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普立兹得奖小说《金翅雀》的同名油画

《金翅雀》这幅小画作因同名小说得了普立兹奖而声名大噪
作者: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陈遇 译
卡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l Fabritius)的画作《金翅雀》(The Goldfinch)细部,1654年。毛里茨之家博物馆(Mauritshuis),海牙,荷兰。(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12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位于荷兰海牙的毛里茨之家博物馆(又译莫瑞泰斯王家美术馆,Mauritshuis)收藏着大量荷兰黄金时代的画作。长久以来,那里最为人称道的镇馆之宝就是约翰尼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公元1632年–1675年)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然而,自从2013年美国作家唐娜‧塔特(Donna Tartt)的小说《金翅雀》(The Goldfinch)出版,成为畅销书并获得了普立兹奖之后,一切都改变了。《金翅雀》这本小说取材自17世纪荷兰艺术家卡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l Fabritius)的绘画作品。

自1896年以来,卡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l Fabritius)这幅精美的错视画法(Trompe-l’œil)画作一直收藏在毛里茨之家博物馆内。这幅画在学界一直相当受到推崇,但在同名小说出版之前,却鲜为大众所知。现在这幅《金翅雀》一炮而红,游客们到博物馆内争相一睹这幅小巧可爱,大小只有13 1/4英寸乘以9英寸(译注:约33公分乘以22公分)的木板油画。

伦勃朗的学徒

卡尔‧法布里蒂乌斯的作品《一个戴着毛皮帽子和铠甲的年轻人(可能为自画像)》(A Young Man in a Fur Cap and a Cuirass (probably a Self Portrait)),1654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伦敦。(公有领域)

卡尔‧法布里蒂乌斯(公元1622年–1654年)是当时荷兰顶尖的艺术家之一。然而,究竟他的才华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至今仍是个谜。原因有二:他英年早逝,年仅32岁便在意外中去世,而且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留存下来。尽管有这些限制,他仍被公认为是伦勃朗的学生中最有天赋的,也是维梅尔创作的灵感来源。

法布里蒂乌斯出生在阿姆斯特丹北部的中贝姆斯特(Middenbeemster)镇。其最初的艺术启蒙很可能来自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位神职人员兼校长,同时也是一位兼职艺术家。1641年,19岁的法布里蒂乌斯来到了阿姆斯特丹。在接下来约20个月的时间里,他在伦勃朗(Rembrandt)的工作室接受训练,在那段期间里他很可能还担任过伦勃朗的助手。

卡尔‧法布里蒂乌斯的作品《代尔夫特的风景与乐器摊贩》(A View of Delft, With a Musical Instrument Seller’s Stall),1652年。布面油画,黏贴于胡桃木板上,15.5公分x31.7公分。英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伦敦。(公有领域)

学徒生涯结束后,法布里蒂乌斯返回家乡居住了数年。他早期的历史绘画作品深受伦勃朗风格的影响,有着豪迈的笔触、深沉的色调与戏剧性的光影变化。后来他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绘画风格,晚期的作品多以明亮背景衬托暗色人像,运用鲜艳色彩与冷色调的光线,并结合轻薄的釉彩技法与精准的厚涂法(一种涂抹厚重颜料的技法),营造出立体深度与丰富的质感。

年轻的法布里蒂乌斯对探索光学效果也深感兴趣,并将它运用于城市景观与肖像画创作中。他的《代尔夫特的风景与乐器摊贩》(A View of Delft, with a Musical Instrument Seller’s Stall)这幅作品,艺术史学家普遍认为这幅画是专为置入观景盒作为背景而创作的。观者透过观景盒的透镜或窥视孔往里看这幅画时,会产生立体景观的错觉。

在另一幅看似传统的画作《阿姆斯特丹丝绸商人亚伯拉罕‧德‧波特的肖像》(Portrait of Abraham de Potter, Amsterdam Silk Merchant)中,法布里蒂乌斯巧妙地融入了错视画技法:画中人物置身于抹灰墙前,而右上角画上去的钉子仿佛真的从画布表面凸了起来。

卡尔‧法布里蒂乌斯的作品《阿姆斯特丹丝绸商人亚伯拉罕‧德‧波特的肖像》(Portrait of Abraham de Potter, Amsterdam Silk Merchant),1649年。布面油画,68.5公x 57公分。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阿姆斯特丹。(公有领域)

错视法又称视觉陷阱,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考古学家在庞贝与赫库兰尼姆(Herculaneum)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使用这种技法的壁画。错视法这个词源自法语“Trompe l’oeil”,字面上的意思为“欺骗眼睛”。如何使用平面的媒介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效果,是艺术家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17世纪的各种绘画尝试中,错视技法便很常被使用,尤其以荷兰地区更为盛行。法布里蒂乌斯正是其中一位能够将这种视觉魔术运用精湛的艺术家之一。

公元1650年,法布里蒂乌斯迁居代尔夫特市,并在此度过他短暂的余生。艺术专家认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为私人家庭所绘制的壁画,随着时代品味的变迁,这些壁画大多在房屋装修时重新粉刷掉了。在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中留下来的作品仅有12至13幅画作。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金翅雀》创作于代尔夫特期间,完成的时候正好也是他离世的那一年——1654年。

生长于欧洲的《金翅雀》

金翅雀是在欧洲及世界各地皆常见的小型鸣鸟,有着黑色的翅膀,上面带有黄色条纹,眼部与喙部则有红色斑块。传说金翅雀身上的红色斑块是耶稣前往各各他山(Calvary)途中,头上的荆棘被拔除时所溅落的圣血。在艺术史上,金翅雀常出现在描绘基督圣婴的宗教画作中,象征受难的预兆。

在十七世纪的荷兰,金翅雀是广受欢迎的宠物,常被训练来表演各种把戏,像是表演用顶针大小的小杯子取水饮用,以及开启饲料盒等。在法布里蒂乌斯画笔下的金翅雀被锁链拴在表演用的饲料盒旁,静止伫立于白墙前,姿态平静安详。这样的束缚或许暗示着关于驯化与飞翔的寓意。

卡尔‧法布里蒂乌斯的画作《金翅雀》,1654年。布面油画,33.5公分x 22.8公分。毛里茨之家博物馆,海牙,荷兰。(公有领域)

法布里蒂乌斯的这幅《金翅雀》有着独特迷人的笔触。他仅仅用了非常少的笔划,就精确地捕捉了这只金翅雀绒毛般的样貌。点缀在羽毛上的黄色斑纹是直接在黑色颜料上叠加而成的;叠上黄色颜料后,再用画笔柄在尚未干的颜料上刮出痕迹以便露出底下的黑色颜料。这种技法是由伦勃朗发明的。

背景剥落的灰泥墙面呈现着逼真的质感,如同他在《阿姆斯特丹丝绸商人亚伯拉罕‧德‧波特的肖像》中的处理手法,这种笔触是以调色刀直接在画布上铺上厚重颜料来完成的。《金翅雀》这幅画的画板是从一幅厚实的大型画板裁切而成的小画板,因此学者们也对其用途有诸多揣测,可能是一只鸟笼的装饰物、壁龛门板,或是用来装裱画作的盖板。

突如其来的大爆炸

埃格伯特‧范‧德‧波尔(Egbert van der Poel)的画作《1654年代尔夫特大爆炸后的景象》(A View of Delft after the Explosion of 1654),1654年。橡木画板油画,36.2公分×49.5公分。英国国家美术馆,伦敦。(公有领域)

在1654年10月12日的清晨,代尔夫特市政府的火药库发生爆炸,仓库内约九万磅的火药在一瞬间引爆。这场灾难摧毁了近三分之一的城市,造成逾五百人丧生,数千人受伤。在灾难发生之后的同一年稍晚,画家埃格伯特‧范‧德‧波尔(Egbert van der Poel)以画笔记录下了这片城市废墟,这幅作品与两年前法布里蒂乌斯画笔下的城市风光形成强烈对比,令人唏嘘。

在10月份灾难性的那天,法布里蒂乌斯刚好在邻近火药库的工作室里创作。爆炸中他身受重伤,最终重伤不治。学者们推测,工作室内存放的大量作品应该是在爆炸中一同被摧毁的。

毛里茨之家博物馆于2003年修复《金翅雀》时发现了一条神秘的线索。在微观下发现的损伤痕迹,引发学者们推测这幅画曾经埋藏在画室的废墟里。在这次修复过程中,首度使用电脑断层扫描检测这幅画,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幅接受这种分析的画作。

在清除陈旧污浊的黄色清漆后,重新展现出原本浅色的背景。博物馆的记载写道:“X光与红外线成像显示,画中下方的栖木其实是后人添加上去的,覆盖在白色背景之上,无疑地是为了强化错视效果。”

卡尔‧法布里蒂乌斯的画作《金翅雀》,1654年。左图为修复前,右图为修复后的样貌。(公有领域)

法布里蒂乌斯过世之后,他的名声也随之逐渐淡去。这样的遭遇和同为代尔夫特画家的维梅尔早期命运可说是如出一辙。维梅尔的创作延续法布里蒂乌斯对静物与光影的探索,他的作品在十九世纪中叶被法国艺术评论家泰奥菲勒‧托雷—布尔热(Théophile Thoré-Bürger)重新发掘。此外,托雷—布尔热也同样大力推崇法布里蒂乌斯,最初是基于他在私人收藏中发现的《金翅雀》这幅作品。在此之前,法布里蒂乌斯的画作通常被误归为伦勃朗所作。

艺术史学家常思索:倘若法布里蒂乌斯在那场大爆炸中活了下来,他是否会超越荷兰黄金时代的两大巨擘——伦勃朗与维梅尔?这位仅有十二年创作生涯的艺术家,却已在艺术史长河中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The Triumphant Trompe L’oeil ‘The Goldfinch’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作者简介:

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艺术顾问,居住在纽约。她撰写的文章涉及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和特别展览等一系列主题。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皮尔家族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族之一。族长查尔斯‧威尔逊‧皮尔(Charles Willson Peale,1741–1827)以描绘乔治‧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其他重要人物,以及自己家庭成员的肖像画而闻名。老皮尔也是著名的自然学家和富有开创性的博物馆创始人。他的17个孩子大多以科学家和古代绘画大师的名字命名,其中包括卡尔‧林奈、拉斐尔、提香、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和安杰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
  • 纽约弗里克收藏馆举办的特展“维梅尔的情书”,展览以亨利‧克莱‧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生前收藏的最后一幅画作——约翰尼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女主人与女仆》(Mistress and Maid)为焦点展开。
  • 犹太人的逾越节(Passover),是为了纪念以色列人在摩西带领下从埃及人的奴役中解脱出来。这位希伯来先知降生伊始的传奇故事,在艺术史上一直是备受欢迎的创作主题,无论是犹太艺术家还是基督徒艺术家,在绘画、素描、壁画、版画、教堂镶嵌玻璃和彩绘手稿中,都曾涉及。荷兰裔英国艺术家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爵士于1904年绘制的《发现摩西》(The Finding of Moses),是最为著名的范例。
  •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是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之一,在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作品广受鉴赏家、艺术家和大众的推崇。崇拜者们会沿着“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之路”(Piero della Francesca Trail)朝圣,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Tuscany)和马尔凯(Le Marche)地区停留,参观当地保藏的名画原作。
  • 视觉艺术与文学的交集,为创造力勃发提供着沃土。数个世纪以来,诗人、作家、画家以及哲学家们一直在“对话”,回应着彼此的理念和艺术表达,这堪称西方文明的一大瑰宝。
  • 万神殿(Pantheon),“Pan”泛指全部,“theon”即神的意思;这座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罗马建筑物,传说是罗马人民为了敬献诸神而盖的神殿,膜拜的是罗马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众神。
  • 习惯于祥和宁静田园风光的艺术爱好者,看到这幅弗瑞德利希的这幅“风景画”时,一定感到有些错愕。只见苍白荒凉背景中,一丛破碎的冰片被暴力推挤成尖锐磷峋的小山;在结冰的海平线上显得十分突兀。有人形容,就像一个沉睡海底的巨人苏醒时,撞破表面冰层的景象一般。
  • 在这个城市以光速改变的年代,仍有人愿意选择停下来,用画笔捕捉那些即将消失的风景。张学敏(Richie)正是这样一位用心感受香港脉搏的速写画家。他的首部作品集《城市墨彩》(Inking Cities Hong Kong),由香港老牌出版社陈湘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以水墨速写记录民俗节庆、旧区村落,和那些细腻的人情故事,为消逝中的香港人事物留下宝贵的纪录。
  • 前缩法(foreshortening),是自文艺复兴透视法建立以来,为了描写人体或物体的特定角度(如仰角、俯角或正对观众的角度),必需将人体或物体前后缩短,又使其符合自然效果的手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