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被蜱虫叮了怎么办?警惕莱姆病的致命伪装

文 / Mercura Wang 编译 / 方海冬

被蜱虫叮咬皮肤,可能引发莱姆病;右图为莱姆病典型的靶心状皮疹。 (Illustration by The Epoch Times, Shutterstock)
人气: 196
【字号】    

莱姆病(Lyme disease)每年在美国约影响47.6万人,是近年最受关注的蜱传疾病之一。虽然美国报告的莱姆病病例数量最多,但它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特别是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包括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也有相当高的发病率。

莱姆病的名称源于1975年,首次在康乃狄克州莱姆(Lyme, Connecticut)被确认的群聚病例。这种病症状复杂,常伪装成其它疾病,导致诊断与治疗延误。

与多数感染症不同,莱姆病的症状发展没有固定模式,而是会随着感染时间出现不同表现,甚至可能同时出现多种症状。虽然部分患者可能在未经早期征兆下,突然出现神经或关节问题等晚期症状,但认识并及时治疗早期征兆,仍能有效避免病情恶化。

莱姆病是由一种名为伯氏疏螺旋体的细菌(Borrelia burgdorferi)透过受感染的黑脚蜱叮咬进入血液而引发的。在美国,大多数病例来自东部黑脚蜱,又称鹿蜱(deer tick);西部黑脚蜱致病比例相对较低。

这种细菌自然寄居于白足鼠(white-footed mice),它们是主要的保菌宿主。幼蜱或若蜱(蜱虫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介于幼虫和成虫之间)叮咬带菌的白足鼠后,当它们成长到下一个生命阶段、寻找新的吸血对象时,就可能将感染传给人类。

蜱虫通常需附着36至48小时才会把细菌传给人,因为细菌必须先由蜱的肠道转移到唾液腺。

莱姆病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猫狗可感染莱姆病,但不会直接传染给人;即使孕期母胎垂直传播也非常少见。

并非所有蜱虫都带有伯氏疏螺旋体细菌,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差异很大——低风险区低于1%,高流行区可超过50%。即使蜱虫带菌,是否传染还取决于附着时间。整体估计,每次蜱虫叮咬造成感染的概率约1%~5%。

谁的风险高?地区、季节与职业是关键

任何人都可能染病,但下列因素会增加概率:

地点:居住或经常前往流行区者。美国逾90%病例发生在东部(缅因至维吉尼亚)、上中西部(威斯康辛、明尼苏达、密西根)以及西岸(主为北加州与奥勒冈)。美国其它州及欧亚部分地区亦有通报。

季节:4至10月在草丛、灌木、林地等蜱虫多的环境活动。

职业:景观造景、农林业、营建、铁路维护、油田作业、园区/公园服务等户外工作者。

霉菌暴露:若有霉菌相关疾病,可能削弱免疫力,使人更易受感染。

宠物与家畜:饲养猫狗等宠物,或是家畜,因为它们常在户外活动,可能会把蜱虫带进室内。

年龄:5至14岁儿童与65岁以上成人风险较高。

从皮疹到神经:莱姆病的三阶段症状

莱姆病症状会随感染时间不同而变化,常见分为三期:

1. 早期局限期

约75%病例在蜱虫叮咬后3至30天(平均约7天)出现游走性红斑(erythema migrans, EM),多见于大腿、臀部、躯干或腋下,可扩大至20英寸,中心可能变淡。皮疹可能痒、温热或无明显感觉,有时几周后又再出现。表现型包括:

标靶样(bull’s-eye)皮疹:最具代表性,但仅约19%的EM呈现此典型靶心外观。

环形/椭圆形红斑:自叮咬处向外扩展。

不易察觉的红斑:在深色皮肤或不易看见的部位可能被忽略。

2. 扩散期

自初发皮疹后数天到数周,细菌扩散全身,症状可能包括:

类流感症状:发烧、畏寒、疲倦、头痛、肌肉酸痛、颈部僵硬。

新增红斑:未治疗者中,近50%之后在身体其它部位出现较小的EM。

神经或心脏问题:约15%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脑膜炎、贝尔氏麻痹(Bell’s palsy)等;至多8%出现心脏问题,如心脏传导阻滞。

3. 晚期

若未治疗,数月到数年后可能并发:

关节炎:约30%患者在数月内出现,常见于大关节(膝、踝、肘、腕)。

脑与神经问题:少数人可能出现情绪、语言、记忆、睡眠问题,或麻木与放射痛。脑雾,这种过去常被认为是心因性的症状,如今已被证实与莱姆病相关,具备生物学基础且可测量。

许多人不记得被叮咬,因为若蜱体型极小且咬伤常无痛感。若曾在鹿蜱或西部黑脚蜱常见地区活动后出现症状,应及早就医。

如何诊断与治疗:从被叮咬到药物指南

如何诊断?

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可能的叮咬史来评估。为了确诊,主要会进行以下检查:

验血:这是最常见的方式,通常需要两次检验。第一次验血若结果不确定,会再进行第二次,特别是感染时间较久的情况。

其他检测:如果医生怀疑感染已经影响到神经系统或关节,可能会抽取你的脑脊髓液或关节液进行检查。此外,PCR(聚合酶连锁反应)可以帮助快速找到细菌的基因片段,神经影像学检查则能更清楚地了解脑部状况。

被叮后怎么做与治疗指南

治疗取决于疾病阶段与严重度。大多数情况在早期使用抗生素效果良好;晚期可能需更积极处理。

立即处理:以干净镊子或专用工具夹住靠近皮肤的蜱头,稳定向上拉起;勿使用凡士林或加热等刺激物。移除后清洁伤口与双手。高风险叮咬建议72小时内就医评估,即使尚无症状。

无症状但高风险暴露:若确认为可传播莱姆病的蜱种、附着≥36小时且能在72小时内开始用药,可考虑单次剂量强力霉素(doxycycline)预防性投药。

出现游走性红斑(EM):可直接治疗而不必等待进一步检测。

神经或心脏出现问题时:通常需要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14至21天。多数早期患者治疗后可完全康复。

非传统疗法:辅助性的支持

除了标准的抗生素治疗外,部分患者会寻求辅助性的方法来缓解残留症状或提升生活品质。这类辅助方法通常包括特定的营养补充、抗发炎饮食、适度运动,以及正念与冥想等心态调节。

三步骤预防:避蜱、驱蜱与检查

最有效防护是减少接触带菌蜱。

1. 避蜱:尽量避开高草、落叶堆与灌木丛;整理庭院;穿着长袖长裤,并把裤脚塞入袜中;户外活动后检查肌肤、衣物与宠物身上是否附着蜱虫。

2. 驱蜱:使用经美国环保署(EPA)认证的驱虫剂。通常只能喷洒在衣物和装备上,切勿直接用于皮肤。对于宠物则须咨询兽医,选择对动物安全的驱蜱产品。

3. 检查:户外活动后在2小时内洗澡或淋浴,可降低蜱附着机会。衣物以高温烘干杀死蜱;仅清洗可能无法去除。

可能并发症:持续性影响

虽多数人经治疗可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会有持续症状,需要长期管理。莱姆病几乎可影响任何系统,晚期尤甚。

治疗后莱姆病症候群(PTLDS):即使完成抗生素治疗,仍有疲劳、疼痛、认知问题;约10%~20%受影响。

莱姆关节炎:部分人在一或多次使用抗生素后仍持续关节发炎。

神经精神问题:研究显示约34%的莱姆相关患者可能受影响,少数报告有自伤甚至他伤念头。

无论莱姆病的症状多么复杂或隐蔽,最有效的防护永远是预防。透过了解风险、做好个人防护,并在户外活动后仔细检查,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阻断疾病的传播。

责任编辑:凌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