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革命?孙中山在桂林的一段往事

作者:仰岳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钟元/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476
【字号】    
   标签: tags: , ,

“桂林”不单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它优美的山水景致更是闻名全球,南宋文人王正功的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便是对它的歌颂,这里除了山水美景外,还是一个影响近代史甚钜之地。

这曾是孙中山先生设立的北伐军的大本营,他曾在这里接见了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Maring,原名Hendricus J. F. M. Sneevliet),这是国民政府和共产党第一次正式接触,当时在谈话时孙中山就揭示了国民政府和共产党在根本上互为对立的本质……

不该是你抬我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国家正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1919年,孙中山为提振革命精神吸取更多的民众投入,于是改组了中华革命党,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不久后他又重建广东根据地组织国民政府,并获选为非常大总统。这时桂系军阀陆荣廷进犯广东,孙中山命令陈炯明组织各省军队反击,经过三个月的战斗终于击败了桂系的部队,占领了广西。

孙中山认为国家不可以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因此决定北伐以统一全中国,他准备前往桂林成立总部,督师北伐。他虽然已是总统职位,但是很多作风仍保持与平民一样,在一路上也留下了许多小故事。

国父孙中山手书“博爱”。(国父纪念馆/广东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钟元翻摄/大纪元)

有一天孙中山坐在轿上,与轿夫聊天,谈话中问轿夫们,各有多大年纪了?

当时有一位轿夫回答说:“我已经60岁了。”

孙中山一听,连忙叫轿夫停下来,抱歉地说:“我的年纪比你小,不该是你抬我,按理由应该是我抬你才对。”

说完就走出轿来,路上一边走一边向轿夫解释革命的道理,并关心他的生活起居。

轿夫抬着空轿走完这一段路程,心里激起了对孙中山的敬爱之情,因他一生给无数达官贵人抬轿,从未有人体恤过他,更何况一国的总统以平等的地位和他谈话,最后二人离别时,这位60岁的轿夫不禁泪眼汪汪。

为何革命?

1911年1月,国父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摄影。(钟元翻摄/大纪元)

孙中山抵达桂林后,住进了前明朝藩王的故宫王城,这里过去原本不准闲杂人进入,但孙中山入住后便解除了这禁令。他在这里的礼堂有三次著名的演讲,每次演说都是人山人海,他一边在这里组织军队誓师北伐,空闲时他还游历了七星岩,与当地百姓闲话家常,还让侍卫们亲身为当地百姓修筑道路,孙中山一共在这里待了四个多月,这期间他与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Maring,原名Hendricus J. F. M. Sneevliet)于1921年12月进行了会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发生了革命运动,列宁推翻了帝俄建立了共产党政府,组织了苏维埃共和国。在这个政府成立之初,对中国表示非常友好,它不单自动宣布放弃当年在帝俄时代于中国的一切特权,还放弃了庚子赔款,同时表示它同情中国国民党,愿意帮助一切曾被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这一个行动非常具诱惑性,因而当时很多中国的青年们都受其诱惑,认为苏俄是一个以平等待我的国家,甚至有很多人因此向往共产主义。

到了1921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隔年又在广州召开大会,宣布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支部。

这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认为要与国民党合作,以其作为渗透中国的跳板,因而前往桂林拜访孙中山,进行会谈。马林在见面后,就表示了对国民党的同情、支持与友好,当时的谈话起初很和谐,但最后谈到关键的问题——对革命的看法时,就有了不少冲突,最后两人是不欢而散。

当年国民党的宣传部长张继先生在武汉联席会议的纪录上,写下了这场对话:

马林一开始就问:“你的革命思想,基础是什么?”

孙中山回说:“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马林不解其意,因此会谈中孙中山也一直用简单的话语解释这道统与国民革命的意涵。

在会谈的最后,马林问了孙中山:“你们中国为什么要革命?你为什么要领导革命?”

孙中山回答得非常简单,他说:“我是为了爱人类而革命!

马林听了之后很不以为然,他回说:“爱人类而革命,这种革命很难成功。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了恨人类而革命。

这一段谈话是很重要的历史纪录,也是一针见血之论。说明了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和共产党本质上对立的思想:孙中山先生是为了爱人类而革命,是为了救人而来;共产党是为了恨人类而革命,是为了毁人而来。

为“爱人”与“恨人”革命的差别

孙先生去世后,继承领导国民政府的蒋中正总统曾经在演讲中说到,孙总理眼里充满中国人民受压迫的事实、求生存的呼声,所以毅然担负起拯救民族的责任,领导人民实行革命。他的革命动机,是由于爱人。革命过程中,不许恣意杀戮,成功后,社会就可以实现和平。

蒋中正也说,俄国人民因为受专制压迫和地主剥削,人民对于统治阶级充满了愤怒与怨恨,共产党利用人民的这种心理,鼓动所谓无产阶级为自身利益不分善恶的打击其他阶级,所以他们的革命是基于恨,革命的过程中,会发挥凶残的行为,就是在革命成功后,社会也不能消灭仇恨、斗争的现象。

后来中国共产党也运用了这种心理战术夺取了中国政权,对比目前海峡两岸民主与共产制度迥然不同的社会氛围,以及双方政府面对国际事务的应对态度与行为,在在应证了“爱人”与“恨人”两种革命理念实现的最终结果的天壤之别。

参考书目:

《孙中山传奇》 作者:石静宜 可筑书房1990年 出版

《中国通史一百讲》 作者:陈致平  嘉年出版社1977年 印行

《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演讲:本党国民革命和俄国共产革命的区别@*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回忆父亲蒋介石的教诲,蒋经国曾以《易经》中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形容父亲蒋介石在日常生活中修身的细节,数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丝毫懈怠和含糊。而蒋介石对儿子的教育,从《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家谕》所记录的家书中可见一斑。
  • 孔祥熙,字庸之,山西太古人。孔祥熙三岁丧母。小时候因为生病,在美国教会开办的医院中治好了疾病。后来,又经过教会的介绍,孔祥熙赴美留学,从欧柏林大学毕业。留学期间,认识了孙中山先生。至清朝宣统年间回国后(1907年),孔祥熙在太古创立铭贤学校,出任校长。
  • “正如乔治‧华盛顿是美国政治的奠基者,约翰‧马歇尔是美国司法的奠基者。”这一论述出自乔尔‧理查德‧保罗(Joel Richard Paul)的著作《开创先河: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和他的时代》(Without Precedent: Chief Justice John Marshall and His Times)的第一段,并赢得了绝大多数美国法律学者的高度认同。
  • 一六三八年,在他的父母结婚廿三年一直没有子嗣的情况下,路易十四来到人间,成为路易十三的长子。这个众所期盼的新生儿,被取名为Dieudonné,意为“神赐之子”。

    他拥有法国和西班牙王室,以及意大利梅迪奇家族的血统,遗传了各个家族的特性:法国王室对生命与享受的热爱、意大利梅迪奇家族对艺术的鉴赏力,以及西班牙王室对荣耀与王权的注重,加上他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敏锐的眼光、超强的记性,奠定了他作为名君的鲜明性格。

  • 公元1958年8月23日中共对金门发动大规模炮击,开启了震惊中外的八二三炮战,然而在这场战斗中除了广为人知的公开史料外,在蒋介石的个人传记里也记载了几件鲜为人知的佚事……
  • 罗纳德‧里根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拥有许多总统图书馆的典型藏品,例如历史文献、文物、互动展览和照片。其中有一件展品总会立刻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一架退役的“空军一号”喷射机。
  • 台湾民主自由
    蒋经国先生是中华民国第6、7任总统。他知人善任,启用一批优秀的官员,将台湾建设成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成为当时亚洲四小龙之首。同时他晚年也解除了种种的政治禁令,让台湾走向民主化。曾有民调统计,有超过半数的台湾人民认为他是最受到怀念,也是对台湾贡献最大的总统。
  • 历史上的今天,林肯:失身草莽良亦寇,一朝称王贼亦雄。天地黑白早有定,是非成败转头空。独立自由血铸就,想拿走就拿走?不中!
  • 蒋介石是近代知名的领导者,大多数人普遍以为他是一位冷酷的军事强人,其实检视他的日记与过去侍卫的回忆录,可发现许多他个人在私底下与人热情互动、为人设想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在他“车游”期间最为多见,而“车游”则是他个人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之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