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关于龙的记载】

坠入山谷进退无路 县尉乘飞龙死里逃生

整理╱史然
赵齐嵩从谷底往上一看,石壁直上一千多仞,且旁无他路,按理是非死不可了。(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628
【字号】    
   标签: tags: , , ,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赵齐嵩被授职为成都县尉。他收拾行李,率领仆从,带着公文上路,前去赴任。

赵齐嵩一路前行,来到一处险要的栈道。因为栈道狭窄,赵齐嵩挥动马鞭时常常拂到小树枝。突然一不小心,鞭梢又缠绕树枝,一时又解不下来,而马儿却继续前行,赵齐嵩就掉下马来,遭糕的是,山岩两旁树枝柔软轻细,不能支撑他的重量,他便一直滚到山谷底,所幸毫发无伤。

赵齐嵩从谷底往上一看,石壁直上一千多仞,且旁无他路,按理是非死不可了。跟来的仆从们也无计可施,把这事报官后,就回去了。

赵齐嵩困于谷底进退无路。第二天,他忽然听到雷声大作,原来天要下雨了。不一会儿,一石洞中云气翻腾涌出,一条巨大的赤斑蛇随着云气而出。赵齐嵩一看,那蛇比两手合抱还粗壮,鳞甲焕然有光。它摆头露出双角,蛇身长有四足,鬐鬣振奋,摇摆首尾,他这才知道,“这是条龙啊!”

赵齐嵩心中想道:“我在这等着也是死,我乘龙出去也是死,我宁肯出去死!”于是,瞬间他抓住了龙尾,趴上龙身。此时,龙乘云直上,不知不觉飞上几千仞高。赵齐嵩拼死抓住龙不放。到了高空,龙蜿蜒而行,赵齐嵩这才能跨到龙背上,他向南看水天一色,惊呼道:“那是南海!”

赵齐嵩叹道:“今天不葬于山,看来要死在海里了!”龙继续乘风而行,临近海面时,渐渐转而低飞。他一看机会难得,在距离海面一二百步时,赵齐嵩撒开手,从龙身上跳了下来,跌落到海边的芦苇中,幸运地没有摔伤。

回到陆地,赵齐嵩走了半天后,才路遇一人,一打听,原来这地方是清远县。赵齐嵩到了县衙,但身上没有任何凭据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人们都不信他,赵齐嵩只好离开。

赵齐嵩又走了许多日子到了长安,再走了一个多月,回到了家。这时家里正给他作“三七斋”。家人忽然发现了赵齐嵩,都吓得撒腿就跑,说是他的魂回来了。

赵齐嵩当门坐下,妻儿老小也怕他是鬼,不是人,就说:“请你到阳光下走一走,看你有没有影子。”赵齐嵩一听很是生气,不肯走去阳光下。一位远亲说道:“如果他不肯到阳光下走走,那就一定是鬼!”见到赵齐嵩说话,还说是鬼在讲话。

过了许久,赵齐嵩详尽地述说了自己死里逃生的过程,人们这才大喜他还活着。

(出《博异志》)

--转载自正见网(原标题:古籍中关于龙的记载:赵齐嵩乘龙死里逃生。内容稍有修改)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玄宗在未登基时,曾经在兴庆宫的池中放养了一条龙。等到他即位时,兴庆宫池中有一条小龙游到宫外的御沟水中,它奇状蜿蜒,负腾逸之状。宫中的男男女女,没有不出来看的。
  • 龙,一种看似虚幻的生物,在人世间却有相当真实的呈现方式。从远古的玉饰、陶器,到生活中的工艺、建筑、服饰,龙文化已烙印在中国人的食衣住行当中。然而受现代实证科学影响,龙成了远古的神话传说与祥瑞的象征图腾。
  • 蜀庚午年,金州刺史王宗郎奏报,洵阳县洵水畔有一座青烟庙,一连几天,庙上烟云昏暗,奏乐音昼夜不停....................
  • 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白天在殿中休息,梦见一个女子跪拜于床下。那女子容色浓艳,头梳交心髻,身披大帔广裳。
  • 汾水横贯太原而向南流。水上有两座桥。那南边的桥下曾经有龙出现,因此在桥下盖了龙庙。
  • 政阳郡东南有一座寺庙叫法喜寺。这寺离郡一百里远,正处在渭水之西。唐元和年末,寺中有一个和尚频频梦见一条白龙从渭水来,在佛殿西柱子下停住,蟠绕很久,才直奔东方而去.............
  • 张嵩于是就命令准备祭祀用的牛羊猪狗及甘甜的饮料,在河边布置宴席,秘密召集左右人等,手执弓箭埋伏在两侧。张嵩率领着僚属们排列在河岸上,恭恭敬敬,严肃地等着。不多时,有一条一百尺左右长的龙从水中跃出水面,又迅速地来到河岸上.................
  • 韦氏忽然从岩谷中,看见有一点像灯的光亮,后来渐渐变大。竟然是两点光亮。渐渐近了,这才看清,原来是龙眼睛。韦氏非常害怕,背着石壁而立。此龙渐渐出来,有五六丈长,到了洞穴边,腾身从孔中飞了出去.................
  • 龙死了之后,把它剖开,发现它的咽喉处有一个大疮。龙身长十多尺,龙的身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巴又细又薄。鳞鬣就像鱼鳞。只有须子有两丈长。它的脚有红色的膜样物蒙着。两只角各有两丈长。
  • 在灌口白沙,有一座太山府君庙。每逢春三月时,蜀人会前去烧香祭奠,也就成了各个州医卜之人的集会。当时有一人,身着打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容貌憔悴,也往庙那边走。众人都没把他放在眼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