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庆礼俗

白露节气到 养生小心哪些禁忌“补露”怎么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025年白露节气开始于9月7日。“白露”节气对应天地之气转寒,白露时节是一年中日夜温差最大的时节。在这样的时节,养生特要注意哪些禁忌?民俗养生的“补露”要怎么补呢?
七月十五中元节 怎么看待“鬼月”?
在台湾、闽南一带俗称黄历七月为“鬼月”,传说七月一日“开鬼门”、七月三十为“关鬼门”,各地方可见“普渡”孤魂野鬼的祭拜,这些习俗的来源为何呢?我们怎样对待“鬼月”呢?
节气“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出伏中元添福!
“处暑”既然已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了,那么这节气为何带着“暑”字叫“处暑”呢?处暑节气古有“七月流火”名言,到底流什么“火”?是什么意思?处暑的当令食物、养生要则是什么? 
秋老虎立秋到 秋天养生最重这一道
2025年是从8月7日开始。从立秋到秋天第二个节气处暑前这段日子,还处于三伏天的时段,盛夏余热未尽,秋阳肆虐,素有“秋老虎”之称。俗话说:“秋老虎会咬人!”因为这期间的燥热耗气伤津,容易使人生病。立秋民俗和养生也多有相关。在这隐藏“肃杀”的秋季里,生活养生要掌握哪些要点呢?如何补秋呢?
炎炎大暑也能补 中医民俗智慧 简易可得十补方
大暑到了,炎炎夏日能“进补”吗?炎热会使人食欲欠佳,火热心烦,怎么进补呢?除了生活作息、精神的调节之外,中医讲“医食同源”,讲究五行相生的食补。本文为你掌握长夏大暑的食补养生要点--养脾胃,结合中医和民俗的养生智慧,提供十种便利的炎夏食补方。
冬病夏治就从小暑开始 掌握养生关键时机三伏天
俗谚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是黄历六月节,此际在长江淮河流域是“出梅、入伏”的转折点,梅雨一收,天气就迅猛炎热起来。夏天最后一个月,小暑连大暑,也正是一年中最灼热的时节。在这样的时节能做些什么呢?灼热难耐之下如何养护身心?有哪些智慧养生的方法吗?
夏至之“至”表示什么意义? 留意这节气宜忌过好夏至
夏至在每年6月20—22日之间到来,古来不论中外的节俗中都很重视夏至这一天。可知道夏至之“至”包含哪些意义?夏至的重要传统内涵为何?夏至到了当注意哪些生活宜忌?夏至名花是哪一种?
什么是“芒种”?芒种养生补精 古来推一宝
“芒种”这个节气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芒种”源自“芒”和“种”……。芒种特色养生要事,建议人们在仲夏生活留心三大事,有助于过好日子。“芒种”养生补精古来推一宝,是什么呢?本文告诉你。
小满有三鲜夏天养心良物  小满吃苦尝新防未病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约在公历5月20日到22日之间交节。“小满”表示农作物生长的现象,这时正是吃“苦”尝“新”的好时节。小满,提醒人们品尝生活好滋味,也展现了季节的保健之道,让人感受向上生长而盈满的青春气息。
今日节气——“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视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中医携手民俗  给你立夏养生九要点
西历5月5日就要入夏了,人体也会进入生长循环的旺季!古代的中医非常重视顺应四时变化的自然养生医理。那么,进入炎热的夏天怎么养生?中医强调夏天是人体“养长”、“养心”的季节。当然养心养得好,能让人有美颜色。 在立夏时怎么掌握养生原则?结合中医智慧与民俗养生概念,这九要点给您参考。
丰富多彩清明节 这十种民俗好有内涵!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清明节怎样成为扫墓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春分”养生开运的宜忌 你要知道的九要点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节气典故】惊蛰时节 春雷始鸣万物复苏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利用立春升阳气 打造一年好彩头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围炉过年:从除夕到元日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祭祀灶神渊远流长 怎样祭灶好招福?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真正的补冬时节 小寒节气著名补冬食俗有哪些?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冬至吟 易学大师邵雍启迪人生命之道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冬至祈福六宜三不宜  古人迎祥避灾殃的作法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被赞为“人类无形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独步全球,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起源、成因背景,请一起来了解:
传统冬至节俗吃什么  每一品都是中华文明之光
年年冬至,第一道曙光将照射在紫禁城太和殿正中的匾额上,奏报“一元之始”的讯息,这是元明清三代敬仰“初岁--冬至的胜景,而落实在民间代代相传的冬至传统食俗,也映射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光。民间传统冬至吃什么和中华文明之光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探索吧!
立冬养精蓄锐 补肾保养日常六招
从天人合一的精神意义来看,怎么过冬?“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立冬是藏之始,所以冬之养生重点在于闭藏、养藏。对应到我们的人体,立冬就是开始要让身体潜藏、养精蓄锐的时节,看冬天养生保养六招。
九九重阳节古今同颂 内涵深厚风俗知多少?
“九九”也是阳数之极,九九归一,满溢又将还原,黄金之秋将逐渐褪色,所以“重阳”也是个阴阳变化的关键日子。在古时的九九重阳就有了一些天人交融的登高赏景、感恩祈寿和避厄的风俗,也是今天重阳节活动的主题曲。
秋分 教给人的生存之道!
天地四时节气的循环,例如秋分的“阴阳相半,昼夜均,寒暑平”的现象,年复一年在时光隧道中循环往复,准确而无穷无已,这是谁的造化呢?“万物由造化,谁通天地心”。借着秋分的展现,让我们重新思考上天教给我们的生存之道吧!
“月夕”和“夕月”展现古今两个不一样的中秋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中秋节:月亮 嫦娥和月饼交织天上人间的情缘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露从今夜白!应对白露之变的养生要点
白露是从夏到秋、从热转凉的转折点。中医养生注重顺应天时,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白露节气时的生活,我们应该如何顺应天时的大变化来收敛阴精,以养生呢?秋天养生调护重点在于照护心神与呼吸系统,要怎样进行呢? 中医的养生一般从日常生活的起居、运动、饮食和身心各方面齐步进行调护:
黄历七月半盂兰盆会 怎样才得以“超度”?
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佛教称“盂兰盆节”,从南北朝时代就有以“盂兰盆会”超度的作法,后来的历代也很盛大。“盂兰盆会”怎样慈悲救赎?怎样探涉了生命遭业报时的救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