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闲话》

东坡闲话 唐明皇因这首诗歌落泪 果真一诗成谶?

文/容乃加
安禄山造反,唐玄宗与后宫逃亡四川避难。他在途中登白卫岭,再度一曲“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让他感慨翻涌!(图:唐画家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4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东坡作有《渔樵闲话录》,透过一渔一樵(东坡替身)的闲聊,谈世道话见闻,开人眼界。有来客建议渔樵两人聊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的生活小道理,或是对着清风明月,吟诗作对,不要动不动就扯到朝廷政事和历史故事,越俎代庖。那么,渔樵闲话是世间小哲理或是人生大话?或者什么也不是?就交给读者自己体会了。

这一天渔夫和樵夫,继续回忆当年唐明皇(玄宗)的往事(接上回:东坡闲话 打开话匣子:和尚万回的预言):

天宝末期,明皇盛世已经超过四十年,他心中倦怠不想管天下大事,心里盘算着:国家大业交给大臣去料理,朕就在后宫优哉游哉!不巧,他挑中了李林甫这号人物,结果把大唐朝政直送进了大黑洞,一时奸谋诡论四起,忠言议论消声。皇帝本人呢?日夜行乐,忙得不亦乐乎。

有一晚,明皇心血来潮,登上勤政楼(一说花萼楼)赏月,叫善歌者登楼唱水调歌。歌曲转呀转,忽然有词句深深扣动他的心门:“……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秪(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

明皇那时春秋岁数已高,心思容易触景生情,一听此曲就凄凄然,一曲未完,他起身问道:“这是谁作的?”

侍者回禀道:是李峤之作(*李峤,公元645—714年,20岁登进士,曾任宰相)。

明皇说:“李峤真才子也!”说着感慨不已。堂堂太平天子,竟被一首诗感动得七上八下,冥冥中似有伏笔。

到了次年(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年底,范阳起乱兵,安禄山进逼皇都。明皇和后宫乘车驾西逃蜀地,路过剑门关,登白卫岭,他放眼环顾山川壮丽、风光无限,却久久闷闷不乐。忽然想起去年在勤政楼赏月听歌时感动他的诗句,就叫人再唱。听着“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感慨不已,依然又是那句话:李峤真才子也!此时,明皇不觉泪沾衣襟,扶着高力士下了白卫岭。

明代 仇英 《仿明皇幸蜀图》。(公有领域)

樵夫说了自己的看法:

天下的山川草木这些物质本身不会跑来撩拨人心,对于山川草木的触动全是人心自发自感的作用。天下事也是这样,事情本身并不左右人的心情,可是人的心情却自动门户洞开,让事情来左右着、牵绊着。

李峤作这首《汾阴行》歌行本不是为了明皇而做,当时33岁的他借昔日汉武盛世作了今昔之比以讽刺时事,哪里想到会惹得当时还未出世的唐明皇数十年后老泪纵横?从《汾阴行》作成算起的话,使得明皇老泪纵横那是78年后的事情了,这不是诗有神通之力,而是明皇自己陷于情中不能自拔。

庄子他老人家反问说:“是山林啊、野泽啊,使我欣欣然快乐无比的吗?”(《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其实山林野泽上的草木自身只管自自然然地滋长茂盛,并不寄情于自己的茂盛能使人快乐!是人自己看着山林野泽的茂盛心生欢喜、感到快乐。所以说,这就是一种“无故之乐”;同理,世上也有“无故之忧”。正因如此,世上之人可能乐未完,哀便来,笑声未绝,泪又随之。(《庄子‧知北游》:“乐未毕也,哀又继之。”)这话真不虚呀!

后人语:人间道

世上有“无故之乐”,那世上又怎来“无故之忧”?东坡以唐明皇听闻李峤诗歌“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的反应作了解答,也真是弹不虚发。是凡世间事、人间情,都是人“心”在作主呀!世间有人想修行,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在历经生老病死、生离死别和名利情的种种无常之苦后,想要做自己的主人。人世纷纷扰扰,人对于情绪“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不管是哀是乐,它们要来就来,要去就去,自己无从抵抗,不能主宰,这样的“人”,终究只能当世中事物的旅舍罢了!@

资料来源:《渔樵闲话录》《庄子.知北游》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贡(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图)
    孔子对子贡的才能多有肯定。例如,孔子曾对季康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本章说子贡是“瑚琏”,则有褒有贬。褒者,才能之高雅贵厚也;贬者,未至于不器也。
  • 图:黄帝像,出明仇英绘《帝王道统万年图》册页。(公有领域)
    马缟,五代人。年少时嗜好学习儒术,唐末以明经及第,又举拔萃科。后梁时为太常修撰,累任尚书郎,参知礼院事,后擢迁太常少卿。著有《中华古今注》,此书以考证名物制度为主,体例与崔豹《古今注》大致相同。
  • 在台湾、闽南一带俗称黄历七月为“鬼月”,传说七月一日“开鬼门”、七月三十为“关鬼门”,各地方可见“普渡”孤魂野鬼的祭拜,这些习俗的来源为何呢?我们怎样对待“鬼月”呢?
  • 本章孔子称赞弟子子贱为君子。“有君子之德哉,若此人也!鲁国若更无君子者,斯子贱安得取斯君子之德行而学行之乎?”这就既称赞子贱能尊贤取友以成其德,又称赞了鲁之多贤。对此,朱熹引苏氏曰:“称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师友,厚之至也。”
  • 《诗经‧大雅‧抑》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点,还可以把它磨掉;但说话不谨慎而出错,却是无法挽回的。南容“三复白圭”,目的是告诫自己说话要谨慎。孔子认为南容这样的人,无论“邦有道”还是“邦无道”,都能明哲保身。
  • 七夕是指黄历七月七日之夜,古来也称为七巧节、乞巧节、七姐(织女)诞,从古到今,围绕着种种民俗和传说,主题就是有情有义的婚姻,所以七夕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恩爱夫妻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词怎么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七夕金句呢?“织女牛郎会七夕”的传说故事有多古老呢?
  • 尧夫(邵雍)的《渔樵问答》,字字全是精炼的道理;东坡的《渔樵闲话》,句句都是妙喻。没有道理,就无法入人心;没有妙喻,就不能启发人。明朝刑部郎中、藏书家,自号清常道人的赵琦美(开美)认为,这两本渔樵看人世之书,状似意在言外,可又像人世间的一经一纬,提纲挈领,让人容易理顺人生的大方向,言不尽处,耐人寻味!渔樵闲话唐代疯和尚万回给唐明皇的预言,传述了什么人间道理?
  • 君臣、朋友既然是“人合”,怎么“合”?皆以“义”合者也。“义”,是仁义之义。义者宜也。为臣者,君有过则当力谏,谏之不从则当去;为友者,人有过则当忠告,告之不可则当止。如果超过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
  • “德不孤,必有邻”,就孔门教学而言,强调修德,自然也含有人不能独修成德,必求师友夹辅之意,所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篇)。而在混乱之世,“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更是给人以巨大的激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