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酬勤是中国人不变的信条。君子的勤奋来自天道的启示,历史文化的承传,也是一种自身的修为。
古人闻鸡起舞,典出《晋书‧祖逖传》。东晋时期的名将祖逖年轻时很有抱负,他与好友刘琨感情深厚,常常同榻而眠。半夜听到鸡鸣,祖逖便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不是坏声音啊!”于是两人起身舞剑。二人互相勉励立志,要共同匡复晋朝的天下。
宋代大词人、抗金名将辛弃疾也有类似的事迹。据说他晚年在江西带湖,夜闻鸡鸣,便披衣起身,读书练武,以志不忘恢复中原。辛弃疾有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其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是他励志报国的真实写照。他还写过“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以表达最敬重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好男儿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
“十年寒窗苦”,无论习文或是习武,中华儿女都以勤奋著称。所谓“天道酬勤”,这在唐、宋以后文人墨客的诗文题咏、碑刻匾额中常见,也出现在祠堂、书院的门楣上。
到了现代,武术家李小龙有一句名言:“我不怕练过一万种腿法的对手,只怕把一种腿法练过一万次的对手。”
武术家每天都要习武,书法家、画家每天都要挥毫泼墨,作家每天都要奋笔疾书,舞蹈家每天都要练基本功……这是勤奋的常态,也唯有勤学苦练,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不断升华。尤其是年少时,正是读书、打基础、出功夫的好时光,切不可荒废时间,耽于玩乐。
《圣祖仁皇帝圣训》中记载了康熙皇帝的名言:“凡人必耐劳苦乃能有成,不耐劳苦,到处无用。不但武臣为然,即文臣若不劳苦,学问如何成就?”意思是说,吃苦耐劳才能有所成就,不但武将如此,文臣也是这样,不然怎么能成就学问呢?以下讲述三个历史上勤劳无逸的故事。
康熙教子 皇子勤学苦读
康熙教子读书的故事令人叹为观止。康熙在畅春园设无逸斋,是太子读书的地方。每天卯时(上午五—七时),太子伏案诵读《礼记》章节,辰时(上午七—九时),康熙上完早朝,向皇太后请安后,来到无逸斋,检查太子背书。巳时(上午九—十一时),太子凝神端坐,伏案写字,写好汉字数百,满文一章。初伏时骄阳似火,师傅都因为起得过早,站得太久,体力不支、斜立昏盹了。
午时(上午十一—下午一时),是午膳时间。膳后,太子接着正襟危坐,又读《礼记》。末时(下午一—三时),是点心时间。吃完点心后,太子步出门外,挽弓射箭。这是一节体育课,又是一节军事课,是为了教育皇子崇文尚武。
申时(下午三—五时),皇子齐聚无逸斋侍读。康熙帝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于是让师傅随意翻开经书命题,依次检查皇子背书、疏讲的情况。酉时(下午五—七时),康熙命皇子依序射箭,随后康熙皇帝亲射,连发皆中。
据清代官书记载,皇太子读书,不论寒暑,无一日间断。康熙帝教子,可谓煞费苦心。“书必背足一百二十遍”也是他的切身体悟。
《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记载,康熙从五岁时就开始懂得读书了,八岁登上皇位。那时他读《大学》《中庸》,遇到训诂难懂的地方,就向身边的人请教,务必弄懂大意才觉得愉快。每天读书都要求自己字字能背诵,从来不肯在学习上自欺。
《圣祖仁皇帝圣训》中还记载:康熙说,“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里论述了好逸与恶劳的关系,康熙认为,只有勤勉操劳的人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安逸,如果只是贪图安逸,不仅得不到真正的安逸,而且一旦遇到辛苦劳累的事,也就无法承受了。
君子无逸 自强不息
《国语—鲁语》也记载了敬姜论劳逸。敬姜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大夫公父穆伯的夫人,公父文伯的母亲,通达知礼,德行光明。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孔子认为她贤能,列为慈母。《敬姜论劳逸》是春秋战国时期家训的代表之作。
一天,公父文伯退了朝,就去问候母亲,看到母亲正在搓麻成线。文伯说,“像我公父氏这样的卿大夫之家,我的母亲还亲自纺织。倘若季孙氏(鲁国卿大夫)看见了,恐怕会以为我是个不能侍奉好主上的人,才会让母亲劳作吧?那就会触怒季孙啊!”
他的母亲叹了一口气说:“鲁国要灭亡了吧?让你们这样的人做官却不知道做官之道。好,我讲给你听。”于是敬姜讲了一番“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道理。
她说,古时代的圣王为老百姓安置居所,选择相对贫瘠之地让百姓定居下来,使百姓劳作,发挥他们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够长久地统治天下。百姓勤劳才会思考,思考才能生出善行;如果安逸懒散,就会放纵享乐,忘记善良的行为,进而产生恶念。
所以“天子有日程、百官有职责、士庶勤学劳作”。天子清晨起来,在日出时举行朝会,与三公九卿一起察看土地的德化和治理情况。正午时,天子考核政务,审查百官的政务情况,由宰相、大司马、大将军等辅佐安排百姓事务的秩序。傍晚时分,天子与太史(史官)一起核对记录,纠正祭天、刑罚等事务的疏漏。日落时,天子检查宫廷九御事务,确保祭祀郊庙的祭品整齐洁净,然后才休息。
诸侯在朝觐时修行天子的政令,白天考察自己国家的官职运作,傍晚复查法典刑罚,夜晚监督百工作业,避免疏忽和放纵,然后才休息;卿大夫早上检查自己的官职事务,白天讲议日常政务,傍晚整理产业,夜晚料理家事,然后才休息。
士人早上接受学业教育,白天贯通知识,傍晚复习,夜晚反省自己过失,没有遗憾,然后才休息。从平民百姓以下,白天劳动至夜晚才休息,没有一天懈怠。
王后亲自织造黑色绢布,公侯的夫人则在上面加上丝绳装饰。从卿大夫到庶士以下的妻子,都依丈夫的身份而制作服饰。春天祭社时分配任务,秋祭时上报功绩;男女都要有所成就,有过错就要受罚,这是古代的制度。君子以心智劳作,小人以体力劳作,这是先王的教训。从上到下,谁敢放纵心意而不尽力呢?
敬姜教导儿子说,“现在我一个寡妇,而你又在卑位,早晚处理政事,还怕忘了先人所创下的基业,哪还敢怠慢懒惰呢?我希望自己能早晚勉力修身,常常说:‘一定不能荒废先人之业。’而你现在却说:‘为什么不自求安逸呢?’你带着这样的想法去承当君命、担任官职,我实在担心穆伯家会因此而断绝祭祀啊!”
君王勤政爱民 造福百姓
早在商末周初,周公做《无逸》。《尚书‧无逸》记载,周公说:君王在位,切不可安逸享乐。先了解稼穑的艰辛,而后处在逸乐的境地,就会知道老百姓的痛苦。看那些老百姓,父母勤劳耕种,做儿子的却不知道稼穑的艰难,安逸不恭。时间久了,就会轻视侮慢他们的父母,说“老人没有见识”。
他举例说,殷王中宗、到高宗、到祖甲,以天命为准则,治理百姓,敬慎恐惧,不敢荒废、安逸。分别在位七十五年、五十九年和三十三年。从那以后,在位的殷王生来就生活安逸,不知耕种收获的艰难,不知老百姓的劳苦,只知道沉溺享乐。从那时起,这些后代也很少有人能长久。
他劝戒从今以后的继位君王,不可沉迷在安逸、嬉游和田猎之中,不可只是使老百姓进献赋税供他享乐。从殷朝的三位明君到周文王,听说老百姓有怨言,他们就更加敬慎自己的行为;如果确有过失,他们就说:“这是我的过错。”即使遭受责难,也不会怀恨在心。如果听信谣言而不加辨别,就会导致滥罚、滥杀无辜。那样老百姓的怨恨就会汇合起来,集中到君王的身上。
君王勤政爱民,君子自强不息。由此可见,勤劳的确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从天子到老百姓,从古至今,莫不是如此。@*#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