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保罗‧鲁本斯:艺术与婚姻中的爱情

鲁本斯最具亲切感的画作,聚焦其挚爱的发妻伊莎贝拉及续弦赫勒娜。
文/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苏雯 编译
彼得‧保罗‧鲁本斯,《花园中的鲁本斯与第二任妻子》(Rubens and his second wife in the garden)局部,创作于1640年左右,面板油画,德国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19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彼得‧保罗‧鲁本斯,《花园中的鲁本斯与第二任妻子》(Rubens and his second wife in the garden)局部,创作于1640年左右,面板油画,德国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藏。(公有领域)

彼得‧保罗‧鲁本斯,《花园中的鲁本斯与第二任子》,(Rubens and his second wife in the garden)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年)是位名副其实的通才:他是通晓六国语言的博学外交家、精明成功的企业家,更是巴洛克艺术运动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其画作品类之繁多,令人惊叹。他掌管大型画室,创作涵盖祭坛画、肖像画、历史画、风景画、素描、大型室内装饰方案、挂毯设计及书籍插图等多个领域。

鲁本斯的油画作品,以笔触豪放、动感十足、色彩浓郁及戏剧化的光影效果著称;在题材方面,既有神话英雄事迹、天主教圣像,亦有欧洲各地王室贵胄的画像。

在完成大量委托工作的间隙,鲁本斯也为家人画肖像,这些作品堪称其最显亲密、最富柔情的艺术创作。

彼得‧保罗‧鲁本斯自画像,1623年,面板油画,85.7 × 62.2 cm,英国王室收藏。(公有领域)

早年教育

这位伟大的佛兰德斯画家其实出生于德国席根(Siegen),其家族于1589年迁居西班牙统治下尼德兰的安特卫普。鲁本斯接受了全面的古典教育,这份学养成为其知性艺术创作的重要根基。13岁时,他初任伯爵夫人府中的侍童,由此接触到日后成为生涯背景的宫廷社交圈。鲁本斯先后师从过三位安特卫普画家。

彼得‧保罗‧鲁本斯,《圣乔治与龙》(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1606–1608年作,布面油画,309 × 257 cm,马德里普拉多国家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其艺术修养中最关键的历练,是1600至1608年间长达数年的意大利之旅。他既钻研古希腊罗马艺术,亦研习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提香等大师之作,更深入探索卡拉瓦乔为代表的巴洛克风格。求学期间,他接获热那亚、曼图亚(Mantua)与罗马贵族委托,并承接天主教会重要订单。

与伊莎贝拉的温馨家庭生活

1609年对鲁本斯而言是丰收之年。回到安特卫普后,他被任命为西属尼德兰统治者阿尔贝特大公与夫人伊莎贝拉的宫廷画家。同年,他迎娶伊莎贝拉‧布兰特(Isabella Brant ,1591–1626年)。他为庆贺这段姻缘所作的双人肖像《金银花凉亭中的鲁本斯与伊莎贝拉‧布兰特》(Rubens and Isabella Brant in the Honeysuckle Bower),以交叠的手部刻画了夫妻深情。该画收藏于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Alte Pinakothek)。

彼得‧保罗‧鲁本斯作,《金银花凉亭中的鲁本斯与伊莎贝拉‧布兰特》(Rubens and Isabella Brandt in the Honeysuckle Bower),约1609–1610年作,布面油画,178  × 136.5 cm,德国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藏。(公有领域)

次年,鲁本斯购得安特卫普一处自幼心仪的土地。他设计建造了一座大型意大利式宅邸,包含工作室、居所与庭院,并设有经由门廊进入的繁茂花园。如今此处成为鲁本斯故居博物馆(Rubenshuis)的一部分。艺术上,鲁本斯承接教会与王室委托,不断取得巨大成功;个人生活方面,他与伊莎贝拉育有三名子女,享受着天伦之乐。鲁本斯透过画作与素描记录了他日益壮大的家庭。

伊莎贝拉于1626年辞世,可能死于鼠疫。悲痛欲绝的鲁本斯全心投入工作,为西班牙与英格兰王室担任外交使节,同时承接两国君主的委托创作。

比利时安特卫普鲁本斯故居外的巴洛克式庭园。(Shutterstock)

鲁本斯于1630年再婚。他选择赫勒娜‧福尔芒(Helena Fourment)为妻,这个决定令同僚颇感意外。其赞助人伊莎贝拉大公夫人曾册封他为“宫廷侍从”,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伊莎贝拉的侄子)亦授予他贵族身份;按此资格,鲁本斯本可娶贵族为妻。赫勒娜却是一介平民,父亲是安特卫普富商、鲁本斯的赞助人和友人。

在迎娶赫勒娜数年前,鲁本斯曾为一位容貌迷人的女子绘制肖像——这幅现藏伦敦国家美术馆的珍品被称为“草帽”(Le Chapeau de Paille),据信是艺术家为赫勒娜的姊姊苏珊娜‧伦登(Susanna Lunden,1599–1643年)绘制的数幅肖像之一。苏珊娜之女日后嫁给了鲁本斯与首任妻子所生的长子。

彼得‧保罗‧鲁本斯,《苏珊娜‧伦登肖像》(Portrait of Susanna Lunden,亦称“草帽”),作于约1622–1625年,橡木板油画,79 × 54.6 cm,伦敦国家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贵族的缪思

赫勒娜以绝世美貌著称,而鲁本斯更欣赏她的性格,不喜那些贵妇常见的虚荣。两人年龄差距悬殊——婚时她年仅16,他已52岁,但这段婚姻却堪称美满,孕育了五名子女。

赫勒娜成为鲁本斯创作生涯最后十年的缪思。他不仅为她单独画像,更让她与子女共同入画。作为理想女性的化身,她的形象亦频繁出现在鲁本斯的神话与宗教题材作品中。

彼得‧保罗‧鲁本斯所绘《身着婚纱的赫勒娜‧富尔芒肖像》(A portrait of Helena Fourment in her wedding dress),约1630–1631年作,橡木板油画,163.5 × 136.9 cm,德国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藏。(公有领域)

《鲁本斯、赫勒娜‧福尔芒与其子弗朗斯》(Rubens, Helena Fourment, and Their Son Frans)是艺术家晚年杰作之一。此幅木板油画作完成于1635年前后,现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前曾由马尔伯勒公爵家族(Dukes of Marlborough,罗斯柴尔德家族法国分支)及查尔斯与杰恩‧莱茨曼(Charles and Jayne Wrightsman)夫妇等藏家传承。

彼得‧保罗‧鲁本斯,《鲁本斯、赫勒娜‧福尔芒与其子弗朗斯》(Rubens, Helena Fourment, and Their Son),约1635年作,木板油画,203.8 ×  158.1 cm,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画面以“爱之花园”(Garden of Love)形式呈现:背景实为其安特卫普家族花园的理想化描绘。园中布满象征生育与丰饶的元素,如女像柱(caryatid)、喷泉与常春藤。鹦鹉因与圣母玛利亚的关联,更暗喻纯洁之义。

彼得‧保罗‧鲁本斯,《爱之花园》(Garden of Love)。(公有领域)

鲁本斯描绘自己与赫勒娜并肩漫步。夫妇两人手部轻触,类似《金银花凉亭》中的手势,但37年的年龄差却显而易见:他的手饱经沧桑,她的仍然稚嫩。鲁本斯横跨胸前的皮质剑带(baldric,称为肩带)昭示着他的贵族身份。

这对夫妇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由于画中仅出现一名孩童,学者长期认定其为长女。然而近年服饰专家指出,孩童的平领与斜挂腰带实为男性装束,与鲁本斯的男装异曲同工。现已确认,画中颈部系引绳、头戴护头帽、正蹒跚学步的孩童,实为鲁本斯与赫勒娜的第二个孩子——儿子弗朗斯(Frans)。

此画的核心在于赫勒娜作为妻子与母亲的形象。弗朗斯与鲁本斯皆注视着她,父子俩的身姿强调了她的存在。对面板的科学分析、特别是X光检测显示,鲁本斯最初将自己的头部画成几乎正对前方,最终才调整为向赫勒娜致敬的姿态。与鲁本斯初始设计姿态相似的构图,见于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收藏的《花园中的鲁本斯与第二任妻子》(Rubens and his second wife in the garden,约1640年作)。

彼得‧保罗‧鲁本斯,《花园中的鲁本斯与第二任妻子》(Rubens and his second wife in the garden),约1640年作,面板油画,97.5  ×  130.7 cm,德国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藏。(公有领域)

鲁本斯的艺术展现了其创新风格,综合汲取了北欧写实主义、意大利艺术的情感表现与古典雕塑传统。其辉煌创作深深影响了后世。他最具个人色彩的作品以挚爱的发妻伊莎贝拉及续弦赫勒娜为主角,融会内心情感与艺术创造力,以其真实动人成就非凡艺术价值。

原文“Peter Paul Rubens: Loves in Art and Matrimony”刊载于英文大纪元。

【作者简介】
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艺术顾问,居住在纽约。她撰写的文章涉及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和特别展览等一系列主题。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圣人的肉身被奇迹般保存的是圣塞西莉亚(St. Cecilia),也就是后来被西方人尊崇的音乐的保护神。
  • 英国巴洛克艺术家威廉‧多布森(William Dobson,1611—1646年)原本并非家喻户晓的人物,但随着伦敦泰特美术馆(Tate)和英国国家肖像画廊(NPG)联合收购一幅罕见自画像登上国际新闻之后,情况有了变化。这幅作品的成交价为2,367,405英镑(约320万美元)。
  • 理查二世虽寿数短暂,在位时间却很长(1377–1399年):其祖父爱德华三世逝世后,年仅10岁的他即加冕为王。艺术史学家们认为,理查在其统治末期委托创作了《威尔顿双联画》(The Wilton Diptych),这是现存罕见的英国中世纪面板画作,现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
  • 有些鉴赏家认为,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1582–1666年)才是最出色的荷兰巴洛克画家。哈尔斯在当时以描绘欢乐场景的风俗画,以及个人与团体肖像而广受欢迎。
  • 被誉为哈德逊河画派“奠基人”的英国裔艺术家托马斯‧柯尔(Thomas Cole,1801–1848年),不仅启发了同时代艺术家,更激励后世画家挥毫捕捉美国独特的自然景观。他倡导将《圣经》题材、历史事件与文学意象融入创作,引领了风景画艺术高度的提升。
  • 维多利亚女王对第一代威灵顿公爵亚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年)赞誉有加,称他为“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自1896年以来,卡尔‧法布里蒂乌斯这幅精美的金翅雀图画一直收藏在毛里茨之家博物馆内。这幅画在学术界一直相当受到重视,但在同名小说出版之前,却鲜为大众所知。
  • 皮尔家族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族之一。族长查尔斯‧威尔逊‧皮尔(Charles Willson Peale,1741–1827)以描绘乔治‧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其他重要人物,以及自己家庭成员的肖像画而闻名。老皮尔也是著名的自然学家和富有开创性的博物馆创始人。他的17个孩子大多以科学家和古代绘画大师的名字命名,其中包括卡尔‧林奈、拉斐尔、提香、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和安杰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
  • 纽约弗里克收藏馆举办的特展“维梅尔的情书”,展览以亨利‧克莱‧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生前收藏的最后一幅画作——约翰尼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女主人与女仆》(Mistress and Maid)为焦点展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