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射箭中飞鹤 见证道人化鹤功夫

作者:怀忍忍
飞鹤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全宇/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41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的重阳节,玄宗前往沙苑进行猎狩。沙苑在冯翊县南(今陕西大荔县南)十二里,位于洛水与渭水间的一大片沙草地。这里是唐高祖时设立的牧养军马、牛羊的地方。

玄宗望向天空,看见有一只孤鹤盘旋,飞翔云间。玄宗拉满弓射出一箭,“咻—”,玄宗的那支箭精准命中了这只孤鹤。鹤带着身上的箭缓缓地向地面坠落,然而,眼见它就将要触地时,那鹤却猛然振起,向天空西南方飞去。

当时在场的有上万人,都望向天空,极目追望带箭飞翔的孤鹤,看了很久,直至那只孤鹤消失在益州城附近。

这个益州城外十五里远处有一座“明月观”。它坐落在山水之间,被浓密的松树和桂花环绕,静谧幽深,成为修行的好地方,然而,只有修行精诚的人才能住在这观中。

在明月观的东廊第一院中,景致尤其幽静绝美。有一位自称为青城道士的徐佐卿,每隔三四个月就会到访明月观一次。观中主事的人把第一院的正堂留给他,他一来会住个三五日,或十天左右。

徐佐卿风度高雅古朴,器量宽厚,仙风道骨素为道流中人所佩服、仰慕。有一天,他突然在道观现身,精神不似平日怡然乐爽。他告诉院中人,刚刚他走过山中,偶然被一支飞箭射中,不过当时很快就恢复了,身体无恙。这时,他取出一支箭来给在场的人看,并说这支箭不同于凡俗,不是人间的东西,请观中人好好保存,等到后年,箭的主人会来取回。

徐佐卿将那支箭留在中堂的壁上,并且取来笔在箭旁写下日期,这一天是天宝十三载九月九日。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起,十五载六月玄宗奔往蜀地避难。在一个空闲的日子,他命人驾车四处游览,偶然间出游的车队来到了这个明月观,见到此处风景雅致幽深不同凡俗,就进入里面观览。

玄宗走在东院正堂时,注意到一支悬挂在堂壁上的箭,觉得似曾相识。他让侍臣取下箭来把玩着,从而发现这支箭竟然是他自己的御箭。这让他感到非常惊讶,不解为何自己的箭会落在这儿,就询问了道士这箭的来历。

明月观的道士把前年徐佐卿在此地说的话说给玄宗听。玄宗听后,更确认这支箭正是前年他在沙苑猎狩时射中孤鹤的那支箭。那只孤鹤把箭带走了,最终却是落脚在此处,奇的是孤鹤竟是道人的化身。当时,徐佐卿预言了到了后年,箭将物归原主,事情发展果然如其所言。

这一段传奇让玄宗将这支箭视为宝物,珍藏起来。而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徐佐卿的踪影,他的故事成为了一个神秘的传奇。直到今天沙苑中草村(今名)的村民还流传着这个佐卿化鹤的故事。

【后话】

为什么徐佐卿此后就不再现踪了?笔者以为:从事情的发展来说,玄宗到了明月观后,佐卿化鹤之秘就会众人皆知了;而按“道理”来说,修道人的超凡功夫是不能在人前显现的,所以徐佐卿没有在明月观道出他化鹤之事;再说,修炼人也不能道破常人生命之“迷”。若此,他让自己从明月观“失踪”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了。

在这则记载中,人们知道了道人徐佐卿能够化身变鹤,能够飞翔,能够快速自我疗伤,还具有预知未来的宿命通功能,显然修炼能让人修到不同次元的生命层次的说法的确不虚。当然,修炼还有更高更高层次的境界,偶然发生在徐佐卿身上的“意外中箭”故事,只是给世人在“惊鹤一瞥”的瞬间展现其中微小的一羽罢了。@*#

资料来源:唐 薛用弱《集异记》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修行能出神通,这在历代僧人身上无意中常有展现。唐代的名僧万回是一位具有异能的僧人,他在唐朝君臣之间广泛受到崇敬,他的神通功能有哪些种表现?神通是怎么来的?
  • 子贡(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图)
    孔子对子贡的才能多有肯定。例如,孔子曾对季康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本章说子贡是“瑚琏”,则有褒有贬。褒者,才能之高雅贵厚也;贬者,未至于不器也。
  • 图:黄帝像,出明仇英绘《帝王道统万年图》册页。(公有领域)
    马缟,五代人。年少时嗜好学习儒术,唐末以明经及第,又举拔萃科。后梁时为太常修撰,累任尚书郎,参知礼院事,后擢迁太常少卿。著有《中华古今注》,此书以考证名物制度为主,体例与崔豹《古今注》大致相同。
  • 什么是人生的“无故之乐”?世上也有“无故之忧”,那又是怎么来的?世上之人可能乐未完,哀便来;笑声未绝,泪又随之。这话真不虚呀!东坡以唐明皇的一件故事作了解答。
  • 在台湾、闽南一带俗称黄历七月为“鬼月”,传说七月一日“开鬼门”、七月三十为“关鬼门”,各地方可见“普渡”孤魂野鬼的祭拜,这些习俗的来源为何呢?我们怎样对待“鬼月”呢?
  • 本章孔子称赞弟子子贱为君子。“有君子之德哉,若此人也!鲁国若更无君子者,斯子贱安得取斯君子之德行而学行之乎?”这就既称赞子贱能尊贤取友以成其德,又称赞了鲁之多贤。对此,朱熹引苏氏曰:“称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师友,厚之至也。”
  • 《诗经‧大雅‧抑》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点,还可以把它磨掉;但说话不谨慎而出错,却是无法挽回的。南容“三复白圭”,目的是告诫自己说话要谨慎。孔子认为南容这样的人,无论“邦有道”还是“邦无道”,都能明哲保身。
  • 七夕是指黄历七月七日之夜,古来也称为七巧节、乞巧节、七姐(织女)诞,从古到今,围绕着种种民俗和传说,主题就是有情有义的婚姻,所以七夕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恩爱夫妻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词怎么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七夕金句呢?“织女牛郎会七夕”的传说故事有多古老呢?
  • 尧夫(邵雍)的《渔樵问答》,字字全是精炼的道理;东坡的《渔樵闲话》,句句都是妙喻。没有道理,就无法入人心;没有妙喻,就不能启发人。明朝刑部郎中、藏书家,自号清常道人的赵琦美(开美)认为,这两本渔樵看人世之书,状似意在言外,可又像人世间的一经一纬,提纲挈领,让人容易理顺人生的大方向,言不尽处,耐人寻味!渔樵闲话唐代疯和尚万回给唐明皇的预言,传述了什么人间道理?
  • 君臣、朋友既然是“人合”,怎么“合”?皆以“义”合者也。“义”,是仁义之义。义者宜也。为臣者,君有过则当力谏,谏之不从则当去;为友者,人有过则当忠告,告之不可则当止。如果超过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