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道】

茶禅一味苏轼名句:人生所遇无不可 我生百事常随缘

作者:任采真
苏轼爱茶,写下许多茶禅一味的茶诗词,涤荡人心千年,慧光烛照。(示意图:坪林茶乡,台湾観光局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391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若说辉煌盛美的宋代茶道与文学交会成峰,在那高峰处,留名的是谁呢?宋代的东坡先生苏轼不仅著作丰硕,而且深谙茶道,对古今茶史茶事也深有考究,在他一生跌宕起伏的旅程中,当他遭遇人生最大的变故因乌台诗案获罪,从朝廷外放兀立于风雨之际,他依然不忘情山水茶味,随手将茶香朵朵融入诗心,作出许多出色的茶诗词,隽永的茶禅一味的内容反映他的生命观照,余韵悠悠续千年。他茶词之句“百事常随缘,人生所遇无不可”,正是他在世间修心的一幅写照。

人生所遇无不可 我生百事常随缘

“百事常随缘,人生所遇无不可”此句是出自苏轼《和蒋夔寄茶》(一名:《和寄茶》)茶诗。那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新任密州知州(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苏轼在诗中称其西汉古名“东武”)。有一天,他接到友人蒋夔[1]从福建寄来的新茶,他写了此长诗回应了友人寄茶之情。

苏轼在诗中叙述自己随缘无执著“人生所遇无不可”,因此,人生境遇没有什么好坏之别,他风趣地说了自己在吴越和东武两地的生活体验为例,映现放下执著之后,反而能随遇而安,体验一切处遇的乐趣。茶禅一味,风趣解颐,传递给同样处于变境中的朋友蒋夔,脉脉温慰之情不待直白言表。在诗中我们也能窥见宋朝人对日常饮食与生活美学,观照入微。

《和蒋夔寄茶》:

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
金韭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
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
自从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
厨中蒸粟堆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
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
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
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2]一线争谁先。
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
吟哦烹噍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
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
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
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
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茶事常随缘。(Shutterstock)

白话说《和蒋夔寄茶》

让我们在白话的时空欣赏东坡的《和蒋夔寄茶》:

我这一生,向来随遇而安,江湖山川,四方来去,没有不便的罣碍。当年驾一叶扁舟,横渡江流,旅居南方吴越三年,在那里尝尽山珍海味。

曾有过那样的日子:饭如白色的吹雪,菜是鲈脍、金韭和刚出水的蚌柱螯蟹。临风饱食之余小憩后,轻啜一盅茶,那茶汤上轻泛水花乳沫,凝结于时空一瞬。

后来我离舟上岸,进入东武(山东密州)之地,田野连川桑麻茂盛,一展无碍。这里剪过毛的胡羊仍大如马,筵席上,谁还记得腥膻的鹿角?

东武食俗是大碗吃饭、大碗吃肉,合而为一,大快朵颐。这儿的人家的厨房将肉埋在白饭碗里,蒸熟的黄粟堆到肉饭碗上,丰盛如山。大杓子舀来的是可口的酸味汤儿,让人口齿生津。碾茶用的铜碾、罗巾,这里弃置不用;取而代之的是用盆子研磨芝麻和光粉,光粉用来混在米里增白,让白米饭雪白发光。

君眼中仍是昔日的我,以为我对茶的好尚如往昔。但今日之我,早已看淡那些细节。当年,我对外焙的沙溪茶和北苑的贡茶,点茶时杯中的水脚[2]一线出现的时差,定要分出高下!如今对我已无差别了。

君从千里外寄来两首诗,同时附上价值万钱的紫金封装的茶饼百个。读诗时,不管烹饮或放口中咀嚼,确是双重绝妙好味,只是心恐偷乞之事和细心封装收藏的麻烦。家中老妻与稚子,不懂此茶的价值,有一半已经被他们按照旧法做成姜盐茶汤了!

人生路上,遇上什么都是命里该有的,哪有什么非要不可的!不论南北,各有所嗜,哪有高下好坏之分!死生祸福,我早已不区分、不躲避,更遑论甘与苦、美与丑,我也无所执著了。知道君旅居异地,难免心绪不舒,以此诗相答,聊表我心中铭记君之情谊。

死生祸福久不择 更论甘苦争蚩妍

苏轼随缘无执著,自然迎送人生的变迁,人生所遇无不可,进而对生命的“死生祸福”也放下了。他这茶禅一味境界的智慧,烛照千年,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美学,更是一种生命升华的实修!就说在人人必过的死生关卡面前,还有什么需要苦争不休的执着呢?像苏轼这样早早看破的人知多少?@*

注释:
[1] 蒋夔,字子庄,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所与游如苏轼、冯当世、蒋之奇等皆一时名士。所著《论语》、《孟子》、《周易》解合二十七卷,皆散于兵燹。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与范祖禹同为点检试卷官,试卷犯讳不察,诏降远小处差遣。熙宁八年,蒋夔寄诗与茶饼给苏轼,就在受降时运中;元丰二年(1079年)被调回为京兆府学教授。

[2] 水脚:这是宋代人“点茶”功夫好坏的标准之一。宋徽宗在所作《大观茶论》“点”中指出,妙于点茶的人,第一步“量茶受汤,(汤与茶)调如融胶粥面未凝”,功夫不到位的人,汤多茶少,茶未成云雾生,水脚易生。@*#

——看更多【中华茶道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若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一副流传久远的响当当的茶联,常被风雅茶室引为楹联。上下联句都是出自大文豪苏轼之笔,其实出处不同,爱茶人给串成对联儿。另外在现代文学中广受喜爱的美学佳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也是出自苏轼,来自他的茶词。一起来玩味!
  •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的回文诗《记梦回文二首并叙》是诗史上少见的回文茶诗,余味回荡,好像好茶滋味口中回甘,久久不绝。在诗中,“空花落尽酒倾缸、缸倾酒尽落花空”,“岩空落雪松惊梦、梦惊松雪落空岩”,花之美、茶之美闪烁着空之觉,东坡的“茶禅”意境回荡其中。
  • 中华茶道的卢仝“七碗茶”典故不仅垂范于中原,还飞渡他乡到了日本,触发了日本煎茶道始祖“卖茶翁”——高游外。他自许为“卢仝正流”,那么他在茶道、诗书和修行上都有哪些展现呢?
  • 明代的茶道在茶史上展开新的局面,七百年过去了,为何犹让今人津津于此道?明代的茶道和唐代茶神陆羽示人的煮茶、宋代风靡一时的点茶有什么不同?明代因为何故走出不同的茶道呢?
  •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爱喝茶,要谈起茶的好坏,相信人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但要论茶道,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与精致的茶具、严格的泡茶规范和泡茶礼仪联系起来。这当然是茶道的一部分,可是,能称之为“道”者,似乎又不只于此。
  • 今天多数的人熟悉的泡茶法,和千年前的唐、宋茶道是大不相同的。茶道走过了唐的兴盛、宋的鼎盛,入了明代又开新局。这些历史历程留给今人什么文化财产和影响呢?
  • 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原题《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称《玉川泉歌》)道出了饮茶的层次达到空前清虚之境,不仅代代传诵,还流传到东瀛日本影响日本的茶道,卢仝的“茶仙”之名也在茶史上千古留名。卢仝的《七碗茶歌》成为茶和茶诗文化的代表经典,不仅拓展了茶世界达到天仙的境界,更丰硕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内涵与高度,同时肯定了生命精神境界升华的可贵。
  • 一些名士围绕着“茶”产生许多有趣的文学作品和故事,茶对联是最接近俗民文学的一种。“一碗清茶 解解解元之渴”,这下联如何对呢?
  • 爱茶的人也爱山水,爱产茶的好山好水,也爱在好山好水间饮茶、吟诗作对,于是就有了“茶亭”的诞生。追问“中国第一茶亭”的历史,可以上达千年前,它有个奇特的名称叫“三癸亭”。“三癸亭”和“茶圣”陆羽有着深切的渊源。陆羽著述了千秋第一茶书《茶经》,而“中国第一茶亭--三癸亭”也是因他而生。“三癸亭”缔造的这一段历史茶话,在中国茶文化中显然是难以磨灭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