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9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程木兰、骆亚采访报导)近年来,源起中国的“微短剧”正在全球迅速扩张。这种“节奏快、强情节、低门槛”的新兴视听型态,正在北美、东南亚和中东等地掀起热潮,引起广泛关注。专家警告:微短剧正逐渐成为中共党文化跨国宣传与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
微短剧中国兴起 中共加强政治功能和文化包装
随着中秋节临近,中共官媒人民网报导,9月8日,由贵州习酒主办的“习酒2025短视频创作大赛”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及人民网1号大演播室正式启动。
所谓的“习酒2025短视频大赛”,由中国酒业协会代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专家,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专家,文化传媒领域专家,各级主流媒体、行业媒体、商业媒体、网络达人及各地习酒经销商等一百余人参加启动仪式。
微短剧(Micro-Drama)2018年在中国兴起,最初是跟风“抖音”(海外版名为TikTok)短影片流行趋势。这些微短剧通常一集仅90至120秒,剧情极为夸张、节奏飞快,以“霸总爱上我”“吸血鬼爱情故事”等题材为主轴。
随着微短剧流行,当局积极扶持“红色文旅”与“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短剧比赛。2024年,多地文化旅游部门便推出“跟着微短剧去旅游”活动,用戏剧方式推广红色地标。
今年8月,广电总局更举办国际微短剧大赛,所谓征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品。
在官方扶持下,红色文旅与非遗微短剧逐渐被赋予更多政治功能。《远见快评》主持人唐靖远指出,这些作品是中共“洗脑愚民、改写历史”的重要工具。“它能煽动反美、仇日,或塑造中共伟光正的形象,掩盖政权过去的罪恶。”
加拿大评论人士、《中国之春》主编盛雪则担忧,虽然红色短剧对年轻人激发民族主义的效果有限,但它们能“潜移默化维持红色叙事,把政治教育与文化消费结合起来”。
火爆出海成统战洗脑工具 下载量近10亿
近年来,微短剧推向海外市场。BBC近期报导,据市场情报机构Sensor Tower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中国企业投放海外的微短剧应用App,在全球的下载量已接近9.5亿次。其中,ReelShort和DramaBox成为出海代表。
ReelShort隶属于中国中文在线集团,专注供应每集不到2分钟的短剧,其平台最具代表性的爆款剧集之一《亿万富豪丈夫的双重人生》,点阅量超过四亿次。DramaBox则由点众科技运营,以“流水线”模式将中国国内短剧翻译、配音输出海外。
2025年4月,仅在美国,微短剧App下载量就突破1000万,同比增长150%,活跃用户更是增长了300%,引起业界人士注意。
除了美国是最有利可图的市场之外,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这类应用在拉丁美洲的下载量也接近1亿次,东南亚则约为8700万次。
抖音视频博主彭凯莉日前表示,这些看似“土味”的剧情在海外大受欢迎。她提到曾引发热议的短剧《川普(特朗普)爱上白宫保洁》在海外平台上爆红,虽然后来被证实只是个假新闻,美国总统并未爱上白宫保洁人员,但其夸张狗血的剧情依然获得了巨大流量,足见其诱惑性。
这类极短影音剧与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一样,属于“无缝、沉浸”的内容形式。
中共对内严管 下架上百万集微短剧
微短剧尽管在海外市场快速窜红,在中国国内却遭遇严格审查。
自2024年6月1日起,中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施“分类分层审核制度”对微短剧进行分级监管。一年间下架数万部被认定为“低俗有害”的短剧,合计共有170多万集。
今年2月起,官方更明令,未标注许可证或备案号的微短剧不得上线。BBC说,超过1200部微短剧从中国国内应用程式(包括抖音)下架。
唐靖远接受大纪元采访时直言,中共对短剧的管控源于对信息自由流动的恐惧。“任何受欢迎的媒介形式,都可能影射中共不愿意让民众知道的内容。”
他指出,哪怕是娱乐性极强的剧情,也可能在民众之间传递隐喻和不满情绪,因此必然受到管控。
国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员龚详生则从宣传角度分析:短剧已成为中共吸引年轻受众的新渠道,但也因此被纳入严格管控,以免“爽感剧情”演变成嘲讽政府的工具。
龚详生向大纪元记者说道,所谓“非遗”或红色短剧,本质上是将民族主义包装成娱乐,以强化国内对政权的支持。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员沈明室向大纪元分析说道,这种“内部严管、外部输出”的矛盾并不意外。他表示,微短剧虽然剧情荒诞,但由于形式简短,容易成为对外“洗脑或宣传的管道”。
他直言,中共已经把微短剧当作统战宣传的重要工具。“短短一两分钟的内容,观众往往不会去查证真伪,但它已经深深烙印在脑海里。”
中共输出大外宣 分析:难以被认可
龚详生直言,随着世代更替,传统戏剧式宣传已不足以吸引年轻人,因此短剧成为替代方案。“一旦主旋律宣传转向短剧,就意味着官方管控力量也会加强,防止内容失控。”
至于微短剧是否能在海外持续成功?
唐靖远认为,中国大陆的特殊环境造就了短剧的流行,但在海外难以完全复制。他表示,大陆的网络本质上是一个封闭的局域网,“中共的宣传系统长期利用这种环境对民众洗脑,已经扭曲了大陆民众的三观等思想状态”。
因此,在大陆受到热捧的内容,放到海外面对信息自由的观众时,“因价值观差异过大,很难取得同样的回响”。
盛雪分析,微短剧的“爽感”叙事在大陆能爆火,本质上是一种“对社会压抑与阶层固化的虚拟补偿”。
她认为,海外虽然也有观众追求轻量化、解压式的娱乐文化,但更偏好喜剧、奇幻或都市题材。“如果单靠同质化套路,容易引发审美疲劳。”盛雪分析道,海外市场需要结合当地文化语境改造,才能持续获得流量。
专家警告未来风险:舆论渗透的新工具
微短剧以惊人速度占据全球观众的手机屏幕,它是否会挑战流媒体平台奈飞(Netflix)或传统好莱坞影片?业界普遍认为不会,但值得警惕,它正走在一条娱乐文化与宣传模糊不清的边界上。
唐靖远推测,中共很可能雇用专业团队,专门制作针对海外观众的短剧,以左右社会舆论甚至政府政策。“能否成功是一回事,但它一定会尝试。”
盛雪则提醒,随着人工智能(AI)生成内容的普及,微短剧可能成为制造虚假议题或渗透政治暗示的工具。“此前已有虚假短剧爆红的案例,显示其潜力和风险。”
沈明室警告,短剧虽然看似荒诞,但当大量的“正能量”讯息被不断输出,就会排挤掉原本单纯的创作,成为政治宣传的新载体。
“如果直接宣传伟光正,没人要看。但经过伪装,就可能抢占舆论高地。”沈明室明言。
责任编辑: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