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课
二、六首押“十一真”韵的古代经典唐诗
2. 归隐 宋‧陈抟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创作背景:陈抟乃道家高人,很多古籍中均有记载。《宋史》有传;《水浒传》第一回:“那时西岳华山有个陈抟处士,是个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风云气色。”陈抟原来在华山隐居,后来奉师命到尘世云游十年,餐风露宿,吃了很多苦,此诗是十年期满要回华山隐居时创作的(选自《千家诗》版本)。
注释:①紫绶:古代高官佩戴的紫色组绶,象征显贵的官职。此处比喻做高官。②争及:怎么比得上。③剑戟:剑与戟,泛指兵器,亦借指战争征伐。④危主:比喻濒临危亡的君主。⑤闷听:闷(莫困切,mun4,去声),闷闷不乐。听(他定切,ting4,去声),听到。以上读音参考《康熙字典》及《佩文韵府》。“闷听”句的格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韵)”。⑥聒(音郭,入声):声音嘈杂、喧闹。本诗形容笙歌扰人清静。⑦一般:作“一番”解,意为“别具一格”“自成一体”。本诗指隐居生活与自然之美自成一番天地。
全诗大意:整整十年在红尘中历练并在很多地方留下足迹;常常梦见自己在华山隐居的场景。当大官虽然很风光,但怎么比得上我睡觉。在朱门大户中生活,又怎么比得上我在红尘中一贫如洗的云游。(经历了几个朝代)每听闻有人出兵救主的事情就觉得很无聊,有时在繁华的街市中听到歌舞欢笑及作乐声,就像喝闷酒一样的不开心。(我云游的期限已经到了)带上常看的书回到华山的隐居之处吧,那里山花烂漫,鸟鸣啁啾,春意盎然,自成天地。
赏析:这首诗道出了一位修道人在红尘中(人世间)云游的经历和心态。据《宋史·陈抟传》记载:“及长(此处指从童年开始),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公元923年—公元936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陈抟出身书香世家,年轻时就经历了五代十国中的短暂繁华及朝代更迭的离乱。阅尽人世沧桑,走入了道家修炼。
道家是修真的,讲究清净无为。陈抟修道后又经历了十年的云游,他认为“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常人所追求的东西,修道人都不喜欢。“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常人所热衷做的事情,修道人却觉得很无聊。唯一与常人有共同爱好的是“野花啼鸟”山色清景,因为那是天地造就的。就如清水池塘中的芙蓉,天然而没有人为的雕饰,因此人人喜爱。
此诗格律严谨,用词考究,对仗工整。陈抟并没有因自己是个脱离世俗的修道人就去违反常用诗词格律。
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照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创作背景:本诗是杜审言五言律诗的代表作,收录于《御定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典籍中。杜审言另有《重九日宴江阴》一诗,表明他曾因宦游暂住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市)。唐代常州下辖晋陵(治所为今常州市区)、武进、江阴、无锡、义兴(今宜兴)五县。其中,晋陵地处内陆,非临江之地,不可能看到“云霞出海曙”的场景;而江阴地处长江之滨,境内的君山、黄山可东望江面,遥见入海之势,较符合诗中早春江景的描写。
据诗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可知,此诗为杜审言唱和晋陵县陆县丞诗作,原诗题为《早春游望》,今已佚。推测当时陆县丞因公务赴江阴,杜审言亦在当地,两人同游早春江阴,遂成此作。
注释:①和:古代诗歌唱和。近体诗的唱和只要体裁相同,押韵不用相同。读音“贺,去声”。②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③陆丞:姓陆的晋陵县县丞(从八品)。④宦游:因仕宦而远离家乡,在外任职或因公务奔波。⑤物候:自然界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生物现象,如花开鸟鸣、草木萌发等。⑥曙:天亮,破晓。⑦渡江春:晋陵县(常州市)在长江南岸,属江南。只有江南的早春,才能同时看到梅花开放和柳树抽新绿的景色。因此作者说“梅柳渡江春”,颔联因内涵丰富而被历代文人称赞。⑧淑气:春天和暖的气候。⑨黄鸟:即黄莺。常见于春日树林间,鸣声清脆悦耳,为春天常见之鸟类。⑩绿蘋:绿萍;水生植物浮萍。⑾古调:本诗指古代流传下来的歌曲。⑿归思:想回家乡的念头。“思”读音“四,去声”,本句的格律为“(仄)仄仄平平”。⒀沾巾:泪湿衣襟。“巾”为拭泪之手巾或衣襟的泛称。
全诗大意:只有远离故乡在外当官的人,才会对季节和气候变化如此敏感。就如在长江入海口附近,早晨能看到朝日伴着红霞升起;也只有渡江到江南,才能同时看到梅花开放、柳树抽新绿的早春景色。和暖的春风让黄莺歌唱,晴光照在绿色的浮萍上。突然听到吟唱古老的歌曲,我止不住的想念家乡,泪湿衣襟。
赏析:本诗首联以“宦游人”点出了对物候变化的感受,用意独特。颔联更是妙句叠出,明‧陆时雍《唐诗镜》评曰:“三、四如精金百炼。‘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春’一字句,古人琢意之妙,起结意势冲盈。”颈联承接颔联,将江南早春的景色描绘的惟妙惟肖。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对美景思念故乡,含蓄而深婉;因古调闻歌感伤,洒泪而沾巾。又呼应了首句“宦游人”,对物候变化的敏感。
整首诗格律严谨,情景交融,起承转合圆融自然,体现出杜审言工整典雅的诗风,堪称唱和诗中的佳作。

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创作背景:据《新唐书》及《王右丞集》记载,此诗约作于王维十七岁左右,当时他正在洛阳求学。王维祖籍山西祁县,因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因此他出生于蒲州,并于十四岁左右离乡前往洛阳求学。诗题中的“山东”并非今日的山东省,而是地理上广义的“关东”——指函谷关、华山以东之地。蒲州即属其内,故亦称“山东”。
注释:①九月九日:指重阳节。②异乡:他乡。③异客:客居他乡之人。③遥知:远在他方便知对方情状,常用于诗文中表达心意相通、感知敏锐之意。④茱萸:植物名。气味辛烈,可入药。古俗黄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亲朋好友一起登高,喝菊花酒,在头上插菊花或茱萸,据说能避邪。
全诗大意:独自一个人远离故乡,每逢节日的时候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今天是重阳日,我在远方知道,家乡的兄弟们登高聚会的时候,在头巾上插满茱萸的人就少了我一个。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是王维年轻时在洛阳求学期间所作,语言浅近,情感真挚。开篇“独在异乡为异客”直陈身世,点出孤独处境;“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将节日触发的思乡情推向顶峰,历来广为传诵,成为思亲情感的经典表达。后两句通过想像兄弟登高插茱萸的场景,以“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出自己缺席家乡团聚的遗憾,情感由远而近,由轻转深,含蓄而感人。诗人以民俗为载体,把对亲情的牵挂凝练成雅俗共赏的诗句。全诗无一字雕饰,却直抵人心,成为历代传诵不衰的思亲名篇。
5.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创作背景:本诗所评论的两位古人是汉文帝与贾谊。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1],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将贾谊从长沙召回长安,当天,汉文帝先参加了祭祀大礼,并在受釐的典礼上接受了王公大臣所献的供品。皇帝顾不上休息,连夜在未央宫正殿接见了贾谊,后来两人畅谈到深夜。由于当天刚祭祀了五祀(五行之神),所以话题上难免谈到了祭祀及鬼神的事情。
注释:①宣室:本诗指皇帝处理政务的宫殿,即未央宫正殿。②逐臣:指贾谊。贾谊之前被贬谪至长沙,此次召回尚未被授予官职,身份还是“逐臣”,故称。③贾生:作者对贾谊的尊称。④才调:才学与格局。⑤无伦:无与伦比。比喻非常优秀。⑥可怜:可惜。⑦虚前席:将座位往前移动,为了听得更清楚。⑧苍生:指全天下的百姓。
全诗大意:汉文帝求贤若渴,在皇宫正殿召见贾谊;贾谊的才学及格局无与伦比。皇帝在这么晚了还移坐向前虚心听讲,可惜询问的话题不是百姓,而是有关祭祀与鬼神的问题。
赏析:祭祀是古代皇帝本职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君权神授”的前提。汉文帝与汉景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史记·孝文本纪》载:“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汉书‧景帝纪》记载〈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皇帝亲耕籍田产出的谷物用于祭天时的供品。皇后亲蚕桑田,皇帝、皇后的祭祀礼服由皇后亲手织造。这些事情是他们政务工作的一部分。皇帝与大臣的谈话,不可能只谈苍生而不谈其它。
当然,李商隐的这首诗旨在提醒皇帝要多关心百姓疾苦,用意也是好的。

6. 九日龙山饮 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九月九日重阳节。“龙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南。李白的族叔李阳冰是那时的当涂县令,他们俩一起携菊花酒登高。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注释:①黄花:菊花的别称。②逐臣:被贬谪或放逐(流放)的臣子。唐肃宗亁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遇到朝廷大赦,因此自称“逐臣”。③风落帽:典故出自《晋书‧孟嘉传》,东晋时期,孟嘉在征西将军桓温手下任“参军”一职,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举行聚会宴饮,僚佐毕集,孟嘉可能是喝多了点,帽子被风吹落了却没察觉。后来孟嘉如厕许久,桓温让人捡回帽子并写了一篇文章嘲讽孟嘉,放在其座位上。孟嘉回来后随即写了一篇文章回应并化解了尴尬,其文章甚美,令四坐嗟叹。|“看”读音“刊,平声”。
全诗大意:重阳节来到龙山登高饮酒,虽然我曾经是被流放之人,但山上的菊花仿佛用微笑欢迎我的到来。就如孟嘉醉眼看风将官帽吹落;尽情地吟咏和舞蹈吧,因为月亮也愿意留下来陪我。
赏析:本诗第二句“黄花笑逐臣”中的“笑”不能理解为“嘲笑”或“自我解嘲”。菊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耐寒、坚贞与高洁。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返乡后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孟浩然终身未仕,他在《过故人庄》诗中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品性高洁的菊花怎么会嘲笑他们是一介布衣呢?因此“黄花笑逐臣”字面意思是山上的菊花仿佛微笑地迎接李白的到来。这是对身份自由的礼赞,也是看淡名利,乐观心态的体现。
《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参加重阳节聚会时有一个细节,“时佐吏并着戎服”,孟嘉当然也不例外,佩戴官帽穿着官服盛装出席。所以“风落帽”掉落的是官帽。面对同僚的嘲讽,孟嘉却“醉看风落帽”,以浅醉、淡然的心态去对待风落官帽这件事情。李白引用孟嘉的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名利场中得失的释怀。
“舞爱月留人”除了呼应首联外,还从诗意的角度演绎《论语‧里仁》篇中的名句:“德不孤,必有邻。(大意: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单,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我们看到李白的“九日龙山饮”,首先有菊花微笑的迎接,还有月亮的相伴。
三、附注
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岁余,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其中“受釐”也称“受福”;根据《礼记‧王制》规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每年各一次)。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其中“五祀”亦称“五畤”(“祀”与“畤”古音均读上声),即祭五行之神。皇帝接受臣子祭余供品,称“受釐”。
点阅【跟我学唐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