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放(955年—1016年)是宋代著名的隐士,字名逸,河南洛阳人。他的父亲种诩,曾任吏部令史、长安主簿。种放从小就与他的兄弟们不同,尽管好学能文,却不喜欢做官。父亲曾叫他考进士,种放以学业未成、不可随便去应考为理由,不肯赴试。他又常常来往于嵩山、华山之间,有隐居山林之志。没过多久,种放的父亲去世,这一来就更无人管束他了,因为种放的母亲,跟种放的志趣完全一样,更愿意过隐居山林的生活。不久,种放的兄弟们都想方设法出去做了官,独有种放和老母亲,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
母子俩在终南山中盖了个草屋,勉强可以遮蔽风雨。种放在山中以讲学为业,跟从他学习的弟子众多,种放靠学生的束脩(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奉养老母亲。每当山水暴涨、道路阻隔时,弟子们不能来就学,母子俩常常断了粮食,只好用芋艿、栗子之类的食物充饥。
种放的母亲虽然年迈,却十分愿意跟从儿子一起过这样的恬淡生活。种放又性喜喝酒,便自种做酒的谷类,收成后酿成酒喝,因此自号为“云溪醉侯”。他在山中自得其乐,以著述、讲学为业,日子过得很愉快。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由于陕西转运使宋惟斡,向朝廷竭力推荐,称赞种放的才能和高行,皇帝特意派使者,去看望种放,并下诏书请他入朝做官。种放母亲为此很不高兴,埋怨儿子道:“我平时常常劝你不要弄来这么多弟子讲学,你总是不听。你既然已经隐居了,又要舞文弄墨地做什么呢?现在果然被人家知道了,搞得我们都没有办法安安静静地过日子。我要丢下你,一个人到深山穷谷里去住了。”
种放听母亲说出这一番话,便向朝廷称病,没有接受朝廷的征召。种放的母亲将种放的笔墨纸砚之类的用具,烧的烧,毁的毁,全部处理掉,接着,和儿子一起搬到更加穷僻、人迹不到的地方居住去了。
太宗知道了他们母子俩的崇高节操,特意令京兆尹送给种放钱物,让他奉养母亲,不再征召他出仕。并且逢年过节,官府还常派人慰问他们母子俩。
据《宋史》本传记载,种放共在山中隐居了三十年,其中十五年,足迹不入城市。
事据《宋史‧隐逸传》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