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80):如何孝顺父母?孔子四则金句

作者:薛驰
《论语说》(公有领域/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193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十八》)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十九》)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二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二十一》)

【注释】

:音 jī,轻微,婉转。

:心中操劳,忧虑。

【讨论】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有连续四章问孝,孔子因材施教,回答各自不同。本篇(里仁篇),又连续四章记载孔子谈事父母之道。《论语》为什么如此编呢?钱穆如是解说:不孝何能仁?当知能对别人有同情,能关切,此乃人类心情之最可宝贵者。孔子特就孝道指点人心之仁。人当推广孝心以达于仁。

下面分别讨论这四章。第一章讲,子女奉事父母,若父母有过,怎么办?如果与父母大吵大闹,或对其不理不睬,都会伤害到父母的心,于情于理都不符合孝道。孔子这里说了:做子女的应当多体谅父母,委婉而谏,把自己志意表现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生怨恨。这样,既尽了情尽了意,又符合仁义。

钱穆说:此章见父子家人相处,情义当兼尽。为子女者,尤不当自处于义,而伤对父母之情。若对父母无情,则先自陷于大不义,故必一本于至情以冀父母之终归于义。如此,操心甚劳,然求至情大义兼尽,则亦惟有如此。苟明乎此,自无可怨矣。

关于“几谏”,可以参考《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的这个故事。河南乐羊子在外求学,妻子在家侍奉老人。有一次邻家所养的鸡误闯入乐羊子的园中,婆婆偷偷抓来杀了做菜吃。到吃饭时,乐羊子妻却对着那盘鸡流泪,不吃饭。婆婆感到奇怪,问她原因,乐羊子妻说:“我是难过家里太穷,饭桌上吃的竟然是别人家的鸡。”婆婆听了(大感惭愧),就把鸡丢弃不食。

第二章讲子女要有体恤父母之心。孔子说,父母在时,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须要有定规(或一定的去处)。万一有事,也可以联系。如果子女游而无方,一旦有事,召之不得,将遗父母终天之恨。后人读这些话,不妨联系孔子的身世。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过世,十七岁的时候母亲也过世了。他讲这些话,还能够去体会父母亲对孩子的心情,劝告子女要体谅父母亲,不要让父母操心。

第三章,重出。前面的学而篇已有了,是这么说的——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此处为什么重出且详略不同?大概编者自有意焉。

第四章,孔子说,父母的年岁,不可不常记在心呀!一想到,又是欢喜,又是忧惧。欢喜什么呢?父母得享高寿。忧虑什么呢?父母日渐老迈。喜惧一时并集,不分先后。这就是孝子心情。

《孔子家语‧卷二》有则名句:“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值得天下为人子女好好琢磨的。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正义》(清 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朝张居正说:此可见取人者,固不可以无过而苛求,亦不可以有过而轻弃也。是道也,在人君尤所当知,盖人材识有短长,气质有纯驳。自非上圣大贤,孰能无过,顾其立心何如耳。
  • 朱熹注解本章: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 求学于孔子的人很多,这些人大多是士,要求仕途的。“但孔子之教,在使学者由明道而行道,不在使学者求仕而得仕。若学者由此得仕,亦将藉仕以行道,非为谋个人生活之安富尊荣而求仕。故来学于孔子之门者,孔子必先教其志于道,即是以道存心。”
  • 在弦高眼里,即使是国家利益也不能凌驾于道义之上,如果他凭着欺诈立的功而接受赏赐,是为国民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因而他要把自己像个罪人似的流放了。
  • 从本章的君子小人之别,到三国的“求田问舍”典故,可见中华文化中道德的至上性,与对君子人格的追求。
  • “放于利而行,多怨。”大多翻译为“一个人如果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那一定会招致很多的怨恨。”钱穆从另一角度翻译道:“一切依照着利的目的来行事,自己心上便易多生怨恨。”这两种理解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就是那个规矩。但礼的另一面,又讲究一个“让”字。“让者,礼之实也”(朱熹语)。俗话说,得理也要让人三分,不要得理不饶人,很智慧的。
  • 当然,孔子并不主张默默无闻,他教的是求仁行道经世之实学。对学生的要求,不避位,亦不汲汲于求位。换句话说,孔子主张把名位看得很淡,重在追求实际的修养和学识。孔子亦曾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为提升自己),今之学者为人(为显示于人)。”
  • 就颜回而言,悟道极深,其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首先在于一个“见”字。如果看不见,视若无睹,也就不存在贤或不贤的问题,更没有思齐或内自省了。所以,第一步必须学会 “见”,就是能够识别贤与不贤,就是日常践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