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是一部明清时代学者修编的历史典故启蒙读物。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医卜星相、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无所不有;时间跨度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唐宋。
全书将典故按照诗韵分类编排(详见《龙文鞭影》序言),四字一句,共1030句,每句描述一个或两个人物的故事。
“龙文”是汉朝西域的一种宝马,这种良马看到鞭影就会疾驰,“龙文鞭影”比喻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毋需鞭策,学习也会事半功倍,像龙文宝马一样一日千里。
【原文】
lǚ xū hé diǎn,zhuō bí xiè ān。
捋须何点,捉鼻谢安。
ㄌㄜˋ ㄒㄩ ㄏㄜˊ ㄉㄧㄢˇ , ㄓㄨㄛ ㄅㄧˊ ㄒㄧㄝˋ ㄢ 。
捋须何点,捉鼻谢安。
【注释】
(1)捋须:抚摸胡须。
(2)何点:字子晢,南朝梁人,学识渊博。与其兄何求、弟何胤三人先后隐居于山林寺庙中,时人称为“三高”。
(3)捉鼻:掩鼻。不屑貌。
(4)谢安:字安石,号东山,出生名门,为东晋士族。他善于教育,居东山未仕时,兄弟的子女都由他教养。
【语译】
何点抚摸皇上的胡须,不愿做随侍的亲信大臣;谢安掩鼻回答妻子,不屑当达官显贵。
【人物故事】
何点
何点的事迹见载于《梁书》、《南齐书》及佛教的《法喜志》。

据载,何点长得眉目清秀,相貌雅正。他的祖父做过宰相,父亲也当过官,但他并不以家世傲人。有时驾着简陋无饰的车子出门,有时脚穿草鞋,去哪都随兴,回家时一定喝得醉醺醺的,人们称他“通隐”,意为旷达的隐士。当时的名士如谢瀹、张融、孔德璋都跟何点成为莫逆之交。
南朝的梁武帝在登基前就与何点相识。武帝即位后,有一回赐何点鹿皮巾并召见他。何点被带到华林园,武帝下旨要他成为随侍的亲信大臣。何点用手摸着武帝的胡须说:“想要老夫当侍候你的仆人哪?”表示不愿意当官,就告辞离开了。
何点生长在信仰佛教的家族里,由于听闻会稽山有许多灵异,就前往会稽山游玩,借住在若耶山云门寺。他的哥哥何求、弟弟何胤后来也都辞官归隐山中。世人称何点为“大山”,何胤为“小山”,何求为“东山”。
谢安

据《世说新语‧排调》,谢安,字安石,曾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不愿出来做官,当时家族中的兄弟有的已是达官贵人,家中有很多令人仰慕的人物。谢安的夫人刘氏玩笑地说:“身为大丈夫不就应该像他们那样吗?”谢安竟不屑地说:“我只怕躲不掉罢了!”
之前,东晋朝廷曾数度征召谢安,但谢安就是隐居不出,反而与一些名士名僧频繁交往。由于谢安屡次拒绝征召,引起朝臣的不满,但当时许多士大夫都对他寄予厚望,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谢安的哥哥谢奕病逝后,弟弟谢万被任命为西中郎将,主掌四州军事,兼任豫州刺史。可惜谢万不擅长统兵带将之道,经常得罪手下的将领,出征时,未与敌方交锋就兵败溃逃,因此被废为庶人。
为了谢氏家族的声望,当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谢安担任司马时,谢安居然接受了。消息传出,轰动朝野。后来他历任太守、侍中等职位,为了调和晋室与桓氏(桓温)的矛盾颇费苦心,最后使两方合作对付北方的前秦苻坚,取得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在这点上谢安确实功不可没。
***
何点与谢安皆容貌脱俗,学识出众,既出自官宦世家,才华又为当世所倚重,高官厚禄唾手可得。然而何点得以高蹈远行,隐居灵山,摆脱尘俗;而谢安终需步上仕途,其重返东山之愿至死未能实现。此岂非命中自有定数?
——转自正见网
看更多 【龙文鞭影】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