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寐毋忘国难 峡江空余长恨(一)

(编者按)民国船王卢作孚没有显赫家世,却一手创立民生公司,并使之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他不是军人,却在民族存亡绝续之秋,指挥了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克尔克”大撤退;他没有进过高等学府,却自学成才,将一个盗匪丛生的小乡村北碚,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花园城市、抗战中知识精英们的文化家园。然而,一生坚毅睿智、公而忘私的他,却未能及早看透共产专制虚伪残酷的本质,最终不仅一生事业付之东流,自己也惨死于红朝暴政之下。
中国大陆近年来悄然兴起一股“卢作孚”热,这位生于清末、兴于民国、死于红朝的一代船王、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近60年短暂而辉煌的人生,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一段不朽的传奇,更带给后人深刻的反思。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刻,谨以此文重温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爱国精神,及在中共专制下惨遭灭顶的惨痛故事,希望对海内外读者有所启示。
实践三民主义 教育救国
卢作孚(1893—1952),四川省合川县(现属重庆管辖)人。本名卢魁先,后改名卢思、卢作孚。他出生于一个挑卖麻布的小贩家庭。小学毕业,即因家贫和学校不能满足求知欲而辍学。15岁时,他寄宿在成都合川会馆,一边读补习班,一边自学。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就学完了中文版的数学;为了学习英文版的数学,他又奋力攻读英语,并且将学习心得和解题方法等编辑成书,开馆教学。
18岁时,卢作孚在成都参加保路运动,并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也由此成为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忠实实践者。“五四”运动前后,他在四川《群报》《川报》当记者,撰写的关注民生、抨击时弊的文章,在当地造成广泛影响。1919年8月,年仅26岁的卢作孚就被委任为《川报》社长兼主编。他还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并一生奉行学会宗旨和“奋斗、实践、坚忍、俭朴”的八字信条。
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使卢作孚切身体会到,“微生物”的作用大于“炸弹”的威力,须“以建设的力量作破坏的前锋”。1914年,卢作孚曾只身到上海,并结识了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由此逐渐认同并走上了“教育救国”之路。
1921年初,四川军阀杨森有意在其辖区川南一带推行“新政”,看中卢作孚的才干,任命他为四川泸州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长,主管川南地区教育工作。在那里,他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川南、新教育、新风尚”运动,其影响所及,遍布全川,被现今的教育学者誉为“二十世纪初地方教育实验的一个典型”。
1924年,杨森聘任卢作孚为四川省教育厅长,卢作孚却“辞而不就”,宁愿由小而起,成立通俗教育馆,聘请各类专门人才,“使整个成都社会均为之轰动,为之迷恋”。
创立民生公司 实业救国
由于当时四川军阀割据,战火不断,卢作孚感到他的“教育救国”之梦在纷乱的政局下无可凭依,便决心以发展实业、振兴经济来实现自己的理想。1925年10月,他在家乡合川说服亲友,集资创建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民生公司成立即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由一艘载重70吨的小客轮,发展到拥有140多艘江海轮船的长江及近洋客货船队,并依靠优质服务和民众力量,赢得了与外国轮船公司的竞争;还独资或合资创办了95个企业,涉及轻、重工业和服务业各领域。
这一过程中,卢作孚逐步完善了股份制经营的现代企业模式,尤其重视以员工为本,努力提高员工福利和生活质量。卢作孚也被视为中国近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其缔造和培植的以“民生精神”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受到当代经济学家的高度赞誉。
然而,卢作孚却从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资本家。他的挚友、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曾说,“他极富创造力,具有实现理想的才干和毅力。他组织公司的资本,是向朋友和外国借款。他自己并不想赚钱,忘我忘家,绝对无私。抗战时,他有一次病了,家里人想给他买一只鸡吃,连这钱都没有,由此可见他人格的高尚。所以,知他的人都敬佩他。”
预见中日之战 未雨绸缪

1930年,卢作孚率领民生公司和北碚峡防局的有关人士,到东北三省考察时,就看到日本不仅蚕食东三省,更有侵吞整个中国的野心。他当即预见到“未来中日必有一战”,而“国人还懵懵然未知”。此后,他便率先开始为未来的抗战作准备。
在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大力支持下,他首先在重庆发起成立了“东北问题研究会”,收集和研究大量有关东北状况的书籍和资料,吸引不少有识之士参与其中。
同时,他大力发展民生公司船队和统一川江航运。去东北考察之前,民生公司只有3艘轮船,到抗战爆发时已有46艘,还有几艘正在兴建,从而保障了船队在战时能够统一调度指挥。1933年,卢作孚在民生公司纪念“九一八”事变两周年的会上,就要求全体职工“应作有血性有肝胆的男儿”,“于值得牺牲时不惜牺牲”。此外,他还从各地,包括香港,购买储备大量燃油、五金器材以及造船钢板等战略物资。
东北考察回来后,他就加快了北碚的经济文化建设。这里是他长期从事中国农村建设改造的基地,当时已初具规模。他在北碚抓紧建成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建成和完善了三峡染织厂等几间工矿企业,创建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创办了博物馆和“兼善中学”。
他还积极促成1933年的中国科学社年会到重庆北温泉公园举行,并担任年会会长。会议期间会员们参观了北碚的地方医院、学校、农业银行、嘉陵江日报社、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等地方现代化设施。年会对四川的经济、科学、文教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于抗战爆发后北碚成为迁建区,成为抗战中知识精英的文化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1935年3月,蒋介石第一次乘飞机到四川考察时,就对卢作孚说:“这个广阔的绿色省份最后一定会成为我国抗战的基地。”1935年底,卢作孚出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在任期间,他加快了四川工农业的基础建设,包括积极筹措资金,推动成渝铁路的兴建。1937年6月,卢作孚应蒋介石电召飞抵武汉,代表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进呈建设新四川的意见。
为统一四川军政、使之归附中央,卢作孚也作了大量工作。早在1931年6月,卢作孚就促请四川军阀三巨头刘湘、杨森、刘文辉在重庆举行了三军长联合会议,旨在结束四川内战,实现川政统一,史称“绿色和平会议”。1937年3月19日,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派卢作孚等三人到南京,谒见蒋介石,报告四川军政情况,以期达成“军队国家化、政治统一化”。卢作孚回到成都后,即向刘湘说明了中央的六项办法,刘湘表示接受。这一重大举措,不仅制止了中央军和地方军的一场恶战,为抗战消除了大后方的战乱之忧,也为川军走上抗日前线,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基础。
打造抗战中“诺亚方舟”
卢作孚人生最为辉煌的一刻也正是在中国处于抗战中最艰困的关头。1937年7月,抗战爆发。卢作孚说:“国家的对外战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抗战之初,他临危受命,担任交通部常务次长,负责战时全面的水陆运输,并组织指挥民生公司船队,从大后方将川军将士和战备物资运往前线;又和其它轮船公司一起,从上海开始,将长江沿线的政府机关、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撤运到大后方。1937年11月2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部分官员,就是搭乘民生公司的民风轮到达重庆,其余人员和物资也分乘民生公司的其它渡轮随后跟进,使得国民政府从12月1日开始就在重庆正式办公。
除了撤迁重要的政府机构和军事企业外,为协助经济结构的民营公司、大学等机构撤退,卢作孚还想出各种办法,帮他们减免运费,例如将运费转为股金与其合资合作等。其中,中央大学的撤迁被誉为抗战时期学校内迁最快速、完整和成功的典范。这也是卢作孚的努力下全部免费完成的。
当时,长江运力已经非常紧张,卢作孚主动上门,找到正在焦急筹划的罗家伦校长,提出利用渡轮运送川军到松沪战场抗敌、回程放空的机会,无偿协助学校运送物资入川。就这样,冒着日军飞机的轰炸,民生公司的船只开至南京下关,运载中央大学的大量图书、仪器设备。其中,为协助其农学院转运各种引进的珍稀优良畜种,卢作孚曾特意把渡轮的一层全部改装,以便运送。这艘危难中人与动物共乘的渡轮,被罗家伦校长比喻为圣经中的“诺亚方舟”。@*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