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88):孔子称子贡为“瑚琏”是褒是贬?

作者:薛驰
子贡(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图)
《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子贡为最多。子贡自身学问也甚了得,入列 “孔门十哲”。(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图)
font print 人气: 356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四》)

【注释】

瑚琏:音hú liǎn,古代祭祀时用来盛黍稷的器物,宗庙之器贵者也。另,屈万里教授说瑚琏实即胡辇,而胡辇即任重致远的大车。

【讨论】

子贡被称为孔子最亲密的弟子。《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子贡为最多,次数远超出镜率高的颜回、子路。子贡自身学问也甚了得,入列 “孔门十哲”。而在世人眼里,子贡才能卓绝。不仅“言语”水平高超,而且为儒商鼻祖、富可敌国,还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至于纵横术更在苏秦、张仪之先。

本章之前,孔子已点评了公冶长、南容、子贱,子贡平日好比方人物,见不及于己,有点按捺不住,跑去问孔子“我怎样呀?”孔子答曰“女器也”。这似乎在敲打子贡,因为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子贡不甘心,接着问“我是何种器呀?”孔子说:你像是放在宗庙中盛黍稷的瑚琏。瑚琏乃宗庙之器贵重而华美者也。意子贡能堪当大任,以荐鬼神、羞王公矣(可上荐鬼神,下供王公贵卿重用)。本章后演化出一个成语——“瑚琏之器”。

孔子对子贡的才能多有肯定。例如,孔子曾对季康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本章说子贡是“瑚琏”,则有褒有贬。褒者,才能之高雅贵厚也;贬者,未至于不器也,距离君子的至高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宋人张栻解读本章:子贡之问,盖欲因师言以省己之所未至也。而夫子告之抑扬高下,所以长善而救其失者,备矣。谓之器,则固适于用,然未若不器之周也;谓之瑚琏,则以其美质可以荐之宗庙也。然瑚琏虽贵,终未免于可器耳。赐也味圣人之言,意即其所至而勉其所未至,则亦何有穷极哉!

要指出的,本章亦庄亦谐,读者亦庄亦谐读之,更见其妙。

最后讲个故事,或许能有助于读者理解孔子为什么把子贡比做瑚琏。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述,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遭遇一次危机: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却被陈、蔡两国大夫发兵围困在陈蔡之间,断粮七日。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分别召见子路、子贡、颜回,问到:“《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其中,子贡的回答是:“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再看看颜回的回答:“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

两相比较,子贡与颜回的差距不是一点点,“君子不器”对子贡尚可望而不可及。

但请注意,孔子最后如何走出这场危机的呢?“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这里子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比子贡为“瑚琏”,亦恰如其分。而孔子之因材施教、知人善任,由此可见一斑。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正义》(清 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子贡:孔子最亲密的弟子 https://www.sohu.com/a/390969353_281788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首先在于一个“见”字。如果看不见,视若无睹,也就不存在贤或不贤的问题,更没有思齐或内自省了。所以,第一步必须学会 “见”,就是能够识别贤与不贤,就是日常践行。
  • 孔子讲“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把义放在第一位;孔子又讲“放于利而行,多怨”,这不是完全排斥利,而是说如果只依据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本章则把义、利与君子、小人对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不孝何能仁?当知能对别人有同情,能关切,此乃人类心情之最可宝贵者。孔子特就孝道指点人心之仁。人当推广孝心以达于仁。
  • 在孔子看来,那时的人,德行好,学者沉静简默,不肯轻易出言。因为其学务为己,志在躬行,言忠便要尽忠,言孝便要尽孝,句句言语都有下落,心里才安。
  • 对一个明智的人,“约”表现在方方面面。史书上记载:大禹的时候,仪狄善于造酒。大禹一饮,味道甘美。但是,大禹从此疏远仪狄,戒掉这美味可口的酒,并且说:“后世一定会有因纵酒而亡国的君主。”
  • 本章主旨慎言贵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的“欲”字,妙,强调君子的主观努力。朱熹引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钱穆解说:敏讷虽若天资,亦由习。轻言矫之以讷,行缓励之以敏,此亦变化气质,君子成德之方。
  • “德不孤,必有邻”,就孔门教学而言,强调修德,自然也含有人不能独修成德,必求师友夹辅之意,所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篇)。而在混乱之世,“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更是给人以巨大的激励。
  • 君臣、朋友既然是“人合”,怎么“合”?皆以“义”合者也。“义”,是仁义之义。义者宜也。为臣者,君有过则当力谏,谏之不从则当去;为友者,人有过则当忠告,告之不可则当止。如果超过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
  • 《诗经‧大雅‧抑》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点,还可以把它磨掉;但说话不谨慎而出错,却是无法挽回的。南容“三复白圭”,目的是告诫自己说话要谨慎。孔子认为南容这样的人,无论“邦有道”还是“邦无道”,都能明哲保身。
  • 本章孔子称赞弟子子贱为君子。“有君子之德哉,若此人也!鲁国若更无君子者,斯子贱安得取斯君子之德行而学行之乎?”这就既称赞子贱能尊贤取友以成其德,又称赞了鲁之多贤。对此,朱熹引苏氏曰:“称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师友,厚之至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