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苏轼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人间有味是清欢

饮茶风尚兴于唐、盛于宋,在北宋风雅的文坛上,茶已经是文人生活中重要的心灵伙伴,爱茶之人也不胜枚举,若论及对于茶道的精通独到——从种茶、煮茶、品茶到茶史的了解研究,样样皆能亲手操持、又能付诸笔墨写茶传心的,则无人能出苏轼之右。
苏轼不仅著作丰硕,而且深谙茶道和古今茶事。在他一生跌宕起伏的旅程中,当他遭遇人生最大的变故因乌台诗案获罪,从朝廷外放兀立于风雨之际,他依然不忘情山水茶韵,随手将茶香融入诗心,作出许多出色的茶诗词,其中反映他的生命哲学,茶禅一味,余韵悠悠,千年不减。他有诗句“此生忧患中,一饷安闲处”,正是这番写照,“人间有味是清欢”,处处生趣。
人间有味是清欢 是什么滋味?
元丰七年,苏轼离开贬谪地黄州,转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经泗州(安徽泗县)在友人刘倩叔的邀约下同游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写下《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他们经过白鹭河入淮水的河段,细雨斜风,时而见晴,一水明媚流入淮河,渐行渐缓漫浅滩,淡烟疏柳,小寒天气下,特是明媚。
午餐时分,他们饮茶、先试春盘。虽然立春未来,鲜嫩的蓼菜芽、香蒿、新笋等野味已经可得,淡而有味,醒人身心;茶盏(杯盏)中点茶的茶乳茶沫,像是绿波上荡漾的雪花,养心悦目。不用笙歌,没有宴闹,清翠的美味,最是人间“易得又难得”的清心畅适的好滋味!苏轼不禁从心中发出赤子之叹——人间有味是清欢!这种滋味不似烟火的激放,不是功成名就的狂放,只要你愿意,清欢唾手可得。即使处在人生逆境,清茶野味,伴你自在畅适,人生,在平凡处见开阔!

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中至味澹泊真淳
“若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一副流传久远的响当当的茶联,常被风雅茶室引为楹联。上下联句都是出自大文豪苏轼之笔,其实出处不同,爱茶人给串成对联儿。“从来佳茗似佳人”本就是苏轼茶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的一句,是苏轼五十四岁时的诗作。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死于牢狱,一百多天后遭贬黄州历尽苦难,经历了一番生死浮沉。元祐初年(1086年)司马光主政后,苏轼被重新启用。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外放任杭州知州。此时,他收到担任福州转运使、掌管茶事的好友曹辅寄来的最高级的茶,于是写下了这首茶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首茶诗行文流动,明喻交织暗喻,以“仙山灵草”开卷,请明月映现玉川子卢㒰,全诗用典生动,自然又鲜明,好像一幅栩栩如生、情节丰富的茶画。此诗所用的典故,暗含茶历史和宋代饮茶文化的许多细节,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爱好茶道的风尚与生活美学,达到极致的高度,和许多茶史书籍的记载相应合。在苏轼的心中,最好的茶则是繁华落尽见真淳——“从来佳茗似佳人”,代言“唯真最美”的生命美学。千年来“从来佳茗似佳人”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回顾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以“香草美人”譬喻君子的高洁人格,或理想中的君主。苏轼在这诗中的“从来佳茗似佳人”,或也是他品格操守的自然流露!
壑源试焙新芽是怎样的茶中“佳人”呢?宋朝黄儒《品茶要录》评壑源试焙新芽“最佳”,怎么“佳”,宋徽宗《大观茶论》有详细说明:“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就说茶所有的美味“香甘重滑”,它一应俱全。以苏轼的品评标准来看,这种茶中精品美在何处呢?美在自然、美在丽质天生的“冰雪心肠好”,不需“膏油”粉装容颜,清净香肌承受山中行云露水的洗礼,仙山灵草,内外皆美。
宋朝作茶文化
这里顺便从本诗中了解一点宋朝作茶的文化。苏轼说的“膏油首面新”的茶并非一种比喻,而是宋茶的一种制造方式,当时将茶叶以上好膏油特制成团饼(饼茶)。蔡襄《茶录》云:“饼茶多以珍膏油(去声,动词),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宋时的贡茶之龙凤团茶、小团茶,都是研膏茶,即先将茶叶研细,再上膏油制成团茶。
这种作茶方法起源于唐代,“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清人陆廷灿《续茶经》)到了宋代,达到极为精致的水准,《续茶经》云:“唐人制茶碾末,以酥(从奶中取出的油脂)滫为团,宋世尤精。元时其法遂绝。”这种先将茶碾成末,又以酥油浸为团茶,即是研膏茶。唐朝毛文锡《茶谱》说:研膏茶“皆片团如月”。
苏轼说,壑源新芽茶,没有油膏粉饰,丽质完全展现,天生佳人也!戏作小诗君一笑千年!患难中豁达见真情!@*#
——看更多【中华茶道】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