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9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徐乃义台湾桃园报导)家中长辈被诊断为失智症后,许多家属最难熬的,不只是记忆逐渐流失,还有随之而来的“精神行为症状”。情绪激动、重复发问、拒绝照顾、夜间游走、怀疑他人,甚至对最亲近的家人产生敌意,这些状况常令照顾者陷入挫折与困惑。许多人第一时间会误以为长者是“故意制造麻烦”。台北荣民总医院桃园分院精神科护理长张婉柔表示,这并不是长者的“个性问题”,也不是“故意找麻烦”,而是失智症大脑退化所造成的现象。

张婉柔指出,失智症相关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包括忧郁、焦躁、妄想、幻觉、错认、日落症候群、攻击行为、重复提问或重复动作、睡眠障碍、半夜游走,以及暴饮暴食等。这些症状往往与身体不适、环境干扰、缺乏安全感或生活作息混乱有关。
以短时间内重复发问为例,这并非长者故意考验家人,而是因记忆无法留存,内心充满焦虑与不安;当长者怀疑家人或误认财物遭窃时,反映的是记忆断裂后对环境的陌生感,他们觉得周遭充满威胁,便以怀疑来保护自己。拒绝洗澡或换衣服等照顾,常源自想保有一点自主,因失智让他们感到失去控制;而半夜游走、执意“要回家”,其实是对熟悉环境的渴望,心中的“家”可能是年轻时的老房子,或儿时的场景,是一种本能的安全需求。
张婉柔建议,照顾者应避免争辩或急于纠正,而是以同理心安抚与引导。例如,当长者表示“我要回家”时,家属不妨先认同,再转移注意力:“好啊,等一下我们一起去,但现在先喝杯茶好吗?”这样既能安抚情绪,也能维护尊严。

实务照护上,调整环境与建立规律生活同样重要。明亮稳定的灯光、简单的摆设与清楚的指标,可减少焦躁与误判;对于夜间游走,可在走廊或门口使用柔和灯光或安全装置,既能兼顾安全,又不剥夺自由。透过固定的陪伴者、熟悉的活动(唱歌、园艺、折衣服)及简单任务,能让长者获得“我还能做事”的成就感,并减轻无力与混乱感。
张婉柔也提醒,照顾者的自我调适同样不可忽视。面对长期照护压力,家属宜寻求专业团队(医师、护理师、职能治疗师、社工师、心理师)协助,或参加支持团体,并留给自己适当的休息时间,才能长久陪伴,走得更远。

她提供照顾者四大心法——1.记住:这不是故意的,而是疾病的一部分。2.不要争辩,因为争辩只会让双方更生气。3.保持冷静,用温柔的声音与简单的话语,能让长者更快安定。4.照顾自己也很重要,有体力和好情绪,才有办法照顾好长者。
台北荣总桃园分院长彭家勋强调,失智长者的精神行为症状不是挑衅,而是求助的语言。躁动可能代表孤单,拒绝可能是自主的呐喊,夜间游走可能是对家的渴望。当我们愿意看见“不是故意的困难”,少一分争辩、多一分理解,就能提升照护品质,让长者在混乱的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安全与爱。◇
责任编辑: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