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琴的起源

在愛爾蘭神話中,神祇達哥達(Dagda)擁有一張獨一無二的豎琴。這件弦樂器名為「Uaithne」,意為「四角音樂」,琴身用橡木製成,裝飾華麗,還擁有神奇的力量。只要撥動琴弦,達哥達就能影響人類的情緒,並且呼風喚雨。
達哥達「神奇豎琴」的神話有許多不同版本。傳說中,當巨人部族弗摩爾人(Fomorians)準備與「達南神族」(Tuatha Dé Danann,又稱圖哈德達南,尋求達哥達智慧與保護的神族)開戰時,他們決計偷走達哥達的豎琴。成功竊走豎琴之後,弗摩爾的戰士們希望藉此將達哥達與其強大力量之源分隔開來,從而扭轉戰局。

隨後的戰爭中,弗摩爾人意識到他們仍然不敵對手。儘管如此,他們相信勝算仍在他們一邊,因為他們掌握了那把神奇的豎琴。
達南神族和達哥達發現豎琴不見了,立即出發尋找。他們遇到了龐大的弗摩爾軍團,敵兵們正在熟睡。他們琢磨著如何才能取回本屬於達哥達的東西。在他們苦思冥想之際,達哥達伸開雙臂,作出擁抱的姿勢,開始呼喚他的豎琴。
就在他張開雙臂等待之際,頃刻間,掛在牆上的豎琴自己動起來,回到了他身邊。弗摩爾人猛然驚醒,企圖再次發起攻勢。而達哥達開始彈琴了。
先是一曲歡笑的旋律,敵對的部落開始狂舞,武器紛紛掉落在地。接著是一首悲傷的曲調,弗摩爾人哭得不能自已。最後,是一支催眠曲。
弗摩爾人輕輕進入了夢鄉,達南神族則趁機逃脫。從此,再無人敢偷走達哥達的神奇豎琴。
更宏大的音樂圖景
達哥達「神奇豎琴」的故事,在愛爾蘭音樂的廣闊圖景中很具代表性。來自翡翠島(Emerald Isle,愛爾蘭暱稱)的基督教文物和手稿,最早可追溯至8世紀,其中就有對這種樂器的描述。
1185年,英格蘭的約翰王子(Prince John)造訪了沃特福德(Waterford),這座城市位於愛爾蘭南部的芒斯特省(Munster)。根據愛爾蘭移民博物館(EPIC)資料,王子對當地人彈奏此種樂器的技藝大為驚歎。

他這樣談到愛爾蘭人的豎琴演奏:「他們的技巧無與倫比,比我見過的任何其他民族都更精湛。」
在他看來,「不列顛人」的豎琴演奏「遲緩又生硬」,愛爾蘭的業餘豎琴師們則演奏出「活潑而急促」的音符,他覺得這讓樂曲有種甜美的諧和感。
在歷史上,豎琴數次被宣布為愛爾蘭的國家象徵。1541年時,該國處於英國統治之下,亨利八世國王正式宣布豎琴將成為愛爾蘭王國的象徵。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後,豎琴再次被認定為愛爾蘭的官方國徽。

豎琴在其它許多文化中也一直有很強的象徵意義,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今。
最初的彈撥聲
紐約市頂尖藝術機構考夫曼音樂中心(Kaufman Music Center)的資料顯示,豎琴是史載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0年。
從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到東方的中國和印度,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文化中都發現了豎琴。到了中世紀,這種樂器在歐洲隨處可見。後來,豎琴成為美國早期民間音樂勃興的要素。

歷史上存在不同樣式的豎琴,包括古埃及的弓形豎琴(bow harp)——那個文明時期最受歡迎的樂器之一。古代的弓形豎琴只有五根弦,外形像個超大的杓子,頸部略微彎曲。如今現代音樂會式樣的豎琴則截然不同:有著木製三角形框架、47根弦,還有7個控制音高、涵蓋不同調性的踏板。
Harp(豎琴英文)一詞意為「彈撥」,其名稱源自幾種不同歷史文化的影響,包括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德國人。
豎琴的音色是最為獨特的樂音之一。豎琴強大的音板能放大音符,使它可以轟然作響;在演奏者雙手的精準控制下,其音聲又可以柔美若天籟。
在研究歷史時,人們會意識到,對於音樂領域以外的人來說,豎琴也大有用處。
作為隱喻的豎琴
西方文明的一些著名哲學家在著作中曾使用豎琴作為隱喻。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闡述美德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值得培養的特質時,借用豎琴演奏者的練習來表達觀點。
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中提到:「另一方面,我們獲得美德的方式是先切身實踐,就像我們學習藝術一樣。我們會通過實踐學習一門藝術或手藝,例如,人們通過建造房屋成為建築師,通過彈奏豎琴成為豎琴師。同樣,我們通過行為公正來變得公正,通過行為節制來變得節制,通過行為勇敢來變得勇敢。」
另一位先驅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將人的生理健康比作一把調音良好的豎琴,這名倫敦人為17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歐洲啟蒙時代奠定了基礎。
他在《學術的進展》(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一著中寫道:「醫學的職責就是為人體這架奇特的豎琴調音,使其恢復調諧。」

神奇的豎琴自古以來就在與我們對話。從它奏出的音符中,我們汲取到了許多智慧。
作者簡介:
蕾貝卡‧戴(Rebecca Day)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和獨立音樂人。更多關於她的音樂和寫作的資訊,請造訪她的Substack電子報專欄「Classically Cultured」,網址為:classicallycultured.substack.com。
原文「The Origins of the Harp」刊載於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