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明潭传奇 张连桂瓶中乾坤与芒萁工艺

张文耀站在展馆内说明父亲作品,“这展示馆就是1921年开放的,里面看到的篮子、鱼筌都是我爸爸做的”。(廖俪芬/大纪元)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5年09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南投报导)“这展示馆就是在1921年开放,当年我爸爸张连桂做很多手工艺品,鱼篓是汉人在湖泊捕鱼的生活用具。”张文耀指着墙上不同大小形状的篮子说。张连桂出生于1925年的日月潭边,潭边长满了芒萁,他从爸爸妈妈身上学会如何把叶柄砍下来,晒干后剥壳成条,泡水软化后,加上孟宗竹片编成鱼篓、菜篮。那时家境贫困,村子里没有正式学校,他上了几年日本小学就回家帮忙,字也不认得几个,完全靠观察和双手学习。“他没有读书,所有技艺都是自己摸索,一双手什么都能做。”

战地岁月与求生记十九岁那年,新婚不到一星期的张连桂被征调为军夫,送往新几内亚。当地环境恶劣,疟疾盛行,日本军粮不足,他们只能四处找食物。他跟着当地人上山采树皮、下河捞鱼,甚至教原住民做鱼筌换取食物。“爸爸说那里物资缺乏,他每天想着怎么回台湾。”有一回他们被迫待在丛林里十几天,靠捡漂流木煮野菜度日,最后终于熬过三年多才回到家。战后他帮人建水库、砌石墙,也做木船。“早期日月潭的观光船很多是他做的,古巴人曾经来看了三年,还是看不懂他怎么用几根木料,就做出那么稳的船。”

瓶中乾坤的开始张连桂七十四岁那年,太太中风,他为了在家陪伴太太,开始尝试用竹签、牙签在玻璃瓶内做小模型。“他每天都在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个作品简单的要三个月,复杂的更久。”他先用刀子把竹子削成薄片,再用白胶一片一片黏在细竹签上,放入瓶内组装,作品有船、庙宇、稻田、原住民打猎的场景,甚至用铝罐剪出客厅的桌椅,还有自制出全台第一个立体式的南投县地图。火车、双子星大楼,都被他塞进小小的瓶子里。这十年间他做了三百多件作品,从未对外售出,访客只能在馆内见到。

老人画画与地震云彩八十二岁时,一位雕塑家来参观,赞叹他对人物比例的掌握,鼓励他试着画画。张连桂觉得自己年纪大,不会拿画笔,但还是答应了。那段时间他每天凌晨四点划小船到潭面钓鱼,看天色变化,用老旧的相机拍下晨曦。“他觉得日出云彩每一天都不一样,就每天拍一张。”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前的几天,他拍到东方天空泛着淡红色的云,那天清晨站在水坝上看见山崩落石扬起的灰尘,他说那是这辈子看过最奇特的景象。地震后,他把照片裱起来,依着记忆用水彩画下来,留下最后的作品。不到两年,他就安静离世,像是完成了使命。

传承与第三代“我爸爸一辈子都在做,他没休息,我们这个馆已经开放十七年多了,来的人超过五十万。”张文耀说。如今他七十多岁了,只接受预约客做馆内导览。“我们没有做广告,纯粹是口耳相传,因为这些东西属于日月潭。”馆内除了瓶中艺术,还展示芒萁鱼篓、木制拐杖、古早的便当盒,以及张连桂做的载人木船模型。担心年纪大无法再接待游客,家族将成立张连桂传艺文化基金会,希望第四代愿意留下来。“我们孩子不想接,我就找外孙和他的朋友来,他们有兴趣,就交给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些作品留在日月潭,不要流落外地。张文耀还提到他的母亲当年就是在日月潭景点,卖这二个大小篮子加上一根木制拐杖,让他们全家衣食无虞。

一代传奇接续张连桂一生没有受过完整教育,靠着一双手在日月潭边摸索出芒萁编织、木船制作、瓶中艺术等独门技艺。他在新几内亚求生的经验,让他懂得珍惜每一个材料;在晚年用竹签和牙签搭建起一个个微型世界;甚至在八十多岁时无师自通画下地震前后的天色。他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每天努力的身影。张文耀说:“他七十四岁做到八十四岁,不服老,全部都是自己慢慢做。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让这些东西好好保留下来。” 目前张文耀偶而接一些芒萁手作课程,希望将父亲的好手艺传给有缘人,在强调永续及维护生态的今天,让更多人认识它。

责任编辑:陈玟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