地,并且要带王储查理去兰斯(Reims)加冕。经过多次被各层军队守卫斥回后,贞德终于在1429年3月6日进了王储的城堡,并在与王储深谈了之后,走入军队,为完成她的使命而奋斗。

  • 近日笔者看到一则新闻: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其多个社交媒体账号,包括暗网账号,用中文普通话、波斯语和朝鲜语公开发布招募中国、伊朗和朝鲜线人的信息,并发布了如何安全联系中情局的说明。中情局副局长科恩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中国有很多人能够获取信息,并且对习近平政权感到不满”,“这些人明白,通过与我们合作,他们可以帮助自己的国家.......”,这段话不禁令人想起了过去在冷战后期的一个经典事件......
  • 隆美尔元帅,是二战时期德军最著名的将领之一,也是极少数受到同盟国阵营尊敬的将领。他虽然效忠希特勒,但却从未加入纳粹党,并且多次抗命,拒绝执行希特勒的屠杀令。
  • 横屿之战后,戚继光又陆续在平海、仙游等地取得大捷。戚家军紧紧追击倭寇余党,直接将他们逼到了海上。倭寇残部无处可逃,只得抢了渔船出海逃窜。
  • 戚家军名闻天下,行动迅猛,犹如电掣雷霆,令倭寇闻风丧胆。鸳鸯阵、狼筅在荡平倭寇中,大显奇效。戚继光创下九战九捷、连克六十大营的辉煌战绩。倭寇直呼戚继光为“戚老虎”,称戚家军为“戚虎兵”。
  • 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后,渐失伟烈雄风。蒙古瓦剌侵犯边关,大明皇帝英宗亲征,却在土木堡被俘,明军死伤过半。到了明宪宗时,朝廷颁布了明朝第一部《武举法》,选拔天下武官。由于当时重文轻武,天顺八年武举开科,竟都无人应试。到了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颁布了《武举条格》,进一步完善了《武举法》。戚继光在武举乡试中大显身手。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朝廷颁发袭官文书,十七岁的戚继光得以世袭父亲官位。他本想多留些时日,照顾生病的父亲。戚景通则催促儿子赶紧奉命北上。戚景通为官清廉谨慎,家里平日并无积蓄。为了给儿子筹集进京的路费,他变卖了陇右别墅。
  • 明朝倭乱肆虐,戚继光创戚家军,布鸳鸯阵、三才阵,把海盗倭寇驱逐到海上。戚继光南扫倭乱,北镇蒙古。论武,他是戚大将军;论文,他是词宗先生。其人文韬武略,谋勇双全,既省天时,又察地理。
  • 一般认为,麦克阿瑟将军军旅生涯的颠峰,是韩战中的“仁川登陆”战,这一战也是他的谢幕之战。这场经典的作战计划波折不断,屡遭质疑是不可能的任务,在事前普遍不被看好。但在最后的战前会议中,麦克阿瑟以演说的方式进行了约十分钟的简单报告,让与会的高阶将领们一致信服,最后决定支持他,使得仁川登陆战最终得以顺利进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