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明史‧文学(四)

诗圣杜甫仁者胸怀 沉郁顿挫开阔深远

作者:莲子
图为清 丁观鹏绘《杜甫诗意图全卷》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78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对杜甫而言,世间风物人情,无一不能入诗,一出手即是上乘佳作。(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第四节 诗圣 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工部集》共收录1,400多首诗作。

杜甫是河南巩县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其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所作成一囊[1]。”弱冠之年就与文士唱和,被时人目为“班固[2]”“扬雄[3]”。

1. 读书漫游

从20岁开始,杜甫漫游吴越(江浙一带)、齐赵(山东北部、河北南部)等地,青春烂漫,快意人生,前后大约有十年。

24岁时曾赴洛阳赶考进士,未能及第。其父时任兖[4]州司马,杜甫遂去省亲。“放荡齐赵间,裘[5]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成语 “裘马清狂”就出自此诗。
———————
注释
[1]囊:装有物品的口袋。
[2]班固:东汉历史学家,《汉书》的作者。
[3]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4]兖(yǎn)州:山东省西南及河南省东部。
[5]裘马颇清狂:指生活富裕,放逸不羁。

天宝三年(744年)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后又遇到高适,三人结伴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次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的深厚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也结束了漫游生活。

杜甫早期诗歌《壮游》《望岳》《赠李白》等,壮志凌云,豪情满怀,意气风发,完全是盛唐青年才子的精神气概。

【佳作欣赏】望岳

岱宗[1]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
造化钟神秀[4],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5]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6],一览众山小。

  • [1]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 [2]夫如何:到底怎么样? 夫:无实在意义的虚字。
  • [3]齐鲁青未了: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 [4]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 [5]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 [6]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泰山南天门(公有领域)

2. 困居长安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 赴京应试,34岁的杜甫也来长安参加考试。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杜甫困居长安,投赠干谒,郁郁不得志,曾一度以卖药为生。39岁的杜甫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命其“待制集贤院”。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等候分配遥遥无期。直到44岁,杜甫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看管军械兵甲)的低阶官职。

这期间他写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壮志难酬的杜甫仍不忘报国初心,心系苍生,关注民生。

三、安史之乱   麻鞋见天子

天宝十四载(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潼关失守,玄宗逃往成都。杜甫把家人安置于鄜(fū)州(陕西富县)羌村,只身北上追随新即位的肃宗。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半年之久。诗人目睹满目疮痍的帝都以及叛军的残暴,感时伤事,写下了《春望》《月夜》《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等诗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1]更短,浑欲不胜簪[2]

  • [1]搔:用手指轻轻地抓,用指甲轻刮。
  • [2] 浑欲不胜簪(zān):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757年4月,杜甫藉草木隐蔽逃脱,冒死至凤翔投奔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肃宗被杜甫的忠诚感动,任命他为左拾遗。后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guǎn)辩护,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了朝廷。杜甫就沿途所见所感,写成著名的“三吏三别”。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涵盖了在战乱中残破散裂的无数家庭,字字血泪。

四、西南飘泊

杜甫弃官携家逃离中原,开始了向西北、西南漂泊的艰难苦旅。到了四川成都,得到严武等朋友的接济,盖了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还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严武去世后,杜甫到夔州(重庆奉节县东)住了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舟中,终年59岁。

这期间创作了千余首诗篇,占全部杜诗的70%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饱含诗人的真情实感,读来感同身受。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八首》《三绝句》等等。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1]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2],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1]危樯(qiánɡ):高高的桅杆。
  • [2]著:著名。
唐寅《西山草堂》明代(大英博物馆提供)

诗史诗圣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作被称为“诗史”。

杜甫一生经历过玄宗、肃宗、代宗三代,其诗作全面深刻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他开创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紧密结合时事,描写安史之乱中的民生疾苦与悲欢离合,其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大量写实诗作,是历史的写照和见证,可以补史证史,所以被称为“诗史”。 如《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洗兵马》《悲青坂》“三吏三别 ”等等。

杜甫深受仁政爱民的儒家思想影响,年轻时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虽然一再碰壁受挫、穷困潦倒,但他“忧国忧民无已时,君圣民安死方休”,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年到头为老百姓发愁叹息,忧心如焚,肠内都发热。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宁苦身以利人”的慈厚心肠,感人至深。其高尚境界,堪比上古时代的贤臣稷与契,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 其作品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影响深远。

沉郁顿挫

杜诗众体兼胜,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尤擅七言律诗,具有开拓性贡献。其纪实的新乐府诗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其作品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凝炼,声调铿锵,对仗工整,为历代典范之作。

杜诗风格多样,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平易质朴,但最主要且独特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宽厚博大的胸襟,悲天悯人的情怀,沉雄浩瀚的气象,抑扬顿挫的音律,回旋张弛的节奏,开阔深远的意境,令人咏叹不已。

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最能体现其雄浑苍莽、慷慨悲壮而又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登高[1]

风急天高猿啸哀[2],渚[3]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4]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5],潦倒[6]新停[7]浊酒杯。

  • [1]登高:黄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 [2]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
  • [3]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 [4]百年:犹言一生。
  • [5]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鬓发。鬓角。
  • [6]潦倒:衰颓,失意。此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 [7]新停:新近停止。杜甫正因病戒酒。
清董邦达画杜甫诗意 轴(国立故宫博物院 提供)

名篇佳句欣赏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春日江村五首》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又名《寄李太白二十韵》)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之二》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杖。——《秋兴八首》之一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九首‧其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重阳登高,踏秋祈福,本是古人一桩赏心乐事。然而在唐朝大历二年(767年)的夔州(今属重庆奉节),一位霜鬓华发的病弱文人独上高台,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色:耳畔疾风猎猎、猿声悠悠,眼前落叶萧萧、江水滚滚。
  • “诗是吾家事”,这不仅是家族传承的训勉,更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诗歌,对杜甫而言,早已超越了抒情遣兴的工具,或是干谒求进的手段,而是他存在的方式,是他思考、感受、回应这个世界的根本途径。当现实将他逼入绝境,官场失意、家国残破、身体衰败,唯一能紧握不放的,或许只剩下这支濡染了毕生心血的笔。
  • 唐诗强调“根情,苗言”(白居易),将真挚情感作为创作本源。如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放呐喊,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的沉郁悲鸣,皆以个体生命体验直抵人性本真。
  • 宋词中的“善”境界,既是词人道德人格的投射,也是中华美学精神的载体。从秦观的哀怨到苏轼的旷达,从辛弃疾的豪放到李清照的婉约,宋词通过意象经营与情感升华,将“善”的内涵转化为永恒的艺术魅力
  • 唐诗中的“忍”常与病痛、贬谪、离别等意象交织,展现个体在困境中的克制与坚韧。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以“惊坐起”的动作细节,隐晦表达对挚友被贬的悲痛与无力回天的隐忍。
  • 大唐是诗歌的国度,也是书家辈出、众派纷呈的书法巅峰时代。后人把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并称为“颜柳”, 有“颜筋柳骨”之说,其规范性,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学习书法的启蒙典范和楷模。
  • 颜真卿淳厚笃实,刚正磊落,从不阿谀权贵,屈意媚上。字如其人,其书法也方正敦厚,沉着雄浑,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犹如恢宏的盛唐气象,与他忠烈悲壮的一生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结合的典范。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美誉。
  • 在大唐璀璨多元的文化中,唐诗最为绚丽夺目,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恒久魅力的经典,对中国人的心灵和品格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唐诗的性灵神韵,有着和天地自然的联结。天籁之声,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音乐性,意象优美。李白崇道,杜甫尊儒,王维信佛。不同的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 到了开元盛世,唐诗也进入了黄金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群星灿烂,特别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以昂扬豪逸、深沉浑厚、恬静空灵等不同声部组成了盛唐诗歌的交响乐——“盛唐之音”,气势恢宏,壮丽辉煌,高华大雅,悠然意远,也称之为“盛唐气象”。
  • 盛唐诗潮波澜壮阔,而李白则是最高亢美妙的盛唐之音,是最神奇绚丽的盛唐气象。他以超异寻常之艺术天才和磅礡雄伟之感人力量,引领一代风骚,将古典诗歌推向中华五千文明之最高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