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蔚来汽车十年亏千亿 陷生死危局(上)

人气 1116

【大纪元2025年09月20日讯】作为中国造车新势力头部代表,蔚来汽车(NIO)曾以高端定位、智能科技和极致用户服务被称为“中国版特斯拉”。然而,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却暴露出其深陷债务泥潭的残酷现实:净亏损49.95亿元(人民币,下同),平均每卖一辆车亏6.9万元。加上一季度亏损的67.5亿元,十年累计净亏损超1,300亿元,远超特斯拉早期15年的亏损总和。

截至6月30日,蔚来的流动负债总额达622.82亿元,股东权益转为负值(-11.1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2.55%,现金储备272亿元仅够支撑一年。创始人李斌不得不再次调整盈利时间表,最新目标是2026年实现全面盈利。财报公布后,蔚来港股暴跌17%,市值蒸发超100亿港元,资本市场对其信心严重不足。

蔚来的财务困境并非突发,而是“烧钱换规模”的必然结果。蔚来依赖政策补贴和资本输血维系运营,但其高研发投入、换电网络和直营模式直接造成持续亏损。在政策补贴退坡、行业价格战和海外出口受阻的背景下,蔚来1-7月共交付新车14.5万辆(仅完成全年目标44万辆的30%),在“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三家中销量垫底。

这不仅是蔚来自身危机,更是整个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的缩影,补贴退坡、出口受阻、内卷式竞争、技术瓶颈等一系列结构性危机正逐渐浮出水面。蔚来的“烧钱游戏”还能玩多久?本文将从其定位发展、财务困境、亏损原因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揭示出中国新能源车行业从“政策狂欢”到“市场洗牌”的转型真相。

企业背景:曾经辉煌与隐藏危机

蔚来汽车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上海,由互联网企业家李斌创立。公司于2018年纽交所上市,仅用4年就完成IPO,成为造车新势力中曾经的“销量一哥”。其品牌定位为“高端智能电动车”与“用户至上”,主攻30-50万元纯电市场,市场占有率超40%。

通过EP9超跑(纽博格林赛道纪录6分45秒)、NIO House(176家高端体验中心)和换电生态网络(3000+座换电站),蔚来成功打造出“车圈海底捞”形象。用户忠诚度高(复购率30%),NOMI智能交互和社区运营形成强粘性。

然而,高端定位限制销量规模,无法摊薄成本、支撑盈利。蔚来在品牌塑造上成功,但在商业模式上却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亏损泥潭。推出新品牌乐道(中端产品)和萤火虫(入门级产品),虽然在今年第二季度贡献30%以上交付量,却拉低毛利率(Q2为10.3%)。蔚来正从“小众高端”向“规模化竞争”转型,但盈利路径模糊,资本市场对其耐心渐尽。

2025年上半年,蔚来总营收为310.43亿元,交付新车11.42万辆,但净亏损达117.45亿元,同比扩大近15%。公司的流动资产总额为525.08亿元,但流动负债却超出流动资产97.74亿元,已经进入资不抵债的危险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现金储备维持在272亿元,看似充裕,但应付贸易款与票据金额却高达349.51亿元,现金储备难以覆盖应付款规模,上半年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已延长至220.4天,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2.76天。蔚来正面临着高负债、现金流紧张和盈利难的严峻挑战。

亏损根源:三大高额支出

蔚来的巨额亏损并非偶然,而是战略选择的结果。其三大高成本支出(研发投入、换电网络和直营模式)在短期内均难以变现,成为压垮财务平衡的三座大山。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研发投入:高投入低回报的陷阱。

蔚来定位“智能电动车先锋”,累计研发投入超600亿元(2024年134亿元,占营收20%;2025年上半年为56.7亿元,占营收18%),占其亏损总额近一半,涉及芯片(NX9031)、150度半固态电池、L4级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等领域。然而,市场回报却严重滞后。

首先,NX9031芯片降低成本约1万元/车,但未大规模量产,高端芯片仍依赖英伟达(Orin-X,算力2000TOPS)。其次,150度半固态电池续航1044公里,但成本高达30万元/组,仅租不卖,普及受限,规模化量产时间表也延迟至2026年。

最后,NIO Pilot曾在智驾领域领先,但2025年被华为(HarmonyOS NEXT)、小鹏(端到端大模型)反超,竞争力下降。高研发挤占了现金流,蔚来的资产负债率远超比亚迪(75%)、吉利(68%)。相比于英伟达等国际技术巨头的高研发回报,蔚来的技术投入非但未形成为企业的“护城河”,反而成为“沉没成本”。

第二、换电网络:高运维难盈利的财务黑洞。

蔚来独创换电模式,累计投入超250亿元,建成3000多座换电站(目标2025年底5000座),覆盖98%高速公路。换电模式效率高(3-5分钟),但单站成本150万元,且需高频维护和电池健康管理,导致网络运营及维护费用高,盈利遥遥无期。

首先,运营成本高。单次换电成本约200元,用户付费不足,2024年换电业务亏损超50亿元。而高峰期排队、电池健康不透明、能量密度受限等降低用户体验,进一步削弱换电吸引力。其次,存在技术局限。模块化电池牺牲车身刚性、增加重量(10%-30%),导致制造成本上升。800V平台与旧站不兼容,升级成本高(第四代站50亿元)。

再次,难形成行业标准。换电需统一电池规格,与长安、吉利、宁德时代合作受阻(对手不愿放弃技术主导权)。相比于超级充电桩的超快充(15分钟充80%),换电性价比低。最后,乱象频发。部分用户滥用换电(如跑货拉拉、转卖电池、用作备用电源),形成“薅羊毛”乱象。换电模式虽促进乐道销量(Q2增40%增长),但成为净投入负担,加剧财务恶化,难以形成盈利。

第三、直营模式:高端服务的代价。

蔚来追求高大上形象,摒弃传统4S店,采用直营+社区运营。176家NIO House(如北京王府井年租金4,000万元)遍布全国一二线核心商圈,提供高端咖啡机、休息室、图书馆,推出一键呼叫、上门补胎、代驾、应急充电以及驾享(接送机、陪练)等服务,增强客户忠诚度。

蔚来还通过NOMI APP整合社交与积分兑换,增强用户互动。但这些服务背后需要高昂的销售和管理费用进行支撑。2025年上半年,蔚来的销售、行政及一般费用为83.66亿元,而同期小鹏汽车和理想这一费用分别仅为41.16亿元和52.49亿元。

蔚来的直营模式虽然提升了用户体验,但高额投入并未转化为销量优势(6月周销0.47万辆)。在行业普遍价格战、压缩成本的背景下,蔚来靠烧钱维持品牌和体验,成本远超收益,不仅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反而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

面对生存危机,蔚来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首先是多品牌战略,推出新品牌乐道和萤火虫试图覆盖中低端客户。其次实施降本增效。如NX9031芯片降本1万元/车,研发费用降至营收6%-7%,销售费用降至10%,毛利率目标17%-18%。再次,开展换电合作。与长安、吉利、宁德时代共建生态,降低单站成本(目标100万元)。

最后就是融资续命。2025年3月,蔚来通过“闪电配售”方式,向合肥建投(国资控股)等战略投资者配售1.37亿股新股,募资总额40.3亿港币。短短6个月后,蔚来再次进行新一轮股权配售,募资总额超70亿港元。但是,短期续命无法弥补结构性亏损,公告发布后蔚来股价大跌8.92%,市值缩水90亿元,反映出投资者对其持续亏损的担忧。

结语:

蔚来汽车十年“烧钱游戏”已到强弩之末,研发、换电、直营“三座大山”形成财务黑洞,现金流危机迫在眉睫。公司虽承诺2026年全面盈利,但需解决销量瓶颈和成本优化等难题。2025年是蔚来的生死年,若不能尽快破局,或将步哪吒、威马后尘,退出历史舞台。

蔚来的困境不仅是企业自身战略错误,更是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在“后补贴时代”面临的普遍挑战。下篇将深入剖析市场白热化竞争、核心技术瓶颈以及外部环境压力这些结构性问题,如何迫使整个行业在生存与盈利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蔚来汽车创办人:行业最残酷阶段已来临
【新闻欣视角】蔚来创始人谈未来“生死攸关”
中共地方补贴造车新势力 10年留下千亿烂尾
中国七家车企上半年合计亏损180亿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