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8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报导)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展出“宫乐响起:文献中的宫廷音乐”特展,呈现自周朝延续至清代,宫廷祭祀、宴飨、庆功的典雅乐章,带观众追索自周公“制礼作乐”以来传承千年的礼乐文化。
台湾故宫表示,“宫乐响起:文献中的宫廷音乐”特展透过“宫廷大乐团”、“载歌载舞”、“四方乐聚”、“弦外余音”四个单元,一同考察清宫音乐性活动的历史面貌,并一览清代皇家对于中、外音乐的整理与贡献。
从西周的雅乐,到汉、唐乐府,再到宋、元、明、清的宫廷乐舞,每个朝代在传承与创新中,形塑出独特的宫廷乐章,至清代其形制已然完备,并因以满族入主中原,融合满洲特色,最终发展出一套规模严整、风格多元的宫廷音乐。

“宫廷音乐有哪些乐器?”台湾故宫表示,清宫三大节(黄历新年、冬至、万寿节)又会演奏什么样的音乐?“宫廷大乐团”单元介绍清宫宫廷音乐中地位最高的“中和韶乐”,这是源自于《周礼》以来的宫廷雅乐,举凡宫廷正式之祭祀、朝会与宴飨等场合皆演奏,透过编钟、编磬、搏拊、建鼓、篪、排箫、箫、笙、琴、瑟、埙、柷、敔等10余种乐器共同演奏。

台湾故宫表示,甫于5月由文化部公告为重要古物的《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中<文庙乐器图说>即精细描绘以此规格奏乐之各式乐器;而成书于乾隆年间的《皇朝礼器图式》是一本清代礼器图绘专书,绘图笔法细腻,其中“乐器”专卷,绘有82幅乐器图像,详细记述各乐器尺寸、质地与纹路等资料,并依清宫的音乐场合分类图绘,并涵括中国传统乐器与少数民族乐器。
台湾故宫指出,乐舞密不可分,“载歌载舞”单元介绍各式清朝宫廷乐舞,“佾舞”乃是祭祀中的重要部分,展现了对天地神祇的敬畏与崇敬,最为常见的是直到现在仍是各地孔庙每年盛大活动的祭孔佾舞,《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即收入<佾舞>图绘,图中描绘祭孔大典中,佾生们左手执籥、右手秉翟献舞的画面。


而具满洲特色的“庆隆舞”、“世德舞”及“德胜舞”,则是筵宴中的传统乐舞,充满民族特色与喜庆氛围。《钦定大清会典图》中收入庆隆舞的细腻图绘,分为武舞(扬烈舞)与文舞(喜起舞),表演时扬烈舞在前,而喜起舞在后。

“四方乐聚”单元呈现清朝宫廷音乐一大特色-异域之音。清代将周边各少数民族与藩属之乐舞称为“四裔乐”,包含:东部的瓦尔喀部乐及朝鲜国俳、北部的蒙古乐、西部的回部乐、番子乐、廓尔喀部乐(位于今尼泊尔)、及南部的缅甸国乐、安南乐等音乐,在欢庆的筵宴场合可见各式民族乐器的表演。

“笳吹乐”为蒙古乐曲之一,乐器有胡笳、胡琴、口琴、六弦筝等,故宫院藏〈笳吹乐章满洲蒙古汉文合谱〉为满、蒙及汉笳吹乐章合谱,字字句句谱上工尺谱,呈现民族音乐的文化融合与交流。

“弦外余音”单元从文献回首历史,清宫除了每年近百场的宫廷音乐活动外,还编纂了中国音乐理论与宫廷音乐的经典著作。康熙帝(1654-1722)对中、西乐律皆有独特见解,敕撰《御制律吕正义》(附《续编》),其《续编》乃中国第一部正式刊行汉文西洋乐理之作;由皇家编纂的《钦定诗经乐谱全书》与《钦定乐律正俗》,则为中国诗歌音乐留下了重要文献。
策展人故宫书画文献处叶淑慧助理研究员表示,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远,作为欣赏娱乐之用,更深深镶嵌于礼制与信仰的脉络之中。清宫剧中的音乐,常令人印象深刻,而依历史场景,这些声音并非虚构,它们有迹可循、有谱可依。
叶淑慧说,在宫廷中,负责音乐演奏活动的一班人员宛如常驻于宫廷的大乐团,井然有序配合各种祭祀、庆典活动,依典制演奏着音乐,搭配各种场景演奏不同的乐器,并有乐舞及乐章,隆重与欢庆兼而有之。
叶淑慧表示,此次展览特别从文献出发,以清代宫廷音乐为核心,回溯千年来的宫廷音乐与佾舞传统,主要也呈现清宫音乐多元文化交融下的独特历史面貌。期望观众在赏析文献与图像,了解一场场宫廷朝贺与节庆上演哪些异域乐舞,聆听宫廷的音乐日常,体会乐音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她说,现今台湾之台北、彰化、台南等各地孔庙仍遵循文庙“释奠礼”的礼乐传统,以钟、磬、琴、瑟、笛、笙、鼓等中和韶乐乐器奏起的祭祀乐音,宫乐喤喤、锵锵之声犹在。
责任编辑:叶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