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9月20日讯】2025年,中国科技大厂“增收不增利”现象成为行业焦点,企业营收增长的同时,利润却在大幅下滑,甚至出现现金流恶化的危险信号。公开财报揭示了这一趋势的普遍性与严重性,比如,华为上半年营收4,270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95%,但利润暴跌32%至371.95亿元;美团Q2营收增长11.7%,利润却从136亿元骤降至14.93亿元,暴跌89%。
此外,京东Q2营收增长22.4%,净利润却下滑50.8%;阿里巴巴Q2净利润下降18%,自由现金流转为净流出188.15亿元;比亚迪上半年营收3,713亿元,同比增长23%,但Q2净利润下滑30%。这表明中国科技大厂正陷入“只赚吆喝不赚钱”的困境,营收增长更多来自规模扩张与价格竞争,而非核心技术突破或高附加值产品。
公开数据显示,还有多家科技企业如中科飞测、观想科技、中科软等,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长但净利润亏损或下滑,凸显经营风险。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不仅是企业战略失衡的体现,更是中国经济环境恶化与市场竞争加剧的风向标。
科技巨头通过价格战、补贴战抢占存量市场,短期内消费者受益于低价,但长期来看,利润下滑削弱企业创新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导致行业生态恶化。若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引发资金链危机,令本已风雨飘摇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直接原因:内卷式竞争与科技豪赌
中国科技大厂普遍发生“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是由于内卷式市场竞争、中共科技战略豪赌与企业商业模式缺陷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从三个方面剖析其成因。
第一、内卷加剧:价格战与补贴战吞噬利润。
随着经济下行、消费力持续走弱和市场萎缩,2025年中国内卷现象进一步加剧。企业为抢占存量市场展开激烈竞争,以投入换取营收,导致利润集体下滑。比如,华为为了抢占智能手机市场,主动降价,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用激增,导致毛利率从50.1%降至47.5%;美团为守住外卖老大地位,不惜烧掉百亿利润,但持续烧钱进行补贴令其长期盈利前景悲观。
京东挑起外卖战,结果自损严重。外卖业务亏损148亿元,抵消了零售板块的利润,外卖业务成本压力可能拖累其整体盈利。阿里巴巴淘天散购业务快速追赶美团(日均订单1.2亿单),但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能否持续盈利存疑。比亚迪依靠降价扩张销量,但毛利率不断下降,而涨价又影响销量,其规模优势难以长期支撑竞争。
消费者虽短期受益,但企业却面临着规模与盈利平衡的难题。为追求规模扩张不惜牺牲利润,烧钱换营收的模式难以持续,随着企业利润流失、员工绩效下滑、股东回报减少,整个行业将陷入恶性循环。
第二、科技豪赌:科技大厂充当“国家队”。
中共将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视为国家安全和全球竞争关键,强调所谓“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大厂充当“国家队”角色,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入,承担“科技突围”任务。2025年,这一要求进一步强化,中共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监管约谈,推动大厂从市场导向转向国家战略导向。
科技大厂不得不投入巨额研发成本进行配合。比如,比亚迪在电池与智能驾驶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但回报周期漫长,短期利润被透支。阿里、腾讯、美团纷纷布局大模型、AI芯片、云计算,研发成本高企,却难在短期形成商业化回报。
这种被动的“科技豪赌”,表面上看是国家战略需要,实则投入周期长、风险高,短期难见回报。企业利润被透支,在市场导向与政策导向之间进退维谷。这种“靠烧钱支撑”的模式,即便有中共政府财政补贴,也难以持久。一旦技术突破失败,企业将面临资金链紧张与人才流失的双重风险。
第三、商业模式:缺乏技术护城河。
与美国科技企业的“技术驱动型”模式不同,中国科技大厂更多依赖商业模式创新与流量变现。美国企业通过技术优势和全球市场布局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研发投入由利润反哺。比如,苹果靠硬件+生态、微软靠操作系统+云、英伟达靠GPU算力和软件环境、特斯拉靠AI与电池,形成技术壁垒,实现利润的正循环。
反观中国科技大厂,为了抢市场份额内卷式竞争,依赖“烧钱换增长”,缺乏可持续的盈利和造血能力,难以对抗美国的技术封锁和市场竞争,无法形成长期“护城河”,陷入“规模扩大,利润下滑”怪圈。比如,京东在外卖补贴战中利润腰斩,虽零售板块受益于消费补贴政策(家电以旧换新贡献180亿元利润),但政策红利不可持续。一旦结束,烧钱则难以为继。
再比如华为,其“虚拟股”制度(员工持股由工会代持)本质上是向员工借债,员工无所有权、投票权,仅有分红权,需自掏腰包购买(比如8万元买1万股,5年回本)。若计算在内,华为资产负债率高达98%,隐性负债已超过恒大。华为利润下滑其实就是将风险转嫁给员工(分红占净利50%),导致员工分红减少,可能引发内部不稳定,影响研发能力。
深层原因:宏观环境与结构性困境
中国科技大厂“只赚吆喝不赚钱”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深层结构性问题的体现,包括经济环境恶化、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及中美科技博弈升级等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环境恶化:消费力下滑与政策绑架。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市场整体需求增长乏力。居民消费信心严重不足,中产阶级消费力下降,消费升级趋势逆转。高端产品需求疲软,中低端产品成为市场主流,企业不得不打起价格战,直接冲击其盈利水平。
同时,在经济压力下,中共迫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外卖行业被要求吸纳千万骑手,以便作为房地产、制造业转岗人员的就业缓冲池。此举等于将就业压力转嫁给企业,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空间。再比如京东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后新增成本60亿元/年,导致外卖业务亏损148亿元。
在经济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大厂的营收增长只能依赖低价扩张,而利润则被这种高成本与低回报的竞争模式稀释,长期以往将削弱其创新与抗风险能力。
第二、企业同质化严重:布局重叠与行业内耗。
中国科技大厂之间的竞争呈现出高度同质化。同质化的原因在于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用户增长趋于饱和,流量红利消失。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商业壁垒,企业只得依赖补贴来维持用户黏性,不仅侵蚀利润,还导致资源浪费,加剧行业内耗。
比如,美团、阿里和京东为争夺“最后一公里”流量入口,发起外卖补贴大战,烧掉超300亿元利润。美团虽持续投入巨额补贴,但市场份额从70%滑落至50%左右;阿里通过淘宝闪购追赶美团,市场份额升至35%,但Q2销售费用激增至531.78亿元;而京东则挑起价格战,外卖业务亏损严重,拖累整体盈利。
此外,阿里、京东、美团同时还在电商、云计算领域对打;腾讯、抖音、快手在短视频和直播带货中互相挤压;比亚迪、蔚来、小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拼价格、拼补贴。为了争夺用户、数据和流量,各家公司不断“撒钱”补贴、促销、折扣甚至“零元购”,收入增长同时,成本急剧上升。
第三、中美科技博弈升级:技术与市场受限。
中美科技博弈升级是中国科技大厂利润下滑的重要外部压力之一。2025年,美国加强对中共的技术封锁,关键半导体、芯片设备、高端材料均受制裁或出口限制,企业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成本急剧上升。
9月2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撤销台积电南京厂、三星和SK海力士在华工厂的“经验证终端用户”资格,这标志着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进入更严厉阶段。短短10天后,美国政府发布公告,对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和实体实施制裁,其中包括为中芯国际(SMIC)采购美国芯片制造设备的中国芯片制造商,以及与中共军方有业务关联的高科技公司。
地缘政治与技术封锁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而供应链不确定性使产品定价受限。博弈升级同时还使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准入受阻,部分科技产品和服务难以拓展国际市场,限制了利润多元化来源。中国科技企业国际化道路受阻,无法像美国企业那样依赖全球市场分摊风险,导致其只能聚焦国内赛道内卷,收入增长难以转化为利润增长。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长期持续,将带来严重风险。首先,是企业竞争力受损。持续烧钱换市场,最终将导致其现金流紧张,研发投入难以维持,削弱长期。其次,是员工与股东利益受损。企业利润下滑将压缩员工分红和激励,引发内部矛盾和人才流失,动摇团队凝聚力;而股东回报减少则将导致资本市场信心下降。
再次,是产业生态恶化。价格战与补贴战掏空行业,企业缺乏资金投入,创新被抑制,整个科技生态将陷入低效竞争,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下降。最后,是拖累中国经济。科技大厂利润下滑将增加企业债务负担,削弱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甚至引发就业困难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结语:
中国科技大厂在中共所谓“科技兴国”战略下被推向“国家队”角色,一方面担负着巨额投入,另一方面却在烧钱换规模的内卷漩涡中挣扎。若继续依赖“烧钱换规模”,在无休止的价格战与政策绑架中,不仅难以与美国科技巨头抗衡,还可能在未来陷入经营危机,甚至拖累中国整体经济。
“增收不增利”不仅仅是企业财务问题,更反映出中国经济环境恶化、市场内卷加剧、中美科技博弈升级交织下的深层结构性危机。科技豪赌若没有利润支撑,最终只会演变为集体透支。中国科技企业必须从模式依赖转向技术驱动,否则所谓的“科技突围”很可能变成“科技困局”。
责任编辑:高义#
参考材料:
1、 美升级芯片禁令 专家:中国厂商或面临断供
2、美将23家中国科企和实体列入出口黑名单
3、中共对外投资下降 凸显经济困局
4、 华为最新发布!上半年营收4270亿元,研发投入969.5亿元
5、【大厂业绩速递】2025年Q2国内外科技大厂业绩一览
6、重报观察|硝烟再起:互联网大厂打响到店业务争夺战,意欲何为?
7、从“拼模型”到“拼算力” 科技巨头挺进AI“芯”战
8、 增收不增利,中科飞测的成长迷局
9、 观想科技2025年中报简析:增收不增利,三费占比上升明显
10、中科软(603927)2025年中报简析:增收不增利,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