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寇准位极人臣,刚正不阿,敢于直谏,曾被宋太宗比做“魏徵”,力挺宋真宗结下“澶渊之盟”。但宦海沉浮,性情孤傲的他难免受排挤,又多次被贬,一生可谓跌宕起伏。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寇准的父亲寇相,在后晋开运年间,因征召而任魏王府记室参军。到了寇准一代,科举出身,走上仕途。他在大名府成安县(今河北大名、成安一带)任知县时,就有“青天”之名。
年少超群 直言进谏
寇准年少时才智超群,通晓《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他十九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宋太宗选用贤才,多次到殿前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常常会被免职离开。友人让寇准增加年龄,寇准回答说:“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可以欺骗皇上呢?”
《宋史》记载,寇准在殿中与太宗意见不合,宋太宗大怒起身,寇准拽住太宗的衣袖请他坐下,把事情说完了才退朝。太宗因此赞叹:“得寇准,如唐文皇得魏徵。”
中国传统文化讲“天人感应”。淳化二年(991年)春,天大旱,太宗邀请近臣询问时政得失,众人都说是天数。寇准说,“《尚书‧洪范》讲过,天与人的关系,就像声与响、形与影一样相互感应。大旱,大概起于刑法运用不公正。”太宗听了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不久,又召见寇准问他为什么说刑法有失公正。寇准请求召来二府大臣到场。二府指中书门下(负责文政)和枢密院(负责军政),合称“二府”。
太守召来二府,寇准才说,“前些时候,祖吉、王淮都违法受贿。小官祖吉受贿金额较小,但被处死;而王淮因为是宰相王沔的弟弟,盗取主守财物上千万,却仅仅被杖责,还官复原职了。这不是不公平,又是什么呢?”
太宗询问王沔,王沔只得顿首谢罪。于是太宗严厉斥责王沔,而认为寇准是可用之才,立即提拔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枢密院事。
第一次官场起落
寇准刚直的性格让他在官场受挫。《宋史》记载,寇准经常与时任知院张逊争论公事。一日,他们与同僚温仲舒同行,遇到一个疯子呼万岁,张逊挑唆侍御史王宾上奏此事,且措辞非常激烈。寇准让温仲舒做证,与张逊互相指责。结果,太宗震怒,将张逊贬官,寇准也被免去青州知州职务。
但是太宗对寇准非常器重,寇准去青州后,太宗每念及他,心里并不高兴。一天,太宗问身边大臣:“寇准在青州过得快乐吗?”大臣回答:“寇准得到好的藩地,应该不会太辛苦。”几天后太宗又问起此事。左右大臣揣测太宗可能想重新召寇准回朝,于是说:“陛下对寇准的思念不少,听说他每天喝酒,不知道是否也还想着陛下?”太宗听后默然,第二年就召寇准回朝,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安抚少数民族
自唐朝末年起,有一些少数民族(蕃户)居住在渭河以南的地区。温仲舒任秦州知州时,把这些蕃户迁到渭河以北,并建立堡栅限制他们随意出入。
宋太宗看了奏折,不高兴地说:“古时候羌戎都能杂居在伊洛地区而安定,现在这些蕃夷容易动乱,不好安置,一旦调动,就会给关中带来很大麻烦。”
寇准提出自己的看法:“唐代的宋璟(边防将领)不奖励边功,反而导致太平局面。那些边疆官员一味追求功劳,最终反而埋下祸患,这是值得深思的教训。”
太宗于是命令寇准前往渭河以北,安抚少数民族,使其安定,同时将温仲舒调到凤翔任职。
劝君立储 论“三不可”
太宗在位多年后,冯拯等大臣上疏请太宗立储君。太宗大怒,把上疏的冯拯等人贬到岭南,从此朝中无人敢再提出类似言论。
寇准刚从青州被召回京城,面见皇帝时,太宗撩起衣裳让他看脚上的创疮,问寇准为何来京城迟缓。寇准回答:我没有被召唤,不敢擅自进京。太宗又问,自己的儿子谁能托付大业?
寇准回答:“皇上为天下选储君,不可把这种大事交给宦官、妃嫔、近臣,必须选能承载天下期望的人。”太宗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屏退左右大臣,问寇准:“襄王是否合适做太子?”寇准回答:“‘知子莫若父’,若皇上认为可以,就请立刻决定。”太宗就让襄王(后来的真宗)担任开封尹,并改封寿王,正式立为太子。
太子从太庙祭拜回来,京城百姓夹道庆贺,高呼“少年天子也”。太宗心中不悦,担心民心过快转向太子。寇准再次拜贺说:“这是社稷之福啊。”后来太宗到后宫告诉妃嫔,宫中都来道贺,故太宗又邀请寇准饮酒,大醉方休。
第二次被弹劾贬职
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在南郊举行祭天大典,朝廷内外的官员都例行升迁。寇准下达“堂帖”,警告御史冯拯不要扰乱朝廷制度。
冯拯大为愤怒,便弹劾寇准专权独断,岭南官吏任命不公。广东转运使康戬也跟进,说吕端、张洎、李昌龄三人,都是寇准推荐上来的。吕端倒是品德还行,张洎则一味逢迎寇准,李昌龄则软弱怕事,不敢和寇准抗衡。所以寇准才能恣意用事,坏乱朝廷制度。
正巧那时寇准在太庙主持祭祀事务,太宗便先召吕端等人问责。吕端等人说:“寇准生性刚强,喜欢自己作主。我们若经常和他争执,恐怕有损朝廷体面。”说完又磕头请罪。
寇准回来觐见,太宗提起冯拯的事。寇准为自己辩护。太宗说:“你若在朝堂上和人针锋相对,就失去了执政大臣的体度。”寇准还是不肯罢休,又拿出中书省的官簿,当场和皇帝辩论对错。太宗更加不悦,叹道:“连老鼠、麻雀都懂得揣摩人意,何况人呢?”于是便罢免寇准,贬他到邓州去当知州。
正式拜相 力谏真宗亲征
真宗即位后,寇准升迁至工部侍郎、又转地方知州,后来又回京任刑部、开封府尹,最后升到兵部兼任三司使,掌控国家财政大权,还把三司制度理顺了。
真宗一直想任用寇准为宰相,但觉得他太刚直,不好让他单独掌权。景德元年(1004年),真宗先任毕士安为副宰相(参知政事),一个月后,再让寇准和毕士安一起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正式拜相。
当时契丹骑兵入侵河北,游弋在深州、祁州一带,打了就走,没有真正向北宋发起进攻。寇准看穿其意图是在麻痹宋军,他建议训练士卒,挑选精锐据守要地,做好准备。
那年冬天,契丹果然大举南侵,一夜之间五次急报进京。寇准却不慌不忙,继续饮酒谈笑。第二天,同僚把消息上奏,真宗大吃一惊,马上问寇准怎么办?寇准建议真宗亲征,去前线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其他大臣都害怕,想劝阻真宗不要去,真宗自己也犹豫,想回宫。寇准拦住他说:“您一旦回宫,我就见不着您了,大事就完了!请不要回去,一定要出征!”
在寇准的坚持下,真宗终于决定亲征,并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当时契丹军队包围了瀛州,直逼贝州、魏州(河北重镇),朝廷内外震动恐慌。副宰相王钦若(江南人出身)建议真宗南下到金陵(今南京)避乱;陈尧叟(蜀人出身)则建议迁往成都(今四川成都)。寇准认为,谁为真宗出划这样的策略,其罪可诛。
他力主御驾亲征,即使不亲征,也可以用奇兵扰乱敌人,或坚守以拖垮敌军。凭借“我方养精蓄锐、敌军劳累”,终将取得胜算。认为“怎么能抛弃宗庙社稷而去远地避难呢?所到之处人心必然崩溃,敌军乘势深入,天下还能保得住吗?”
真宗采纳寇准的建议,过黄河,登上澶州北城门楼督战。远近百姓和士兵见到皇帝的御盖,欢呼雀跃,声音传出几十里。契丹军见此,惊愕不已,阵势都立不稳。
真宗还把所有军事交给寇准,寇准按照制度决断,军令严明公正,军队士气高涨。契丹数千骑兵乘胜逼近城下,真宗下令出兵迎战,辽军大半被斩杀,被迫撤退。
真宗回到行宫,留下寇准在城楼。悄悄派人去看他在做什么,发现寇准正在和杨亿喝酒赌博,放声歌笑。真宗笑着说:“寇准这样镇定,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宋、辽双方在澶州对峙十多天,辽军统帅挞览亲自出阵督战。当时宋军“威虎军”的军头张瑰操作一种叫“床子弩”的巨弩,射中挞览的额头,把他射死了。辽军于是暗中送信,请求议和。寇准不同意,想继续打,辽使者却反复请求。真宗准备答应。寇准主张:既然辽军战败,就应该逼他们称臣,并且割让幽州(今天北京一带)。
但宋真宗厌倦战争,让近臣曹利用去辽军营里谈判,说:“岁币只要不超过一百万,可以答应。”寇准私下叫来曹利用,对他说:“皇上虽然这么说,但你敢答应超过三十万,我就斩了你!”曹利用去了辽营,果然只用三十万岁币达成了协议。
宋辽议和成功,河北战事平息,寇准功不可没。此一战役,使宋朝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孤注之谗”
寇准当宰相时,在推举和任用官员上不按照官场常规的“资历、次第”来,而是根据贤能来决定。他说:宰相的职责就是推举贤才、淘汰不肖,如果只是按章程例簿办事,那不过是小吏的工作而已。
宋真宗时,寇准因主张亲征澶州,力挽边境之危,与契丹议和,保全了河北百姓,天下皆称“社稷之功”。真宗也因此厚待他,主张南巡的王钦若却很妒嫉他。
一日上朝,寇准先退,真宗不由自主地目送他的背影。王钦若看在眼里,上前进言:“陛下如此敬重寇准,莫非以为他有社稷之功?”真宗答道:“是的。”王钦若说:“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以为功,何也?”
真宗愕然,追问缘由。王钦若说:“《春秋》有言,‘城下之盟,国之大耻’。陛下当日亲征,结果却与敌军议和,岂非城下之盟乎?以万乘之尊而受此屈辱,陛下怎能还说是功?”
真宗闻之,神色黯然。王钦若见状,又添一层:“陛下可曾听过博戏?博者输钱将尽,便倾其所有,孤注一掷。今日陛下之于寇准,正是如此。孤注若败,岂不危乎?”
这一番“孤注之谗”,正如暗箭伤人。从此,寇准虽仍位居宰辅,却渐失圣眷。
起伏迁调
第二年,寇准被罢免宰相职务,任刑部尚书、知陕州(地方官),王旦为宰相。罢相后,寇准仍在朝中起伏迁调,因封禅、祭祀、巡幸等重大礼仪活动,寇准不断获得升迁,最后又回到宰相之位。
真宗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时,寇准随行,升任户部尚书,并改任镇守天雄军(河北边防重镇)。真宗到汾阴祭祀后土时,命寇准负责河北数州的巡检缉捕盗贼事务。随后又升为兵部尚书,调回中央,任“判都省”(执掌中书省事务,接近宰相职权)。
真宗到亳州巡幸时,任命寇准暂时担任东京(开封)留守,随后又升为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之一),并再次拜为同平章事(宰相)。
此后,寇准又因为性格“刚愎”被罢免宰相,外放为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后来又调任永兴军。天禧元年(1017年),因为上呈“天书”再次被起用。
天禧党争
人无完人。由于天禧党争,寇准被降为中央礼官太常卿,再外放任河南相州知州,后调往湖南的安州、道州,最后贬至广州雷州担任司户参军。真宗卧病时,问左右的人为什么多日没见寇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政治人物——刘娥。刘娥的父亲早亡,是个孤女,宋真宗赵恒年少时与其相识,后带入宫中,立为自己的第三任皇后。真宗去世后,刘娥全力辅佐14岁的宋仁宗即位,垂帘听政,史称章献太后。
《推背图》第18象就预言了“刘太后主政”,颂曰:“水旱频仍不是灾,力扶幼主坐灵台。朝中又见钗光照,宇内承平气象开。”意思是说,刘太后兴修水利,使水旱都不是大灾了,她辅佐幼主,一片承平气象。史上对刘太后的评价都很正面。
天禧三年(约1019年)南郊祭祀,寇准被晋升为尚书右仆射,同时担任集贤殿大学士。当时真宗得了风疾,朝政暂由皇后刘氏掌控。
寇准年少时家境富贵,性格豪奢,喜欢痛饮。每次宴请宾客,他常常关上大门,把宾客的马匹都解下,尽情宴饮。家中从不点油灯,即使在厨房,也一定要点燃火炬和蜡烛。
如此一来,寇准或对出身寒微的刘娥有所成见。寇准曾建议真宗:皇太子德才出众,应传位,选正直大臣辅佐太子。丁谓、钱惟演是阿谀奉承之人,不宜辅佐太子。真宗也有让太子监国之意。寇准秘密命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表章,请太子监国。不料事情败露,寇准被罢相,丁谓则取代寇准,成为宰相。
真宗多病,另一个权臣周怀政打算谋立太子,罢皇后(刘太后)掌政,奉真宗为太上皇,并扶持寇准为相。丁谓得知后假装顺从,夜间微服乘犊车到大臣曹利用处,第二天将情况禀报真宗。结果周怀政被处死,寇准被一贬再贬。
丁谓早期是寇准的门生,后来反目。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因为串通宦官、欺君传旨之罪也被贬南方,而且是更偏远的崖州(海南)。他路过雷州时,寇准派人送来一只蒸羊,丁谓想见寇准,但寇准拒绝。听说丁谓的家僮想要替丁谓报仇,寇准下令封门,让人看守,不让家僮出去行动。等丁谓离开远处后,才解除封门的措施。
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接到诏令,到湖南衡州任司马,据传此时寇准已病笃。寇准在雷州多年,最后死在雷州。
当初,宋太宗曾经得到犀牛角,命人做成两条腰带,一条赐给了寇准。寇准去世前,派人从洛阳取回犀带,他沐浴更衣,穿朝服束带,向北面拜了又拜(向皇帝行礼),让身边的人安排卧具,端坐而卒。
寇准去世后,灵柩运回西京(今洛阳)安葬,路经湖北的公安县时,当地百姓敬祭,折断竹子插在地上、挂纸钱。神奇的是,“枯竹尽生笋”,民间为其立庙祭祀。寇准没有亲生子,让侄子继承家业。他去世11年后,被追封为太子太傅,追赠中书令、莱国公,并赐谥号“忠愍”,“忠”指忠诚,“愍”指仁厚。
参考资料:《宋史》、《推背图》、《寇准年谱》@*#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