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是一部明清時代學者修編的歷史典故啟蒙讀物。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軍事、文學藝術、醫卜星相、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無所不有;時間跨度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唐宋。
全書將典故按照詩韻分類編排(詳見《龍文鞭影》序言),四字一句,共1030句,每句描述一個或兩個人物的故事。
「龍文」是漢朝西域的一種寶馬,這種良馬看到鞭影就會疾馳,「龍文鞭影」比喻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毋需鞭策,學習也會事半功倍,像龍文寶馬一樣一日千里。
【原文】
zhāng huá lóng zhǎ,mǐn gòng zhū gān。
張華龍鮓,閔貢豬肝。
ㄓㄤ ㄏㄨㄚˊ ㄌㄨㄥˊ ㄓㄚˇ , ㄇㄧㄣˇ ㄍㄨㄥˋ ㄓㄨ ㄍㄢ 。
張華龍鮓,閔貢豬肝。
【注釋】
(1)張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縣)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其父張平,曹魏時為漁陽太守。張華幼年喪父,孤苦貧窮,曾牧羊為生。後勤學有成,得到阮籍賞識,聲名鵲起,成為西晉知名的學者。
(2)鮓:本指用鹽、椒等調料醃漬過的魚,可久藏不壞。後來鮓也泛指醃製品。
(3)閔貢:字仲叔,東漢太原人。閔貢是個知進退的人,曾為司徒侯霸所徵召,但面見時侯霸不談政事,也不向他垂詢有關治民之事,閔貢於是辭去。時人說他是個有志氣、有操守的人。
【語譯】
張華得到陸機饋贈的醃龍肉,閔貢買不起肉,一天只買一片豬肝來代替肉吃。
【人物故事】
張華
張華的事蹟見載於《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陸機曾饋贈一條醃魚給張華。當時張華家中賓客滿座,張華一打開盛器就說:「這是龍肉啊。」大家都不相信。張華說:「那就拿苦酒淋在上面試試,一定會有奇特的反應。」才淋過苦酒,那鮓就發出五色光來。陸機回家後詢問這鮓的主人,那人果然說:「在園子裡白茅叢生的下方得到一條白魚,形狀非常特別,就加以醃製,拿來進獻給您。」
張華幼年失怙,放羊維生,在困境中學習。因作品得到名士阮籍的賞識才名聲大噪,後來又得到鮮于嗣、盧欽等官員的器重和推薦,逐漸受到西晉朝廷重用。而送張華「龍鮓」的陸機,他的祖父陸遜、父親陸抗都是三國時代吳國名將。陸機十四歲喪父,二十歲時東吳滅亡,陸機就帶著弟弟回鄉,苦讀了十年。後到都城洛陽,因鄉音太重常被取笑,直到拜訪張華,受張華器重,二陸才名氣大振,當時流行一種說法:「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三張」指的是當時的文學家張載、張協、張亢三兄弟。
閔貢
東漢的《東觀漢記》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當代史。據《東觀漢記》所載,閔貢是個恬靜養神,不受物慾驅使的人。周黨高潔不仕,卻還自認比不上閔貢。周黨與閔貢是朋友,每次到閔貢家,看他吃飯都是吃豆子配水喝,連菜蔬也沒有。就帶著生蒜送給閔貢,閔貢說:「我想一切簡單就好了。」收下生蒜卻沒有吃。
侯霸當司徒時曾徵召過閔貢到司徒府中相見,見面時侯霸只說些慰問的話,卻未徵詢閔貢任何關於政務的意見。閔貢說:「受到徵召之初,我的心情又喜又懼;等見到明公您,心中的喜懼全消了。原本希望您會問我如何治理人民的事,如何化民成俗,如何讓百姓各得其所。但如果認為我能力不足就不該召我前來;如認為找我來就算任用了,卻不給我事情做,那就是錯過人才。這樣一來,我當初的歡喜跟恐懼都沒有了。」說完就告辭離開。時人說他是個有志氣、有操守的人。
後來閔貢遷居到安邑,因為老病家貧,買不起肉,每天只能買一小片豬肝當肉吃,殺豬的屠戶有時還不願意賣給他。安邑縣令去看望他,問他的孩子們閔貢都吃些什麼,孩子答說:「每天吃一片豬肝,但賣肉的有時還不肯賣給我們。」縣令一離開就傳令給管市場的小吏,此後,他家每次都可以買到豬肝。閔貢覺得奇怪去詢問孩子,孩子說了情形,他嘆道:「我閔仲叔怎麼可以因為口腹之慾麻煩安邑縣的人呢?」於是搬離安邑,到沛縣去住。
有才有德者也需要受到賞識並給予機會,方得以一展所能。而懷才不遇,卻不怨不恨,依舊恬靜無求,凡事為人著想如閔貢者,其自我要求真是超過一般人很多很多了。
——轉自正見網
看更多 【龍文鞭影】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