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节气“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出伏中元添福!

作者:容乃加
处暑节气到,七月流火闪在天边,炎秋老虎,近在身旁。过个处暑好节气,慈悲流布,为人为己增福气。图为初秋的台湾花莲六十石山。(花东纵谷国家风景区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31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立秋节气后“处暑”来,处暑是秋天的节气,有句俗语说“争秋夺暑”,指的就是从“立秋”到“处暑”期间气候从暑热入秋的微妙变化。“处暑”既然已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了,那么这节气为何带着“暑”字,叫“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就是说“处暑”就是“止暑”的意思。换句话说,到了处暑节气,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才过去,秋老虎的暑热才会慢慢消退。2025年的处暑节气从8月23日开始,对应到黄历刚好是七月初一,七月半中元节也在此节气中。

处暑七月流火 迎接暑退秋至

先周的华夏子民就观察到了“七月流火”(《诗经‧豳风》〈七月〉)的天象。古人以天象记事,借着观察天象与节气以安排作息,这是天人合一的一种生活方式。豳地民歌记载的“七月流火”,是在处暑节气的夜里可以观察到的星象,预告“暑退秋至”。

七月流火。示意图。(Shutterstock)

古人所说的“七月流火”的“火”是指“大火”这颗恒星,即中国天象学中的心宿二大星,西方称为天蝎座α星;“流火”是指黄历七月时“大火”出现在天空位置的动态——从入夜后到子夜这一段时间,“大火”从中天一路往西流过天际直到地平线上(如果用缩时摄影来看“大火”流过天际的轨迹更是明白)。过了处暑,大火在子夜时就已经落到屋脊后方了,这现象可以作为“暑退秋至”的一种标志。

中元普渡 慈悲流布

今年处暑节气中,有中元节这个重大的民俗节日。有句歇后语说:“七月半鸭——不知死活!”为什么有此一说呢?俗称黄历“七月半”即中元节,“中元普渡”则是民俗大事,此时鸭子生长成熟正当令,应时应景将成为中元节的祭祀牺牲,所以有了这句俗语,用以比喻世人不知大难临头。

现代有些人把中元节称为“鬼节”,我们从古书《礼记》记载来看,战国时代之前根本没有七月鬼月的禁忌,黄历七月的要事是修补城郭、防灾、犒谢军士等等,一切行事秉持敬天道、尽人事的精神进行。

道教文化兴起后,黄历七月有“地官赦罪”之说。传说地官在他生日——中元这一天慈悲赦罪。民间俗众就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建醮祭祀,祈求地官赦免先人罪业,后来遍及普渡一切孤魂亡灵野鬼。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兴盛,民间信徒在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供奉美味果品、器物以报恩七世父母。宫中和民间都以慈悲情怀施舍孤苦民众。

到了两宋时期,佛家“盂兰盆会”的感谢亲恩,道教“中元节”的普渡孤魂亡灵,加上民间祭祖谢天等等活动,让黄历七月十五日成了天地人融合的净化日。有些民间信仰的中元祭祀节庆活动非常盛大,处处流布祈福与慈悲的情怀。在处暑节气中,以慈悲的胸怀来止恶扬善,天地人间当会更加美好。

黄历“七月半”就是中元节,自古以来有许多普渡节俗。图为基隆中元祭放水灯花车游行一景。(岳芸/大纪元)

节气与生活 处暑俗谚

在这七月流火暑退秋至之际,如何对应这半个月中的节气特征,过上健康又美好的生活?我们从处暑节气的俗谚来借用古人的生活智慧。

1. 出伏迎处暑,当心秋老虎。

“秋老虎,毒过虎”的俗谚是形容处暑时节的天气。江苏一带的俗谚“处暑处暑,热煞老鼠”,反映处暑节气中高温酷热的现象,老鼠也受不了。

处暑时节,在中纬度温带地区已是秋高气爽,而在副热带、热带,还见烈阳当头,暑气余威甚至不亚于夏日。清代时《清嘉录》风土志说“处暑十八盆”,说入了处暑还要热个十八天左右,这期间还要淋浴冲凉。一般三伏天都在处暑前出伏,三伏天较长有40天的,则在处暑后出伏。“出伏迎处暑”,还是要当心“秋老虎”的天气。

2.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

天空出现火烧云是台风的预兆。图为台湾北港出现的火烧云,火红一片。(陈威光/大纪元)

处暑时节太平洋气旋依然兴盛,我们对台风的防范不可轻忽,史上有些严重的台风,不少是发生在秋天的。处暑时节台风盛,观察天空,如果日出时有红云,就是大自然警示台风将来的“台风云”,居家、外出都要做好防台准备。

3. 秋收不失时,谷物不绝时。

处暑谷到处黄,收获的农忙季节到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暑,天地始肃”,说处暑节气时天地间开始展现肃杀之气了,万物明显转向收敛,所以说这时进行“秋收不失时,谷物不绝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是提醒人们,养阴保健的时节到了。

4. 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秋天到,天干物燥,人们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秋令保健首重养阴。滋阴润燥,润肺、养胃、养肝。取用当令的食材,取乎时、用以节,调和天地气候的变化以保健身心,一直是中国食疗文化的重要要则。处暑节气中,民间当令的养生美食是“处暑鸭”和“处暑梨”。俗谚说:“处暑送鸭,无病各家。”鸭肉味甘性凉,可以清热生津,滋阴润燥。处暑时节,鸭子的膻臭味最轻微。

鸭肉味甘性凉,可以清热生津,适合秋天滋阴润燥。处暑时节,鸭子的膻臭味最轻微。(张学慧/大纪元)

另外,梨子是处暑当令水果。梨子多汁有助于润燥生津、防秋燥。《本草纲目》说梨消痰降火凉心肺。处暑吃梨当令,但也不宜过量。

处暑梨当令,《本草纲目》说梨消痰降火凉心肺。(Shutterstock)

喜舍添福来

“七月流火”闪在天边,处暑秋老虎,近在身边,对处暑之争秋夺暑的气候,我们可不要掉以轻心。传统节俗中的黄历七月是充满慈悲普渡与喜舍施予的月份。就在这初秋处暑节气中,让我们以反哺的孝心和普渡的悲悯,为人为己添福!@*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天(8月7日)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是因其还在三伏天内,所以暑气未消。俗话说:“秋老虎”会“咬”人,此时养生要注意什么呢?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今年6月21日(周六)为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这一天之后白昼逐渐变短,但气温将继续升高。比起其它一些地区,洛杉矶的“伏天”相对舒适,但暑热天气仍可能影响到一些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情绪与精神健康。
  • 观赏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025年白露节气开始于9月7日。“白露”节气对应天地之气转寒,白露时节是一年中日夜温差最大的时节。在这样的时节,养生特要注意哪些禁忌?民俗养生的“补露”要怎么补呢?
  • 在台湾、闽南一带俗称黄历七月为“鬼月”,传说七月一日“开鬼门”、七月三十为“关鬼门”,各地方可见“普渡”孤魂野鬼的祭拜,这些习俗的来源为何呢?我们怎样对待“鬼月”呢?
  • 2025年是从8月7日开始。从立秋到秋天第二个节气处暑前这段日子,还处于三伏天的时段,盛夏余热未尽,秋阳肆虐,素有“秋老虎”之称。俗话说:“秋老虎会咬人!”因为这期间的燥热耗气伤津,容易使人生病。立秋民俗和养生也多有相关。在这隐藏“肃杀”的秋季里,生活养生要掌握哪些要点呢?如何补秋呢?
  • 大暑到了,炎炎夏日能“进补”吗?炎热会使人食欲欠佳,火热心烦,怎么进补呢?除了生活作息、精神的调节之外,中医讲“医食同源”,讲究五行相生的食补。本文为你掌握长夏大暑的食补养生要点--养脾胃,结合中医和民俗的养生智慧,提供十种便利的炎夏食补方。
  • vegetable garden
    俗谚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是黄历六月节,此际在长江淮河流域是“出梅、入伏”的转折点,梅雨一收,天气就迅猛炎热起来。夏天最后一个月,小暑连大暑,也正是一年中最灼热的时节。在这样的时节能做些什么呢?灼热难耐之下如何养护身心?有哪些智慧养生的方法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