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出伏中元添福!

立秋节气后“处暑”来,处暑是秋天的节气,有句俗语说“争秋夺暑”,指的就是从“立秋”到“处暑”期间气候从暑热入秋的微妙变化。“处暑”既然已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了,那么这节气为何带着“暑”字,叫“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就是说“处暑”就是“止暑”的意思。换句话说,到了处暑节气,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才过去,秋老虎的暑热才会慢慢消退。2025年的处暑节气从8月23日开始,对应到黄历刚好是七月初一,七月半中元节也在此节气中。
处暑七月流火 迎接暑退秋至
先周的华夏子民就观察到了“七月流火”(《诗经‧豳风》〈七月〉)的天象。古人以天象记事,借着观察天象与节气以安排作息,这是天人合一的一种生活方式。豳地民歌记载的“七月流火”,是在处暑节气的夜里可以观察到的星象,预告“暑退秋至”。

古人所说的“七月流火”的“火”是指“大火”这颗恒星,即中国天象学中的心宿二大星,西方称为天蝎座α星;“流火”是指黄历七月时“大火”出现在天空位置的动态——从入夜后到子夜这一段时间,“大火”从中天一路往西流过天际直到地平线上(如果用缩时摄影来看“大火”流过天际的轨迹更是明白)。过了处暑,大火在子夜时就已经落到屋脊后方了,这现象可以作为“暑退秋至”的一种标志。
中元普渡 慈悲流布
今年处暑节气中,有中元节这个重大的民俗节日。有句歇后语说:“七月半鸭——不知死活!”为什么有此一说呢?俗称黄历“七月半”即中元节,“中元普渡”则是民俗大事,此时鸭子生长成熟正当令,应时应景将成为中元节的祭祀牺牲,所以有了这句俗语,用以比喻世人不知大难临头。
现代有些人把中元节称为“鬼节”,我们从古书《礼记》记载来看,战国时代之前根本没有七月鬼月的禁忌,黄历七月的要事是修补城郭、防灾、犒谢军士等等,一切行事秉持敬天道、尽人事的精神进行。
道教文化兴起后,黄历七月有“地官赦罪”之说。传说地官在他生日——中元这一天慈悲赦罪。民间俗众就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建醮祭祀,祈求地官赦免先人罪业,后来遍及普渡一切孤魂亡灵野鬼。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兴盛,民间信徒在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供奉美味果品、器物以报恩七世父母。宫中和民间都以慈悲情怀施舍孤苦民众。
到了两宋时期,佛家“盂兰盆会”的感谢亲恩,道教“中元节”的普渡孤魂亡灵,加上民间祭祖谢天等等活动,让黄历七月十五日成了天地人融合的净化日。有些民间信仰的中元祭祀节庆活动非常盛大,处处流布祈福与慈悲的情怀。在处暑节气中,以慈悲的胸怀来止恶扬善,天地人间当会更加美好。

节气与生活 处暑俗谚
在这七月流火暑退秋至之际,如何对应这半个月中的节气特征,过上健康又美好的生活?我们从处暑节气的俗谚来借用古人的生活智慧。
1. 出伏迎处暑,当心秋老虎。
“秋老虎,毒过虎”的俗谚是形容处暑时节的天气。江苏一带的俗谚“处暑处暑,热煞老鼠”,反映处暑节气中高温酷热的现象,老鼠也受不了。
处暑时节,在中纬度温带地区已是秋高气爽,而在副热带、热带,还见烈阳当头,暑气余威甚至不亚于夏日。清代时《清嘉录》风土志说“处暑十八盆”,说入了处暑还要热个十八天左右,这期间还要淋浴冲凉。一般三伏天都在处暑前出伏,三伏天较长有40天的,则在处暑后出伏。“出伏迎处暑”,还是要当心“秋老虎”的天气。
2.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

处暑时节太平洋气旋依然兴盛,我们对台风的防范不可轻忽,史上有些严重的台风,不少是发生在秋天的。处暑时节台风盛,观察天空,如果日出时有红云,就是大自然警示台风将来的“台风云”,居家、外出都要做好防台准备。
3. 秋收不失时,谷物不绝时。
处暑谷到处黄,收获的农忙季节到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暑,天地始肃”,说处暑节气时天地间开始展现肃杀之气了,万物明显转向收敛,所以说这时进行“秋收不失时,谷物不绝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是提醒人们,养阴保健的时节到了。
4. 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秋天到,天干物燥,人们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秋令保健首重养阴。滋阴润燥,润肺、养胃、养肝。取用当令的食材,取乎时、用以节,调和天地气候的变化以保健身心,一直是中国食疗文化的重要要则。处暑节气中,民间当令的养生美食是“处暑鸭”和“处暑梨”。俗谚说:“处暑送鸭,无病各家。”鸭肉味甘性凉,可以清热生津,滋阴润燥。处暑时节,鸭子的膻臭味最轻微。

另外,梨子是处暑当令水果。梨子多汁有助于润燥生津、防秋燥。《本草纲目》说梨消痰降火凉心肺。处暑吃梨当令,但也不宜过量。

喜舍添福来
“七月流火”闪在天边,处暑秋老虎,近在身边,对处暑之争秋夺暑的气候,我们可不要掉以轻心。传统节俗中的黄历七月是充满慈悲普渡与喜舍施予的月份。就在这初秋处暑节气中,让我们以反哺的孝心和普渡的悲悯,为人为己添福!@*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