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神奇佛塔 地震被震裂後自行癒合

文/劉曉
中國雲南省大理古城的崇聖寺大門前的三塔。(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48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千世界,真是無奇不有。大家聽說過有佛塔在地震中被震裂,然後又自行癒合的事情嗎?這如果不是神力,是完全解釋不通的。這等神異之事就發生在中國雲南省。

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金碧鎮寶筏山頂,有一座白塔,是雲南絕無僅有的一座藏式喇嘛塔。它建於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比人們熟悉的北京妙雲寺白塔、西藏的喇嘛白塔、五台山白塔這三座元代所建的白塔約早了五百年。根據塔磚上的記錄,白塔是由四川雙流尉遲和尚監造的。

白塔由須彌座塔基、八角形塔身、塔檐和錘狀塔頂四部分組成。全塔高15.45米,最大直徑6.16米,塔身佛龕高1.75米。因為白塔上大底小,形如磬錘,所以又被稱作「磬錘塔」。(點擊欣賞「大姚白塔」

與漢式佛塔不同的是,整座白塔是用梵文印模青磚和漢字印模青磚砌成的,梵文磚上印有一部佛經,漢文磚上則有「大佛頂」、「八大靈塔咒」等諸種字樣。

清代有詩句這樣讚美它:「孤高出塵表,四面上為宮,登臨一府印,聳勢如凌空,摩裟極目力,歎息非人工……。」

最為神異的是,據地方志記載,明孝宗弘治年間,大姚縣曾發生一場大地震。地震導致白塔從正中縱向裂開一條縫,但後來地震再次發生時,白塔卻復合如故。時人皆相信這是佛力所顯的神通,是為了讓人們堅信佛法。

無獨有偶,除了大姚縣白塔顯現神異之事,明朝人還記述了發生在雲南大理古城西北1.5公里處的崇聖寺三塔的奇異事。

崇聖寺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家寺院,當時是先建三座佛塔後建的寺廟。南詔、大理國是唐宋時期中國西南的地方少數民族政權。

之所以修建三塔,除了宣揚佛法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古時大理「澤國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編》中記載:「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之。」也就是說,三塔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防止大理發生水患。

三塔矗立於崇聖寺大門前,寺東為「千尋塔」,即大塔,南、北為小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全名「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建於南詔勸豐佑時期(公元823年~859年),相當於唐代晚期,是典型的唐代風格建築,塔高69.13米,為16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

南北兩座小塔為錐形,建於大理國段正嚴、段正興時期(公元1108~1172年),即在五代末北宋初期。兩座塔都高達42.19米,是一對十級八角形密檐式磚塔,相距97米。

三塔的塔磚上面布滿了佛教密宗各種各樣的梵文和漢文的經咒。1979年維修三塔時,曾在千尋塔內發現了寫經、經卷、銅鏡和金、銀、木、水晶等佛像,各種藥材共六百餘件。這無疑說明唐宋時期佛法在南詔、大理也廣為流傳。

事實也是如此。南詔、大理國以佛教治世,以佛法教化人民,其社會、歷史、文化各個領域都受到佛法影響,並被譽為「南天佛國」。史載,大理國二十三位君主中,竟有9人禪位出家為僧。

元朝初年曾到雲南任西台御史的郭松年,在《大理行記》中記述了大理地區信仰佛法的盛況。書中寫道:大理「西去天竺為近,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一歲之間,齋戒幾半,絕不茹葷、飲酒,至齋畢乃已。沿山寺宇極多,不可殫紀。」

大意說的就是離古印度相近的大理國,很多人相信佛法,不論貧富貴賤,家家都有佛堂,無論是壯年還是老年人,手中皆持佛珠。一年中,齋戒的日子近一半時間。齋戒期間,不吃葷腥,不飲酒。此外,大理山上寺廟非常多,無法一一記載。

在這樣幾乎人人信佛的小國,出現神跡自然也不太奇怪。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理發生大地震,「城中牆屋皆傾仆,中塔裂二尺許,人謂塔將復合,旬日復合。」就是說,塔身裂了二尺多,十天就自行復合。處於地震頻繁地區的三塔,千百年仍巍然屹立,應該不是沒有原因的。

此外,據說陝西西安建於唐代的小雁塔,在明成化年間的地震中亦「裂而復合」。

小雁塔位於西安市,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佛塔。該塔始建於唐代景龍年間(707年至709年),初有15層,地基有地宮,相傳塔體曾在歷代地震中三裂三合。(公有領域)
小雁塔位於西安市,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佛塔,始建於唐代景龍年間(707年至709年),相傳塔體曾在歷代地震中三裂三合。在北門楣上,有雕刻上去的明代王鶴於嘉靖三十年八月二十九日關於小雁塔震裂又震合的題字:「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徹若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公有領域)

雲南和陝西佛塔發生的神異之事,顯然是上天藉此告訴世人:神佛是真實的存在,佛法神通是真實的存在。

參考資料:
《萬曆野獲編》
《雲南通志》
《大理行記》
《大理崇聖寺三塔》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大足縣境內,有唐宋以來的石刻群70多處,石刻造像總計10萬餘尊。「五山」(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以北山、寶頂山的規模最大、最集中,最為壯觀。
  • 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的凌雲山,開鑿於唐玄宗初年(713年),峻工於唐德宗貞元19年(803年),歷時90年。佛高71米,是世上最高的大佛、也是最大的摩崖石刻彌勒坐像。
  • 敦煌莫高窟占一半有餘的是唐窟(238個),是當今世上最宏大豐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石窟,以其壯麗的壁畫和生動的彩塑馳名中外。
  • 唐代雕塑豐腴飽滿、精美瑰麗、氣象萬千,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的文化遺產。雕塑藝術的巔峰成就與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海納百川的大唐氣度、融會貫通的創新精神密切相關。
  • 北緯31度,神祕的陰陽兩面,這座西藏神山為何無人敢登頂?它真的是宇宙的中心、人間須彌山?
  • 誰建造了北美魔鬼塔,它真是外星人的基地?《山海經》中的通天神樹真的存在,三星堆裡挖到寶?
  • 古人的智慧你想不到。福建甘露寺一根柱子支撐一個建築群?恆山懸空寺有夠「玄」,「三教合一」有何內涵?
  • 《山海經》暗藏玄機。世界屋脊不在青藏高原?須彌山在中國?!為何崑崙山被稱為天下龍脈的發源地?
  • 在先秦時期,五嶽具體山名就已確立,但不同文獻記述略有不同,本章採用東漢大儒鄭玄對《周禮》注釋所說,五嶽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