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唐代雕塑:丰润健美 神采奕奕(二))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的凌云山,开凿于唐玄宗初年(713年),峻工于唐德宗贞元19年(803年),历时90年。佛高71米,是世上最高的大佛、也是最大的摩崖石刻弥勒坐像。

乐山大佛,全名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在唐代,弥勒信仰十分盛行。弥勒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佛经说弥勒下世“天下太平”。
凌云山下乃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处,湍急的水流形成巨大的旋涡,洪水期更是惊涛骇浪,舟毁人亡的惨剧层出不穷。凌云寺的海通禅师决心凭崖开凿一尊弥勒大佛,希望仰仗其无边的佛法威力,镇江妖,减水患,护佑苍生。
大佛的修建先后历经海通禅师(化缘集资)、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资20万)、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资50万)3位负责人,分别主持了不同阶段的工程,耗时约90年(713—803年)才最终完成。(其中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颁诏,同意动用麻盐税续建大佛。)
大佛依山体而凿,露顶开龛,全靠人力在临江峭壁开凿凹进石刻,并严格按照佛教《造像度量经》上的记载和要求施工。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宽10米,耳长7米,颈长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9米、长11米。头上有1021个(另一说1051)螺髻,每个都有圆桌大小。耳中可站立二人,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的螺髻中、耳后、衣纹及肩后、胸部背侧等处,暗藏着沟渠和洞穴,这些奇妙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浸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乐山大佛是雕塑史上的杰作,大佛的建造近百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有一条与大佛同时开凿的施工和礼佛的险峻通道——九曲栈道,自上而下盘旋至大佛脚底,共有217级石阶。栈道上方第一个折返处刻有《西方极乐图》,内有亭台楼阁等造像。
这尊“世界第一大佛”比例匀称,神态安祥,气魄雄伟。头与山齐,脚踏三江,双手抚膝,巍峨端坐,从上到下依次扩宽的塔式形体结构,呈现千年不变的稳固美,(让一看就觉得安心,并赋予信心和力量,)大佛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高约16米的护法天王像,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
【故事】海通剜目明志
唐代韦皋在《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摩崖碑刻中不仅记载了建造始末,而且还颂扬了海通奔走呼号筹集佛款的坚韧不拔、怒拒索贿、剜目明志、不畏强暴的精神。“时有郡吏,将求贿于禅师,师曰:‘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吏发怒曰:‘尝试将来!’师乃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夫专诚一意,至忘其身,虽回山转日可也。”
海通禅师专诚一意,舍身忘死,激励众心,佛像的建造也得以顺利展开。山崖上的施工场面非常壮观:“万夫竞力,千锤齐奋,大石雷坠,伏螭潜骇,巨谷将盈,水怪易空。”凿下的山石全部填在江底,缓和了水势;藉佛力震慑,“夺天险以慈力,易暴浪为安流”。
现凌云山顶的海师洞,传为海通修习之所,洞内有海通塑像,高两米,盘膝而坐,手捧装有眼珠的托盘,面容刚毅,威不可犯。
【神迹传奇】大佛曾多次显灵
据说,自从修了大佛后,再也没有被水淹过了。当地百姓都认为是大佛在保佑他们,都相信乐山大佛是一尊灵佛。
1962年乐山大佛突然一夜闭眼。当时中共暴政人祸造成大饥荒饿死3000万人。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饿死700万,每天都有成群的饿殍顺江飘流而下。当地人传说,是大佛不忍再看人间惨象才闭眼的,大佛闭上双眼的照片至今还保存在乐山陈列馆里。
后来中共的倒行逆施更加变本加厉,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大佛再一次闭目流泪。中共大为惶恐,动用4000万元也没能抹去大佛眼角的泪痕!
[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伤30万(数十万),大佛面露怒色。
2002年5月7日上午9时43分,乐山大佛再现难得一见的“神秘光环”。突然出现日晕现象,太阳四周闪现出一个直径约300米、内红外紫的五彩光环,色彩时明时暗。千年难遇万人争睹,持续了3个多小时。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乐山大佛安然无恙,青川绝壁上凸显的巨人头像,谁见后都称其酷似乐山大佛,只是再没有了平素的端庄与慈祥,恰似在垂怜众生。]
【巨型睡佛】
奇妙的是,在乐山大佛的外围,有一尊全身长达四千余米,由几座山体组成的“巨型睡佛”。巨佛的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连襟组成。巨佛的四肢齐全,轮廓清晰,呈仰面朝天酣睡之状,体态十分逼真自然,犹如天宫造物。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传说释迦牟尼佛是从母亲的腋下出生的,仿佛印证了中国古代民间“圣人出于腋下”的传说,)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安岳卧佛和摩崖经窟

在安史之乱和唐末北方战火中,唐皇室先后两次入蜀避难,一些高僧、画家和雕刻巧匠也随之来到四川,中国石窟艺术重心移向西南,安岳石刻和大足石刻的兴盛,与人才荟萃有很大的关联。与战乱的中原相比,四川保留了更多的佛经和唐代艺术特色。
安岳石刻位于四川资阳安岳县,唐宋为石刻的极盛期,共有造像约10万尊,各类石窟140余处,如卧佛院、千佛寨、圆觉洞、玄妙观、毗卢洞、华严洞等等。
规模壮观的唐代卧佛院虽毁,但在八庙乡长约1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余米的崖壁上,仍保留着盛唐摩崖造像1613躯,石刻经文15窟。最有名的是安详地躺在船型褐色砂岩中的露天大卧佛,全长23米,是中国最大的唐代卧佛,是国内唯一一处左胁卧的“释迦牟尼涅槃图”,也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身石刻卧佛像。卧佛头后、脚前各有勇猛的护法力士,腰间坐一弟子侍候。雕刻精致,线条洗练。卧佛上方还有“说法图”,中坐佛祖,两侧侍立着众弟子、菩萨和天龙八部,栩栩如生。
卧佛头下刻有“贞元”二字,贞元是唐德宗李适年号,竣工于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年间,学者们推断可能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
卧佛造像依山取势,匠心独运。与佛经“北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不同,卧佛院大卧佛背北面南,头东脚西,两手平放,左胁而卧。身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曲眉丰颐,端庄恬静。
卧佛沟存有迄今中国最大的摩崖经窟。为了不使佛法失传,卧佛院玄应等僧人在开凿磨平的山洞石壁上刻写了大量经文,保存较好的有15窟,刻字面积达152平方米,约30余万字,多为唐楷,落款题记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至开元二十三年(738年)间。主要经目有《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大般涅槃经》、《妙法莲华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维摩诘经》、《佛名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等。其中《檀三藏经》是中国现存佛经中的绝版。
安岳石刻在四川石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很多来自安岳的石匠参与了大足石刻的兴建,大足不少造像都能在安岳找到原型。
@(待续)
责任编辑:李梅#