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戰將」薛仁貴故事(2)

上馬殺敵 下馬寫書的猛將薛仁貴

作者:柳笛
白袍戰將薛仁貴。(古瑞珍 繪圖/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66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初唐武功赫赫,高宗時唐軍開疆拓土,先後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版圖達到唐朝之最。風雲際會的時代,正是英雄大顯身手的舞台。由太宗慧眼擢拔的白袍勇士薛仁貴,也在此時正式開啟他建功立業的征途。

顯慶二年(657年),唐將蘇定方率一萬兵馬,征討在西域造反的西突厥可汗賀魯。這是一場經兩代皇帝、四次用兵的硬仗,終於在蘇定方用兵時結束。雖然不知薛仁貴是否參加了這次戰爭,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為順利打贏這場仗立下大功。不過,這次軍功可不是因為他斬殺多少敵人、繳獲多少戰利品,而是以立策樹籌的方式,不戰而收服人心。

尚武崇文,為大唐廣布恩德

正史記載,蘇定方出征時,薛仁貴向高宗上疏,以「兵出無名,事故不成」為依據,提出作戰方略。因當時突厥部落分裂,其中泥孰自恃才幹,不肯屈居於自立為可汗的賀魯之下,但不幸被擊敗、妻兒被俘虜,這才不得已歸順。而唐軍在打仗中也抓到泥孰的家眷,正準備把他們充入賤籍,但是最妥當的方式是將他們送還,並賞賜財物。

薛仁貴才兼文武,甚至完成一部14卷的著作《周易新注本義》。圖為明代文徵明的《品茶圖軸》局部。(公有領域)

薛仁貴說:「這樣,大唐既能表示對泥孰的同情和撫卹;又能讓百姓看到賀魯的殘暴無道和大唐皇帝的仁德廣布。」[1]高宗欣然應允。果然泥孰感佩皇帝恩典,願誓死效忠唐朝。薛仁貴的建議,不僅削弱了突厥實力,同時讓唐軍成為一支正義之師。在戰場上,蘇定方等人無懼十萬敵眾、暴雪二尺的殘酷考驗,贏得以少勝多、一統西突厥的大捷。後來,泥孰成為唐朝冊封的第一位突厥可汗,為大唐守護邊疆。

這封被史書留存的奏疏,有理有據、層次分明,薛仁貴的遠見卓識可見一斑。原來,他不僅是戰鬥力極高的將士,還是文武雙全的軍事謀略家。

而他的學問造詣也許更今人驚歎,兩唐書中的《經籍志》和《藝文志》,都記載了一部14卷的《周易新注本義》,作者一欄赫然寫著薛仁貴的大名![2]很難想像,他竟然在習武練兵的同時,還寫了一本學術研究類型的著作。雖然這本書已經失傳,但是這則記錄卻展示他飽讀詩書的另一面,而且這位大將軍的真實學歷,恐怕很多讀書人都望塵莫及。

難怪在有關薛仁貴傳說的藝術作品裡,多次提到他的才學。比如在戲曲中,薛仁貴自稱「昔日仁貴博覽古今書」;當他懷才不遇時,妻子柳氏也勸慰他:「你胸中萬卷書,何必恁憂慮?」[3]這不是後人對薛仁貴一廂情願的美化,而是千真萬確的史實啊!

一馬當先,盡顯射箭手雄姿

馬背上的薛仁貴則更是英勇神武,在遼東、漠北一帶上陣殺敵,了得的騎射功夫得到充分發揮。顯慶三年,薛仁貴再度東征高麗,先在貴端城殺敵三千,次年又在橫山大戰敵將。史書中寫他「匹馬先入,莫不應弦而倒」[4],身先士卒的薛仁貴竟然還是位百發百中的神射手。到了石城,薛仁貴棋逢對手,敵方也派出一位弓箭手,一連射殺十幾名唐軍。薛仁貴則單騎迎戰,打落他的弓箭,讓他雙手不能發力,一舉將其生擒。

小男孩,自幼學習騎射,長大後有幸成為一員精兵。圖為九崗原北朝墓壁畫局部。(公有領域)

在乾豐元年(666年)的唐朝滅高句麗的戰爭中,薛仁貴和大將軍李勣一同出征,也就是後來流傳甚廣的「薛仁貴征東」事跡。據史書載,唐軍起初交戰不利,幸虧有薛仁貴兩次及時救援,殺敵五萬餘人,扭轉戰局。對此,高宗也親自寫信嘉獎,盛讚他「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前」。[5]

兩年後,薛仁貴帶兩三千士兵進攻高句麗重鎮扶餘,軍隊中有人以兵力少,勸他不要冒進。薛仁貴則認為:「兵貴精不貴多,重要的是主將善於用兵。」[6]於是他堅持出征,以殺敵一萬餘人的戰績攻克扶餘,其它城鎮聞風歸降,唐軍聲威大振。

然而最令人感佩的,卻是打了勝仗後薛仁貴的作為。他因軍功被封為郡公,留守高句麗,在那裡撫卹孤兒和老者,擢拔當地賢才,旌表忠孝義士。一時間,高句麗百姓無不欣然歡喜,真心接受唐朝的教化。占領一座城或許只需要智謀和武力就可以了,但是要收服一國人心,卻是需要廣博的仁愛和高尚的德行。薛仁貴就做到了,或許在他心中,真正懂得「武德」的真諦吧!(本系列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1]《舊唐書》卷83:蘇定方之討賀魯也,於是仁貴上疏曰:「臣聞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伏。今泥孰仗素幹,不伏賀魯,為賊所破,虜其妻子。漢兵有於賀魯諸部落得泥孰等家口,將充賤者,宜括取送還,仍加賜賚。即是矜其枉破,使百姓知賀魯是賊,知陛下德澤廣及也。」

[2]《舊唐書》卷46:《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薛仁貴撰。

《新唐書》卷57:薛仁貴《周易新註本義》十四卷。

[3] 兩處唱詞出自明傳奇《白袍記》。

[4] 《舊唐書》卷83:明年,又與梁建方、契何力於遼東共高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仁貴匹馬先入,莫不應弦而倒。

[5] 《舊唐書》卷83:高宗手敕勞之曰:「金山大陣,凶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前,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業,全此令名也。」

[6] 《舊唐書》卷83:仁貴乘勝領二千人進攻扶餘城,諸將咸言兵少,仁貴曰:「在主將善用耳,不在多也。」

點閱【「白袍戰將」薛仁貴故事系列 】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推薦閱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人,也只有不斷的修剪貪慾和煩惱,才會體會生命的真味,原來就是如此,在幾分恬淡中,留下生命存在的美好意義。
  • 「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當時薛仁貴西征九姓鐵勒(9個回紇部落聯盟),他藝高人膽大,單騎衝入敵陣,對上敵軍數十位大將的包圍,他從容的挽弓射箭,一出手便連殺三員大將。
  • 貞觀治世中,絳州龍門、也就是今天山西河津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種田為生的小伙子。他有武功、善騎射,卻無力改變貧賤的生活。於是,他想到一個「捷徑」:遷祖墳,改風水。
  • 楊家將故事在正史《宋史‧列傳第三十一》中的原文不到三千字,雖然如此,在歷代傳奇小說中的紀載卻是極為生動多元。那麼,到底楊家將傳奇是虛構還是真實存在的事蹟呢?本文筆者進一步從文獻中進行彙整梳理探索未被正史紀錄下的故事。
  • 楊家將故事在正史中的記載在《宋史‧列傳第三十一》中的不到三千字,然而,在歷代傳奇小說中的記載卻是極為生動多元。看看小說及傳奇故事中楊家將的英勇忠烈……。
  • 「楊家將」的故事敘述了著名的北宋英雄楊業家一門五代保衛國家的忠烈歷史,這故事在中國流傳長達數百年之久,可謂家喻戶曉,歷代以此故事所作的評書、戲劇、小說可謂成百上千,跟楊家將有關的史蹟及地名也數不勝數。那麼,在正史中記載的楊家將有哪些可歌可泣的事蹟呢?本篇將展開楊延昭、楊文廣父子留名青史的英烈史卷。
  • 楊業雖然不通經書,但他始終對朝廷忠心耿耿,其為人英勇無畏,不單足智多謀、謀略過人,更善於練兵攻戰,能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在極為寒冷的代州,人人都穿上毛氈御寒,而楊業卻僅僅披著一件棉衣,在營帳中處理軍務周圍也不點火取暖,侍者因天寒而無法忍受,但楊業始終面帶微笑,毫不在意。他的領導簡約有方,對下屬恩情相待,因此將士們願意為他誓死效力。
  • 北宋曹彬周歲那天,家人給他「抓周」。小小曹彬左手抓起干戈、右手拿起俎豆(古代祭祀用具),不一會兒又拿了一個官印,對其他玩具看都不看一眼。圍觀親戚們驚呼:「這娃不簡單,將來八成是個會理政、能打仗、還當大官的大人物!」結果果真如是!他為何能有這樣成功的人生呢?靠家世、靠關係,還是另有「秘訣」?
  • 二十歲束髮從軍,十九年間位至將相;一生經歷一百二十餘戰,未嘗一敗。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實戰經驗,岳飛堪稱南宋戰場上叱吒風雲的最著名的統帥。他和他麾下的岳家軍,也成為中國戰爭史上的一段傳奇。
  • 生於寒微,起於行伍,岳飛憑藉赫赫戰功,一躍成為宋朝最年輕有為的統帥。高官厚祿、功名權勢,往往會帶給人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岳飛在不斷打勝仗、建奇勳的同時,卻選擇了一種樸實無華的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